侯永志:改革创新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字号

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下称《报告》),内容系统而全面,措施具体而有力。通读李总理所作的《报告》,我认为,《报告》中所强调的“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特别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领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并对新常态作出全面而深刻的阐述。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最明显的标志是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变化。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的低速增长将成为一种常态,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甚至有人认为世界进入了“去全球化”的时期。从国内条件看,资源、环境和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将逐步减弱,而随着高素质劳动者队伍的扩大,新的竞争优势正在形成。内外因素的变化及其相互作用,将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运行的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但发展这一中国现代化的主题并没有变。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报告》中再次突出强调,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看到,使数以千万计的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离不开发展;应对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失业压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离不开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全体人民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离不开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阶段,成功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离不开发展。    发展必须使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物质财富的增长是其他一切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的增长,发展将无从谈起,将成为空中楼阁。

经济增长速度不能太低,必须保持在较高水平上。2014年,中国人均GDP尚不足8000美元,只相当于美国的1/8左右,距离高收入国家的低限标准还有一定距离,在世界上排名80位左右。要实现发展上的“追赶”,必须使经济增长速度不仅快于发达国家,而且要快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要防范转型带来的财政、金融风险,减轻结构调整中的“摩擦”和痛苦,也需要使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正如《报告》中所提到的,要把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中高水平上。《报告》提出,2015 年国民生产总值的预期增长目标是7%左右,这应该是一个合适的目标。

当然,新时期的增长必须在新的方式上实现,传统的资源高度密集型、外需过度依赖型的增长方式必须扬弃。众所周知,中国资源环境的状况已不能支持资源高度密集型的增长方式,广大人民对于良好生存发展环境的热切期盼已不容许资源高度密集型的增长方式继续存在;我国传统竞争优势的减弱已不能支持外需过度依赖型的增长方式;国际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已不容许外需过度依赖型的增长方式继续存在。

新时期的增长必须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必须以更少的资源投入实现更多的经济产出,必须以最小的生态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利益。当然,仅有这些还是不充分的。在新的历史时期,不仅要注重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而且更要注重提高发展的整体质量,使发展迈上中高端。也就是说,不仅要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而且要增强发展的公平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要使发展成果惠及每一片土地、每一个人,要使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子孙万代留下更多的财富。这就要求,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就业机会的创造,同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 这也要求,真正把生态环境当作宝贵的财富,最小化生产生活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保护自然。

提高发展质量,核心在于优化经济结构,特别是优化产业结构。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点又在于提高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提高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不仅有助于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而且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有助于劳动者收入的增长,进而有助于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可以说,提高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既可以从供给方面,也可以从需求方面,优化经济发展方式。今后,要以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为主线,以高端装备、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重大项目为抓手,广泛运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加快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步伐。

实现发展质量的提高,关键在创新,根本在改革。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是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基础;没有技术创新,发展方式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转变。创新需要释放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中国有着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其他创新要素,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活力。要通过改革,为万众创新提供动力和保障。

改革应围绕释放社会创新活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强发展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展开。具体地说,包括:第一,建立公平的准入机制,制定负面清单,规范行政审批,完善监管制度,鼓励有效竞争。第二,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把政府定价的种类和项目减少到最低水平,促进资源要素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第三,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形成合理的政府、资本和劳动初次分配关系;要完善税收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强化二次分配效应。第四,创新科技体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正确发挥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和个人在创新链条中的作用。第五,完善法治,提高执法能力,全面地、不折不扣地执行历史上最严的《环保法》。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2015年第3期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