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佐军:“一带一路”为企业带来八大机遇
字号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的推出和实施,作为市场主体的外向型企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给企业带来八大机遇,企业要在‘一带一路’这个大市场中有所作为,还应采取六大对策……”6月11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佐军从行业角度分析了企业面临的机遇,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机遇一:交通运输业将成为重点

交通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命脉,也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和对外形象的集中展示窗口。包括高铁、公路、水路、航运、港口等在内的不同类型的交通工程都将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点,而且属于优先发展的内容。不管是国内涉及到“一带一路”的省份,还是“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城市都要发展大交通,这就为交通运输行业的企业带来了非常好的机遇。

机遇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旺盛

“一带一路”沿线的许多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非常巨大。而我国很多从事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已经在国内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着较强的建设和服务能力,完全可以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带来的机遇,进一步促进自身的发展。

机遇三: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加强文化交流对“一带一路”来说非常重要。实际上,在古丝绸之路繁荣时期,就有很多的国际文化交流,其中许多成果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必须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和合作,这势必会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文化产业类项目也会有不少机会。

机遇四:旅游发展将成为新热点

无论是“一带一路”相关省份或沿线国家及城市,都有不少好的旅游资源,如果把这些景点连接起来,形成比较合理的旅游线路,无疑会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将会带来很多新的旅游项目和热点。那些提供旅游服务、开拓旅游项目和市场的企业可以获取这些发展良机。

机遇五:国际贸易将进一步拓展

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经济有互补性,“一带一路”将促进中国和这些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各种商品在国内外大规模、高速度的交易流通,将对那些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带来新的机会。同时,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生产进出口产品企业的发展。

机遇六:金融产业将得到提升机会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大量资金,需要进行大规模的资金融通,这就会为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业带来很大机遇。像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就是这种背景的产物,今后还会出现一些类似的金融组织。这不仅拓宽了中国金融业发展的空间,而且从国际层面提升了中国金融业发展的水平。

机遇七:资源能源开发与利用迎新机遇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有很丰富的资源和能源。其中一些资源和能源正是我国所需要的,当然,我国也可以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部分资源和能源。我国一些企业在资源能源的开发利用和市场交易等方面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完全可以有效利用这一新机遇。

机遇八:生态产业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生态产业也被称作绿色产业或生态环保产业,其中可包括海洋产业等。我国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后,得到了沿线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关注。生态环保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主题。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生态产业的发展,这会为这类企业带来新的市场机遇。同时,“一路”沿线很多国家海洋资源丰富,发展海洋产业的合作空间很大,这些为那些从事海洋产业的企业带来了新机遇。

建议1:提高认识

意识决定行动,先有认识后有行动,好的机遇往往都是为那些有机遇意识的企业准备的。因此,面对“一带一路”带来的重要机遇,企业首先要提高认识,培育机遇意识。

建议2:认真进行市场调研

“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很多,范围很宽,行业众多。具体到每个企业,应该到哪个国家去投资,选择何种行业和项目进行投资和经营,就需要进行认真的市场调查。在行动前要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数。

建议3: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选择好了投资国家或地区后,究竟选什么样的行业,做什么样的项目或产品或服务等,都需要企业在认真研究后确定。从投资方式来看,就可考虑项目投资、股权投资、中外合作等多种投资方式,究竟选择哪一种也需认真确定。选择最佳切入点,主要考虑市场需求、自己的比较优势和政府政策鼓励的方向三个方面。

建议4:制定“走出去”行动方案

“走出去”对企业来说是一个较大的决策,要想走得成功,除了做好前面几个方面的工作外,还要制定好“走出去”的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通过方案明确“走出去”的目标、路径、策略和手段。

建议5:解决资金和人才问题

资金和人才是企业成功“走出去”必须解决的两个基本问题。要通过多种途径融资,尽可能找到较低成本的资金。同时,要吸收、培养和储备“走出去”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

建议6:做好风险防范的准备

对许多企业来说,“走出去”是一项全新的事业,会面临市场风险、汇率风险、政局变动风险等,因此有必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特别需要提醒的是,企业应对利用我国驻外使馆、相关国际组织等以弥补自身的短板,整合资源,降低风险。

来源:《华商报》,2015年6月16日,记者:王卫平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