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银行研究院产业发展研究团队: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我国主要行业发展的影响分析及政策建议
字号

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我国主要行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交通运输行业:短期内运量下降明显,待疫情结束后有望逐渐恢复

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1月31日(春运第二十二天,正月初七)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1375.5万人次,比去年春运同日下降85.4%。其中,铁路发送旅客230.6万人次,下降81.9%;公路发送旅客1082万人次,下降86.2%;水路发送旅客10.94万人次,下降91.7%;民航发送旅客52.0万人次,下降74.5%。春运前二十二日(1月10日至1月31日),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累计发送旅客12.58亿人次,比去年同期下降20.6%。其中铁路发送旅客1.88亿人次,下降10.7%;公路发送旅客10.20亿人次,下降22.1%;水路发送旅客1584.9万人次,下降34.0%;民航发送旅客3389.0万人次,下降14.4%。

具体来看,公路方面,自2020年1月10日春运至除夕,公路客运量增幅虽比2019年同期略有下降,但仍然保持了较为平稳的态势。随着疫情的快速发展,除夕之后截至1月31日,全国省际包车和发往湖北的省际客运班线已经全部停运,湖北、北京等十个省市道路客运全面停运,还有16个省份全面暂停省际客运班线,28个省份的多个城市也暂停或者部分暂停城市公交线路,全国公路客运量呈断崖式下降。铁路方面,受益于我国高速铁路网的不断完善,今年春运开始至疫情爆发之前,铁路客运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其中1月11日,春运开始的第二天,当日铁路客运量达1244.5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39.2%,1月18日,当日铁路客运量达1222.8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23.9%,之后铁路客运同比增速出现下滑,1月24日同比增速首次出现负增长,较去年同期下降6.3%,随着疫情趋紧,1月31日当日铁路客运量较去年同比大幅下降81.9%。民航方面,从春运开始至除夕大年夜,民航客运均实现了较快增长,之后增速开始下滑,1月23日开始出现负增长,但降幅相比公路运输与铁路运输较小,1月31日,民航客运量较去年同比下降74.5%。

随着春节假期结束,返程客流量增多,公路、铁路、民航客运量将不断回升,同比增速不断下滑的趋势将得到扼制。春运之后,如果疫情在2、3月份得到有效控制,交通运输行业,特别是高铁运输和民航运输将逐渐恢复;如疫情继续延缓至二季度,国内的公路、铁路运输将继续保持低位运行,直至疫情得到有效缓解。

(二)旅游行业:遭遇重挫,各项出游活动遇冻结

1月24日,文化和旅游部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即日起全国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暂停经营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旅游产品,免收退票费。随后,湖北等多省市“封城”,各地严格实施人员出入管理。随着疫情蔓延,1月31日,世卫组织(WHO)将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随之多国对我国采取出入境限制措施,我国旅游业受突发疫情影响,遭遇停滞期。受影响最大的为景区、主题公园等细分领域,旅行社主打的组团游也受到较大影响。

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季节性、地缘性。短期看,对于众多旅游企业,春节黄金周的营业收入占据全年较大比重,目前看来,2020年一季度的损失已无法弥补。冻结期内,中小企业承压较大,后续增长情况仍将视疫情发展而定。根据现阶段学界对新冠病毒的研究情况,预计在气温回暖后,有望出现疫情阻击拐点,基于此项推论,旅游业有望在下半年逐步修复。从旅游业细分领域看,旅行社受到的冲击较大,跟团游将大幅缩水。

远期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多样化消费需求,使旅游业成为国民的刚需。我国建设旅游强国以及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也将推动旅游业快速恢复和持续发展,因此无需过度悲观。在疫情过后的修复重建期,预计旅游业将迎来如下增长点:一是凸显精准营销服务策略,个性化的自由行、半自由行、亲友小团游、自驾游等形式将在一定程度上挤占跟团游市场份额;二是在线旅游提供的民宿、自驾、交运、预定、私人定制等渠道服务,以及在线攻略、点评、推荐、地图等延展服务,将获较快增长;三是以研学游为代表的特色旅游新业态将逐步完善,尤其是医疗健康相关主题的研学游,预计成为热门选择;四是旅游产业链各环节融入科技智能手段。

(三)住宿餐饮行业:受疫情影响首当其冲,待疫情过后有望迅速反弹

酒店住宿方面,受疫情影响显著。1月23日,携程向中国境内酒店发起“安心取消保障”倡议,截至1月底已有超过32万家酒店加入该倡议,对2月8日前入住的全渠道酒店订单予以免费取消。携程集团1月25日向全球酒店发起“安心取消”倡议,希尔顿集团、香格里拉集团、洲际集团、凯悦集团等集团的全球酒店针对中国旅客1月24日前预定的1月22日至2月8日前入住的全渠道酒店订单给予免费取消政策。在酒店住宿行业旅客合法权益得到保证的同时,酒店住宿行业自身也将受到疫情不断发展的直接负面影响,当年SARS疫情几乎让整个酒店住宿行业停止运转。但同时,酒店住宿行业在疫情结束后的恢复性反弹也最为直接,2003年6月,在SARS疫情结束后的第一个月,旅游行业迎来了快速增长。预计此次疫情可能主要影响一季度,而酒店行业的一季度相对属于淡季,特别是春节后的2、3月份并不是最关键经营阶段,因此酒店住宿行业全年影响预计相对可控。

餐饮服务方面,受此次疫情影响直接。餐饮本身属于民生行业,不仅关系民众的一日三餐,在解决就业方面更有积极作用。餐饮行业受季节性影响较强,春节往往是餐饮行业传统旺季,据统计,春节期间的餐饮收入往往占到全年餐饮收入的25-28%,餐饮行业的利润以及流量很大一部分集中在春节期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餐饮收入突破4.6万亿元。当前,国内餐饮行业在疫情蔓延的情况下,受到较大影响。从1月24日(农历除夕)起,为避免因聚餐而产生的交叉感染,全国各地开始陆续下达关于餐饮停业的通知,多家知名餐企于1月26日左右相继宣布暂停营业。受疫情影响,许多顾客取消了在饭店预订的饭菜,订餐的退订率不断攀升。当前,全国相当一部分餐厅处在停摆状态,让原本就面临“三高一低(房租高、人力成本高、食材成本高、毛利低)”经营压力的餐饮行业雪上加霜。近日,西贝餐饮董事长指出,预计春节前后的一个月时间将损失营收7-8亿元,现在的公司现金流扛不过3个月;老乡鸡董事长则保守估计,春节期间,6天时间的损失将超2000多万。据商务部监测,2019年除夕至正月初六,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10050亿元。2020年势必严重萎缩,预估今年春节餐饮零售销售额会腰斩到5000亿元。

从食品饮料行业看,需求受到抑制,社交餐饮场景相关细分行业影响更大。2003年SARS疫情对居民消费产生一定抑制效应,食品饮料工业各细分行业受不同程度影响,必选食品消费影响相对较小。白酒、啤酒等社交餐饮场景相关行业影响相对较大,如白酒行业收入增速从2003年3月的10.4%下降至6月的6.9%,利润增速从4月的12.2%下降至6月的2.7%,7月后回升;啤酒收入增速则从2月的11.4%下降至5月的4.4%,6月后回升,利润增速在1-6月为负值,7月后增速转正。而必选消费如乳制品、肉制品等业绩相对平稳,速冻食品、方便食品等逆势增长。结合2003年SARS疫情判断,预计受本次疫情影响较大的仍然为具备餐饮社交属性的细分行业,如白酒、啤酒、调味品等;受疫情影响较小的细分行业为乳制品、肉制品等;受益于疫情的细分行业有方便食品、速冻食品、休闲食品等。

如果疫情在一季度得到有效控制,餐饮住宿行业将率先得到恢复,特别是餐饮行业,目前大多数店铺关闭的情况将得到改变,百姓外出就餐消费将不断增加,有利于餐饮行业健康发展。如果疫情未在短期改善,百姓旅游、出差、外出就餐意愿将继续被扼制,餐饮住宿行业将继续面临困难局面。

(四)商贸零售行业:传统百货受冲击,新零售孕育发展契机

传统线下零售影响居中,百货行业波动较大。复盘2003年SARS疫情对零售业的影响,由于疫情限制居民出行、聚会、消费等,当季社零增速出现显著下滑。SARS疫情期间,2003年5月(疫情高峰期)社零增速下滑至4.3%的区间最低点,并拖累全年增速回落2.7个百分点至9.1%。总体来看,零售业由于存在刚需品类,受疫情影响程度居中,较旅游、交运等行业缓和,且随着疫情逐步可控后,将获得较快恢复,影响周期较短。线下零售细分业态中,百货行业受客流量减少影响业绩波动较大,业绩出现下滑。主营必选消费品的超市、便利店行业韧性更强,预计出现大幅增长;细分品类中,预计食饮、日化用品等刚需品类相对稳定,医护用品需求量倍增,将加大供销,珠宝、服装等可选消费品类当季波动较大。

新零售迎发展契机,O2O探索行业新模式。由于疫情对“外出”的限制,助推了消费者对电商等“非接触”类业态的认知和使用。新零售行业孕育发展契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消费习惯的改变,2019年上半年,我国网络零售额已占据社零消费总额的近1/4,较2014年实现翻倍增长,网络零售在社零消费占比持续提升。在当前疫情影响情况下,受产业链、供应链、交运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网络零售业绩在2020年一季度仍将受到影响,但消费端韧性较强,预计在疫情有效控制后将出现回弹。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数据,电商实物商品销售占社零总额比重已经突破20%,且预计春节期间电商在三四线城市渗透率将会进一步提升,将有助于化解一部分疫情冲击。据京东大数据研究院披露,除夕至初四,京东全国订单金额同比增长超六成。

疫情影响下,新零售行业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望迎来发展契机。一是生鲜电商成为便捷消费需求的选择。根据欧睿统计,2018年行业规模达2045亿元,同比增长56%,近五年行业复合平均增速高达223%。京东、美团、饿了么、盒马鲜生等头部公司订单量爆发式增长,叮咚买菜APP大年三十当天订单量同比增长300%,并且实现了客单价翻倍。对电商而言,获客成本低,消费习惯集中养成,品牌效应强,市场份额及竞争力均有望增强。二是网络直播带货有望获得流量增长。传统的电商类似大型超市的购物模式,而网络直播带货则类似于商场购物模式,需要导购员介绍商品性能,与消费者实现一对一网络互动,减免现场购物的风险隐患。三是人工智能,自助支付等新技术入局新零售将加速推进。AI、VR、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电子商务,促进网络3D购物、实体店自助结算、无人超市24小时营业等,能够更加匹配人们消费的个性化需求。

综上,预计商贸零售业受疫情影响将出现阶段性负增长,非必需品消费需求短期受到抑制,长期影响较小。但受产业链上游影响,后续更应关注疫情控制情况及生产端情况,如产业链上游生产节奏不及预期,则可能造成外贸业务萎缩、商品价格上涨,并影响中小企业生存。

(五)制造业:短期内疫情影响开工,稳增长压力较大

2019年以来,制造业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叠加此次疫情影响,增长压力更加凸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钢铁、化工、汽车、石油加工行业利润比上年分别下降37.6%、25.6%、15.9%和42.5%,合计影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比上年下降7.4个百分点。截至2019年1月20日,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0,回落至临界点。1月份财新中国制造业PMI录得51.1,为2019年9月以来最低水平。预计当前疫情短期内将对制造业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是春节后企业开工复工推迟,生产增速放缓,企业成本负担较重;二是市场需求增速或将趋降。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正处于爆发期,将对我国经济短期运行带来较为明显的冲击,一季度经济增长放缓。短期内,疫情将影响节后返工,订单减少、物流阻隔等对工业生产都存在一定影响,从而对我国制造业生产和销售带来冲击。2020年1、2月工业增加值增速可能较低。预计2020年2月制造业PMI可能降到荣枯线以下,非制造中的服务业PMI也可能明显下降。虽然疫情对经济的短期影响不容低估,但随着疫情得到不断控制,预计二、三季度制造业将不断回暖,不会影响中长期制造业运行态势。疫情解除后,前期由于开工复工迟滞所积累的市场需求将集中释放,生产、投资与消费加快增长,带动经济回升。经济中长期走势仍将受自身经济周期及结构变化的影响。目前来看,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受疫情影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如果疫情能够在一季度逐渐得到控制,二季度之后我国制造业运行有望回归相对正常水平。

(六)房地产行业:销售基本停滞,开发投资放缓,疫情过后有望逐渐恢复

从房地产销售看,春节返乡置业潮不再,节后楼市“小阳春”难现。一方面,房地产销售以线下售楼处展示、签约为主,受冲击较大。据CRIC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已有至少60余个省市明确要求暂停售楼处销售活动;另一方面,疫情导致的宏观经济波动、市场信心不足、企业利润与居民收入下降、预防性流动性偏好提升等因素将对房地产市场需求形成一定抑制。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1月份18个主要城市楼市成交量同比下降4%,环比下降34.6%,土地市场成交量环比减少超过70%。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1月份链家18城二手房成交量环比下降38%。2月份,相关指标下滑将更加显著。

从房地产开发投资看,疫情期间,受土地招拍挂放缓、延期复工等影响,土地购置、建安投资与施工均将显著下降。2019年以来,房企融资形势偏紧,房企重点依靠加快销售回款节奏缓解资金压力。当前,销售回款渠道受阻,企业偿债压力更加凸显,资金链更加紧张,房企开发投资意愿与能力下降。

从政策层面看,近年来房地产市场调控持续收紧,当前在“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调控目标之下,因城施策具有一定的边际调整空间。为对冲疫情的负面影响,在保持基本调控基调不变的情况下,调控力度有望更加缓和,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2003年SARS疫情爆发后,房地产销售在3、4月份增速短暂大幅下滑,5月份开始反弹,房地产开发投资在经历3、4月份的回落后,也于5月份开始回暖,表明购房需求具有一定刚性,因疫情爆发暂时延后而并未消失,当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将迅速恢复。当前宏观经济周期与2003年有所不同,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且在“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下,房地产市场整体处于降温、调整阶段,企业资金状况不乐观,疫情的短期冲击可能较2003年更大。但如果疫情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控制,地方政府、房企有望加快供地、推盘、施工节奏,市场将加速回暖,负面影响有望控制在一季度,则从全年总体判断,房地产销售与开发投资受疫情影响可控。

(七)教育培训行业:线下活动受严重冲击,线上渠道优势凸显,学历教育因需求刚性受影响有限

线下教育培训将受到严重冲击。日前,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学生在家不外出、不聚会、不举办和参加集中性活动。各培训机构也按要求取消各类线下课程。对于一些极度依赖线下场地训练,非“升学刚需”的线下素质教育机构而言,疫情将对其产生重大影响。市场预计疫情对线下教育培训全年业绩的负面影响在10%-15%。

疫情爆发背景下在线教育优势凸显,在线教育渗透率将显著提升。据教育部官网信息,教育部正在统筹整合国家、有关地方和学校相关教学资源,提供优质网上教学资源,全力保障教师们在网上教、孩子们在网上学,拟于多数地区原计划正常开学的2月17日开通国家网络云课堂,供各地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网上学习。据《人民日报》报道,目前全国多地、多校利用“云端”技术,搭建“空中直播课堂”。因此,疫情防控对在线教育推广具有极大推动作用,随着需求的上升,在线教育企业获客成本降低、盈利水平提升。未来双师教育、在线直播、在线录播等会成为更受欢迎的教育场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将更加广泛,在线教育比例会逐步提升。

(八)医药行业:短期呈现阶段性提速,长期将持续高质量发展

医药行业整体增速呈阶段性提升。回顾2003年SARS疫情阶段,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均实现快速增长,截至2003年6月,医药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累计同比增速分别达到21.1%和38%。从零售端看,中西药品零售额快速增长,2003年4月、5月和6月零售额累计同比增速逐月上行,分别达到14.7%、15%和16.7%。相对于SARS疫情而言,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人数更多,涉及地域更广,诊断需求、治疗需求、防护需求将带动IDV体外诊断厂商的血常规+CRP、2019-nCOV核算测试剂盒,医疗设备制造厂商的监测仪、呼吸机、CT设备,医药企业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相关抗病毒药、广谱抗菌药、血液制品以及口罩、医护用品、消毒用品销量提升。此外,新冠肺炎将改变民众就诊习惯,民众倾向从互联网渠道采购口罩、消毒液及其他药品,通过互联网医疗企业进行线上问诊,提升医疗资源使用效率。整体而言,医药行业短期将受益于疫情带来的需求转移和需求扩张,行业增速呈现阶段性提升。

医疗卫生费用投入持续加大有利于行业长期发展。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在疫情防控、医疗卫生资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等方面的诸多问题。2003年SARS疫情后,我国财政支出对医疗卫生产业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从2003年的4.82%提高到了2018年的6.57%,其中政府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从2003年的0.82%提高到了2018年的1.82%。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医疗卫生支出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根据世行数据,2016年美国、日本、韩国的医疗卫生支出总额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7.07%、10.93%、7.34%,我国仍有较大差距。本次疫情后,国家将更加重视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财政支出,有利于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

(九)文化娱乐行业:电影院线遇阶段性停滞,泛娱乐分化发展

电影院线行业受损严重,卫视收视率创新高。1月23日,在“以疫情为重”的集体呼吁下,春节档7部影片全部撤档。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1月25日大年初一,全国观影人数仅5万人次,单场不超过5人次,全国电影票房181万元,而2019年同期票房则有14.58亿元,曾创造内地影史最高单日票房纪录。原本竞争激烈的春节档遭遇重创。2月1日,中广联电视制片委员会和中广联演员委员会共同发文,在疫情期间禁止拍摄影视剧。预期电影院线行业受不可抗力因素影响遭遇较严重业绩下滑。首先,电影票房损失严重。春节档受假期及文化因素叠加,在全年影视票房收入占比逐年增长,2019年已达到9%。业内曾乐观预计2020年春节档有望达70亿元。2003年重灾区广州疫情期间的电影票房相比2002年同期下降50%。此次新冠病毒影响下,预计全年票房将出现较大下滑。其次,电影院线端遭遇亏损。除春节档电影前期宣发、撤档免费退票等投入的资金成本外,后续受疫情、政策管控影响造成的损失将导致影院、院线端利润缩水。再次,上游制作端减产。1月27日开始,以横店为代表的影视基地陆续暂停全部剧组拍摄活动和观光游览。电视端,湖南卫视、浙江卫视等平台相继取消了原定春节期间播出的综艺节目。与户外活动有关的综艺、影视、庆典等节目将减产。

电视播放端,主流电视媒体收视率创新高。春节期间,全国人民相应号召减少出行,电视作为权威媒体,是了解疫情信息及国家指导建议的重要渠道。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居民电视每日触达率达82.4%,每日收视时长较2019年增长1.5小时。央视以及各地方台制作的抗战疫情栏目,均获得可观收视量。电视媒体在正面引导宣传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居家休息时的主要媒体。随着假期延长、远程办公、中小学远程教学等政策引导,电视端除户外综艺栏目停播外,新闻、专栏、电视教学、电视剧等播放率预计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2019年是电影行业的调整之年,受内外因素影响,热资撤退,影视行业本身已步入严冬,亟待突围。本次疫情影响,或将为一些积压剧集带来排挡的机会。远期看,在大消费、大文娱的促动下,影视行业将在疫情可控后回弹。疫情期间,行业内中小企业承压能力有限,大型上市公司阶段性受损,上游制作端停滞也为年度内营收情况增加了不确定因素。春节档电影《囧妈》线上放映,以及影视公司抱团合作的形式,是企业寻求突围的典型体现。

网络游戏或遇现象级增长,成为“宅文化”代表。春节期间,网络游戏行业出现集中大规模消费现象。据有关媒体报道,发行8年之久的《瘟疫公司》重登AppStore收费榜首,同时在线玩家数量也刷新了历史新高;热门手游《王者荣耀》峰值DAU在1.2-1.5亿之间,1月24日除夕单日收入流水达到20亿元,创历史新高;已不再是顶级热门的网易手游《阴阳师》也出现了服务器排队的情况。官方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通用预防指南》建议民众尽量减少外出活动,景区、主题公园以及KTV、网吧等娱乐场所的暂停营业,更使网络游戏行业被动承接了大量消费者的娱乐需求。加之假期延长、中小学延迟开学和返校等因素叠加,网络游戏与社交功能重叠,更进一步刺激了游戏市场需求。预计网游行业,尤其是“手游”细分领域营收增长迅猛。

流媒体迎发展契机,或进一步抢占传统影视份额。疫情之下,以在线视频、短视频、网络直播、在线阅读、网络新闻等为主要构成的新媒体行业将保持良好增长态势,网络播放平台迎来转机。其中,以在线视频、短视频等为组成的流媒体行业尤其值得关注。2003年SARS疫情期间,新浪、搜狐和网易三大门户网站第一次实现扭亏为盈。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互联网成为刚性需求。在线视频端营收预计出现大幅增长,目前行业竞争格局基本形成,优酷、爱奇艺、腾讯“三足鼎立+长期亏损”的现状有望迎来转机。以欢喜传媒同今日头条、字节跳动等合作以及带动欢喜传媒市值大涨,带来双赢效果为例,字节跳动和欢喜传媒后续阶段的合作重点将是共建院线频道、共同出资制作购买影视内容的新媒体版权。不难看出,字节跳动等短视频起家的企业,正在布局在线流媒体视频平台。非常时期,影视作品线上播放,将为影视公司、互联网公司、平台企业带来联合“御寒”效应,在线视频行业增速可期。

(十)物流仓储行业:快递服务需求提升,无接触配送应运而生,行业短期受到用工不足、上游订单下降等因素制约

首先,民众为了降低被感染风险转向线上购物,有助于提高快递配送需求。回顾SARS疫情影响,2003年快递业务量达到1.72亿件,同比增长22.81%,增速较2002年提升11.88%。对于物流行业而言,从长期来看,用户习惯在疫情期间得到培养,用户需求将持续上升。未来会向着更加垂直、更具效率、更为安全的趋势发展。其次,同城蔬菜配送、定制化餐饮配送、同城物流、跑腿等配送平台和服务得到发展。每日优鲜数据显示,除夕至初四,平台实收交易额较去年同期增长321%,其中,鲜菜、鲜果、鲜肉、水产,以及防护口罩等需求量最大。1月28日,美团外卖发布业内首个《无接触配送服务规范》,从术语定义、平台信息服务能力、服务流程、服务质量控制等方面界定了外卖平台“无接触配送”操作规范。最后,因交通管制、人员流动管理、企业延期开工等各地疾控措施,行业短期会受到职工返工不足、上游生产端订单下降等影响。受疫情影响,各地春节假期适当延长,职工返工率因本地人口流动限制、客运交通管制等问题有所下降。同时,商品供给端复工时间延后使物流订单下降,以最具代表性的小商品集散地义乌为例,1月26日,义乌市“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挥部发布第4号指挥部令,决定对全市各大市场开业时间作出调整,初定推迟到2月21日(农历正月廿八)开市。延迟开工不但影响义乌本地,其他流量、流量集中的目的城市和地区也都将受到影响。

(十一)湖北省三大产业集群:电子信息、医药产业链受冲击相对较小,汽车产销影响较大

电子信息行业受疫情影响有限,区域产业集群优势将继续巩固。武汉电子信息产业起步较早,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已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地。武汉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群主要集中在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武汉光谷),2019年,区内共有电子信息相关产品生产企业1430家,其中信息光电子企业590家,能量光电子企业120家,软件企业720家。在信息光电子产业方面,东湖开发区确立了国内领先地位,其中光纤、光缆年产能位居全国第一,光电器件、广电端机、光通信设备等产品都具有一定规模。根据武汉市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比重达24.5%,数字经济占比40%左右,光电子信息产业(显示面板、存储器、光通信等)已成为世界级产业集群。此外,当前武汉市上市企业中电子通信业共22家,占比超三成,也反映出武汉在相关领域具备一定的产业优势。短期内,本次疫情将造成武汉及湖北相关产业企业停产、延期复工,可能对武汉本地,以及上述产业链上的全国其它地区的企业造成负面影响;但中长期内,武汉做为国内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区的地位将不断巩固,区域内电子信息行业发展将长期向好。

汽车行业的负面影响远大于2003年SARS疫情阶段。回顾2003年SARS疫情爆发阶段,全国汽车产销增速曾快速下降,疫情控制后,汽车产销迅速反弹。相对于2003年而言,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基本面、疫情影响程度、汽车市场保有情况均不同,本次疫情对汽车产销影响更严重。首先,汽车行业具备强周期性,本次疫情对宏观经济层面影响更大,将加剧汽车行业下行压力。其次,不同于2003年,当前我国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行业已经进入普及期后期。2019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约2.6亿量,2003年保有量仅为2400万辆,2019年汽车保有量为2003年的10.8倍。由于保有基数较大,即便是疫情结束后,下游需求仍难以呈现爆发式反弹。最后,湖北是汽车工业大省,2018年,全省汽车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1482家。全省汽车产业主营业务收入6663亿元,占全国比重为8.06%,汽车产量为241.93万辆,约占全国汽车产量8.65%的市场份额,位居全国第四,湖北全面推迟复工时间将较大程度影响全国汽车产量。

湖北省内医药工业受创程度小于其他行业。医药工业是湖北省重点产业,2018年,湖北省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52.3亿元,占全国比重为5.1%;利润总额116.4亿元,占全国比重为3.7%。根据湖北省最新公告,省内企业复工时间不早于2月13日24时,省内医药工业产出将受损于疫情影响,需求向其他省份转移。但考虑到医药工业的特殊性,企业复工时间有望提前,如湖北省属地药企人福医药工作人员已于1月25日提前到岗,并加速抗病毒产品投放,预计湖北省内医药企业受复工推迟影响相对较小。

除上述行业之外,受企业停工停产、工程延期复工、交通管控以及世卫组织将本次疫情定性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等因素影响,农业、畜牧业、建筑业以及出口占比较大的行业都将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负面影响。随着未来疫情逐渐得到控制,以及相关政策效果的对冲,行业供求有望逐渐回升,全年有望保持总体平稳。

二、政策建议

(一)出台有针对性的产业扶持措施,防止短期内相关产业超幅下滑,以数字化加快中长期产业转型升级

1.强化短期政策应对,对冲疫情对重点行业发展的负面冲击

注重产业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就业政策等方面的协调联动,对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定导向的产业,尤其是交通运输、旅游、住宿餐饮、商贸零售、教育培训等受疫情冲击较大的现代服务业给予重点支持;继续减免制造业税费,合理分担企业疫情期间产生的用工、房租、利息等成本支出;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以及“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调控目标,适当调整房地产企业融资政策,支持各地因城施策,尤其是疫情较严重地区优化调控政策稳定市场需求;加大市政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力度;密切关注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状况,支持产业链上下游在疫情结束后尽快有序复工复产。

2.加快实施创新驱动,促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加大在基础研究、基础设施领域以及产业升级共性薄弱环节的公共投入,建立面向所有产业企业的开放式成果共享平台及综合服务平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培育、激励、保护企业家精神;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支持各行业加快引入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产业互联网,促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线上业务渗透率。如运用电子商务技术对传统农业、制造业、服务业企业进行互联网化改造,拓展移动营销渠道,优化业务流程,加强产品质量管控,提升售后服务效率;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新型信任机制,降低交易成本,打造透明可信的质量追溯体系,带动供应链的优化升级;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提高企业运营与管理效率。

(二)着眼中长期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政府市场双到位、公立民营双发展、医生患者双满意”

1.加快填补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短板

长期以来,我国居民“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突出,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事件中更是凸显出医疗服务需求与有限供给的矛盾,亟待加快填补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资源短缺问题。一方面,应逐步提高医疗卫生支出占GDP以及总财政支出的比重,确保医疗卫生支出增量基金,建立不同层级政府间规范的医疗卫生责任分担与筹资机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完善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人均床位数、医疗设备数和医生数量。为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幅增量需求,可在主要城市群中心城市、省会城市规划建设如“小汤山”“雷神山”“火神山”的应急性医疗机构;另一方面,仅依靠医疗公立医院提供全民的医疗卫生服务面临较大的供给瓶颈,需积极推进多元化的社会办医格局,降低准入门槛,突破体制机制障碍,鼓励民间资本兴办医疗机构,增加医疗卫生服务主体,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2.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效率

本次疫情中暴露出一定程度的居民就诊混乱现象,除受医疗资源严重短缺因素所限外,还有一定程度归因于医疗卫生服务效率不高。当前,亟需健全分级诊疗机制,提升医院管理水平。一方面,通过组建医疗联合体、对口支援等多种方式,持续推进不同级别、不同功能的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分工协作机制,通过大数据系统建立以疾病分类和医疗机构分类的转诊平台,加快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诊疗有序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医院应坚持以病患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采取提供预约诊疗服务、畅通应急绿色就诊通道、优化服务流程等措施,缩短病患就医体验时间、提升就医效率。

3.培养组建专业化人才队伍

具备专业人才队伍是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国医药卫生体系人才规模不断扩大、人才质量不断提高,但卫健委、疾控中心等政府机构以及基层医疗机构专业人才不足现象仍较为突出。对于卫健委、疾控中心等政府机构,需进一步充实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医疗卫生管理人才队伍,提升危机沟通、卫生监督执法等综合管理能力,提升医疗卫生管理专业性,以适应复杂情况下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对于基层医疗机构,需大力促进医教协同,加强规范化培训与高等医学教育的有效衔接,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加快基层医生薪酬体制改革,留住基层人才,持续提高基层服务能力。

4.强化公共健康责任意识

加强疾病预防力度有利于避免类似事件发生,有利于减轻我国医疗费用支出的经济负担。现阶段应采取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快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大力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加大食品安全管控力度,继续实施重点传染病防治行动计划,注重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关注重点贫困地区营养监测。同时,加强居民健康教育和健康意识培养,加大对重点传染疾病科学防治方法的宣传力度,开展全民健身行动,全面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做到疾病早防早治。

来源:第一智库,http://www.1think.com.cn/ViewArticle/html/Article_4FFA4A807C07BCF4B4EF9BFBD2A90C8B_48183.html 发表时间:2020年2月24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