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锦:经济新常态下提升生产率的重点领域
字号

“十三五”时期提高生产率是重中之重,甚至可以构成这个时期的一条主线。

“十三五”规划的重中之重就是提高生产率。新常态和原常态或旧常态相比,一个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速度降低了,由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将转入中高速增长。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变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生产率提升的来源已经发生很大变化。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高速增长,最重要一点就是农业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入非农产业。一个农民过去种地,假定挣一元钱,到了非农产业以后可以挣五元钱。生产率的提升主要靠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向非农产业获得,这也是中国过去30多年保持10%左右高速增长非常重要的动力来源。但随着经济学上所说的“刘易斯拐点”的到来,这个来源逐步减弱。以后,生产率提升将主要来自部门内。如果我们不切实有效提升生产率,“十三五”期间维持中高速增长难度也很大。我认为,“十三五”时期提高生产率是重中之重,甚至可以构成这个时期的一条主线。具体来说,应侧重五个重点领域。

1.提升农业生产率。

重点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农业劳动力占30%,但实际种地的农民所占比重没那么高,根据我们最近做的研究,大体上接近20%,然而农业产值所占比重是10%,将近20%的人只有10%的产出,生产率还是相当低的。现在,农田大量使用化肥、重金属污染等不可持续问题非常突出。

下一步我们需要考虑的是,中国农业如何走出一条新路?一方面,我们能不能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放眼全球,一些国家的可耕地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另一方面,则是如何通过集约和适度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十三五”期间,相当多的农业劳动力可以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产业,这也是提高生产率的一个方法。将来中国确实成为高收入国家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应该在10%以下。也就是说,至少有10%~20%的农业劳动力还可以从农业部门转到非农产业。

2.推进垄断性基础产业领域改革。

这些领域包括能源、石油、铁路、电信、金融等部门,效率普遍是低的。比如,前几年一些地方的高速公路上运煤卡车可以排十几公里,卡车所运煤炭是低级能源,但烧的汽油是高级能源,能耗很高。大家纷纷提出疑问,是中国造不了铁路吗?是缺钢材、缺技术、缺资金吗?都不缺。为什么搞不起来?原因在于,铁路建设只能由铁道部来搞,别人不能搞,如果要参与投资,铁道部也要占控制地位。这就是行政性垄断。中国的高速公路为什么发展很快?是因为不仅交通部可以制定规划、修建道路,同时各个省、市、县,甚至民营企业也可以参与投资建设,然后在收费站竖块牌子“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有了这个机制,中国的高速公路里程数就超过美国了。如何打破垄断、鼓励竞争,推进基础产业领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对提高整个社会生产效率意义很大,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混合所有制改革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企业层面的,可以叫做“企业混改”;另一个是放宽行业准入限制,让行业外的其他投资者,包括民营资本,也包括行业外的国有资本进入,这叫做“行业混改”。后一种改革应当以更大力度推进。

3.加强互联网对传统产业改造。

几大电商组织的网购活动很吸引眼球,如“双十一”和“双十二”。值得关注的是,支撑海量销售额的背后的技术能力大幅度提升了。目前B2C模式取得了成功,但只是互联网改造实体经济的一个序幕,一台大戏刚把幕拉开。互联网领域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互联网对整个产业链的改造,特别是对生产过程的改造,均大有可为。互联网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关键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互联网大大降低了信息的搜寻成本、交易成本。比如,很多女同志都喜欢买东西,过去跑五个商店,货比五家,一出去要么坐车,要么开车,而且得跑很多趟,消耗很多能源。现在家里有网络,不是货比五家,是货比五百、五千甚至更多家,选好以后下单,一个快递员开车就可以把很多人买的商品,通过优化后的路线送到。互联网对能源节约做了很大贡献,如果没有互联网,北京雾霾更严重,交通也会更拥堵。互联网实际上正在构建一个新的产业经济甚至资源配置的平台,中国在这方面很有优势,可以大有作为。

4.加强企业兼并重组。

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行业内洗牌在所难免。某个行业现有100个企业,五年以后也可能剩20个企业。相当多企业要发生变化,这个变化可能是自己关门了,也可能被别人合并了。现在有不少企业运转不下去,政府顾虑失业,花钱维持着企业。如果算个账,我们搞社会保障制度,拿点钱把这些工人养起来,再创造条件进行培训,使他们获得新的就业岗位,是这样合适还是把企业放在这儿维持着合适?结论不言自明。政府最重要的职责是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企业兼并重组创造好的外部制度和政策环境。

5.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近期中央在对外开放上出台了一些重大决策,包括“一带一路”、上海自贸区等。“十三五”期间,我们的思路可以放得更开一些。现在一些国家想办法直接或变相搞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这和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相悖的。中国要继续倡导自由贸易,而且今后应逐步改变角色,从过去国际市场规则的被动适应者,转变成全球高水平市场经济建设的引领者和规则制定者。

国内产业中相当一部分竞争力还是不错的,比如基础设施建设,材料、设备制造和系统集成能力,在全球范围内也是领先的。此外,国内资金也有到国际上去寻求回报的要求。制造业转型升级,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走出去,到国外兼并收购,特别是要收购技术含量较高的环节。服务业方面,则要通过对外开放倒逼国内改革。中国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比较低,还是要开放,让更好更先进的东西进来,在竞争和比较中提升整个服务业的水平。

中国未来竞争力主要在制造业,不能因为服务业成为最大产业而忽视制造业。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的制造业还应该保持较高比重,比如应占GDP的30%以上。服务业发展的重点是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研发、物流、金融、会计、统计、信息服务等,这些领域主要是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将会推动中国经济整体效率有一个很大提升。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2015年第3期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