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坤:从国际比较预判我国到2035年经济增长的可达目标与支柱性政策
字号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对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可达目标和所需的结构条件进行分析,是编制“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也有助于为新时期深化改革、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明确政策重点。本文结合典型后发经济体在中高收入阶段的增长经验,我国在2020年预计达到的要素条件,以及利用联合国国际比较数据集进行国别层面增长核算所估计的参数,对我国到2035年的经济增长可达目标进行了测算。要实现预期目标,需要有效应对资本产出效率不高、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增速下降、创新环境变化、城镇化速度放缓等挑战。未来,要坚守投资率底线,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实施更加积极的人口战略,提高劳动参与率,稳定一般劳动力就业;提高教育供给质量,增进教育公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投入强度和研发效率;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继续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

一、站在重大历史节点进行中长期增长预判具有重要意义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对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可达目标和结构条件进行分析,是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编制“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所需要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到本世纪中叶的发展做出了新的“两步走”战略部署。其中第一步就是在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必须站在更好地服务于2035年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高度去总体考虑。对2021-2035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可达目标和所需条件进行分析,有助于为相关部门和地方确定阶段性目标、对具体工作进行布局安排提供参考。

这一研究有助于为新时期继续深化改革、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明确政策发力的方向和重点。随着改革不断步入深水区,改革牵扯的利益格局更加复杂,推进改革更需要讲究策略、厘清头绪、明确重点。我国未来中长期增长所需要的核心要素支撑和所要破解的要素制约,就是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关键性问题。通过经济增长可达目标和所需的要素条件分析,识别出这些关键性问题,实施破解这些问题所需的改革,就可以实现纲举目张,为改革和发展打开局面。

二、典型后发追赶型经济体在相近发展阶段的增长经验

分析我国未来15年的经济增长可达目标,首先要对有相近结构特征的经济体在我国即将进入的人均收入区间所呈现出的增长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相较其他国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走过的经济增长轨迹与东亚经济体最为接近。按照联合国国际比较数据集推算,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17000国际元左右。接近日本在1979年、新加坡在1985年、韩国在1994年的水平,因此选取日本在1980~1994年、新加坡在1986~2000年、韩国在1995~2009年的增长经验进行对比分析。在相应对照期内,典型经济体的增长特征是:

第一,从经济增速看,典型后发追赶经济体在进入对照期时已基本完成或接近完成经济增速换挡,在整个对照期内平均维持5.5%左右的中速经济增长。第二,从要素支撑看,典型后发追赶经济体进入对照期后,物质资本增速明显放缓,这是资本深化的必然结果。第三,从生产效率进步来看,典型后发追赶经济体进入对照期后,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均有所提升,与世界前沿国家技术效率差距、全球技术进步、创新投入强度等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重要因素。第四,典型后发追赶经济体进入对照期后都面临严峻的人口挑战,能否稳定劳动力和人力资本增长,提升有效劳动投入,对于对照期的经济增长具有重大影响。也就是说即便在转入中速的质量型增长阶段后,劳动投入作为“财富之父”的作用依然突出。

三、未来15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可达目标

对比典型经济体和我国进入对照期时的生产要素条件和结构特征,可以设定我国未来15年的要素增长目标。从物质资本积累来看,2020年我国固定资本形成率预计达到42%左右,人均物质资本存量预计达到美国的50%左右,低于典型经济体进入对照期时的平均水平。从劳动力投入来看,按照联合国人口世界人口展望中方案预测,未来15年我国人口预期年均增速仅为1‰,到2035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将达到20.7%。从人力资本来看,到2020年我国劳均人力资本水平与日、韩两国在对照期初的劳均人力资本水平有大约15%的差距。从全要素生产率看,到2020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预计将达到美国的45%~50%之间,与典型经济体在对照期初已达到美国60%~80%的水平相比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参照典型经济体的增长经验并从保守计,可将我国未来15年的物质资本、劳动力、劳均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目标分别设定为7.5%、-3‰、1%和1%。

在此基础上,预判我国未来15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还需要估算各类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利用PWT数据对2001~2015年有统计的经济体进行增长核算回归分析,发现:(1)在不同的时期和样本组成下,资本的产出增长贡献系数是四类生产要素中最为稳定的。(2)劳动力投入的产出增长贡献度在最近15年有所上升,对于中高收入经济体、人口大国来说,劳动力投入的产出弹性更高。(3)随着时间推移,劳均人力资本的产出贡献度下降,中高收入经济体和人口大国的人力资本产出弹性相对基准回归也更低。(4)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贡献度在最近15年有所上升,但在金融危机后略微降低,相比基准回归,中高收入经济体的长期增长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依赖度明显上升。(5)过去30年中全球增长中枢出现了趋势性下降,在这一过程中,中高收入经济体、人口大国的增长韧性更强。按照基准回归估计的参数测算,我国到2035年的年均经济增速可以达到5.1%。即便考虑全球时变因素、收入因素和经济体规模因素的影响,我国到2035年的经济增长可达目标在5%左右。

四、实现预期增长目标需要克服的突出挑战

未来15年要实现5%左右的年均经济增长并非易事,这需要4类生产要素的增长都能够达到预期目标。从我国当前的要素和结构条件来看,实现这一目标面临不小的挑战。

一是在当前投资效率下物质资本积累的目标速度难以维持。根据PWT数据测算,当前我国资本产出比约为4倍左右,在这一资本产出比和4%的资本折旧率下,我国未来15年要实现资本存量年均7.5%的增速,资本形成率需要保持在46%左右。如果我国的资本产出比能够降低到3倍左右,那么35%左右的资本形成率即可支撑7.5%的资本增长。未来要保持较快的物质资本积累速度,必须提高投资效率、降低资本产出比。

二是人口老龄化态势下我国劳动力增长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联合国人口预测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态势和人口增长减速速率可能存在低估。按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相关课题组的估计,我国在“十四五”时期就很可能度过人口规模峰值。此外,横向比较我国劳动参与率已处于高位。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如果不能切实解决好高龄劳动者的就业问题,我国劳动参与率有大幅下降的可能。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引发就业结构深刻调整,我国失业率有趋势性提高的风险。

三是人力资本面临数量增长和质量提升的双重压力。根据PWT数据采用的人力资本测算方法倒推,未来15年我国劳均人力资本要实现年均1%的增长,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需要提高2.1年,平均每年需提高0.14年。到2020年,我国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教育毛入学率预计将分别达到95%和90%左右,未来提高人口受教育年限主要还要依靠提升高等教育入学率。

四是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提升空间但需更加积极主动作为。考虑到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与前沿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未来15年维持年均1%乃至更快的生产率增速机会较大,但也面临不少现实挑战:(1)我国科技发展的外部环境相较以往明显恶化,部分西方国家加大对我国技术限制;(2)我国研发投入强度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强度与工业化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3)城镇化速度趋缓、劳动力再配置激励减弱。

五、实现预期增长目标的支柱性政策

第一,要坚守投资率底线,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增强宏观经济形势预警监测,针对需求冲击及时加大逆周期调节政策力度,避免经济和投资增速过快下滑。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和国家资本的战略导向作用,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引导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深化下游行业供给侧改革,持续提升产业集中度,防范市场低效恶性竞争。

第二,要实施更加积极的人口发展战略,提高劳动参与率,稳定一般劳动力就业。制定并实施更大力度的生育鼓励政策,完善幼儿抚育、养老等服务的供给机制。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出台延迟退休方案,为女性和老龄人口就业创造更加便利的环境和条件。针对一般劳动力建立更加完善的转岗培训、能力提升等多元化服务机制,为大学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创业提供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

第三,要提高教育供给质量,增进教育公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全面实施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加大对农业人口、贫困人口子女的基础教育保障力度。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大数学、自然科学等基础学科资源投入。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全面放开职业教育办学社会准入,加大继续教育发展支持力度。

第四,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投入强度和研发效率。加强基础研究、原创研究,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更加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总量,通过财税、金融等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和地方增加研发投入,将全国研发投入强度逐步提升至3%以上。继续深化科研院所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创新投入产出效率和成果转化效率。

第五,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继续深入推进人口城镇化。加快建立同权同价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提高中心城市的人口、产业综合承载能力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全面取消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加快建立健全按照常住人口规模配置公共服务、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的政策。

来源:国研网,http://d.drcnet.com.cn/eDRCnet.common.web/DocDetail.aspx?chnid=1002&leafid=1&docid=5726511&uid=0201&version=integrated 发表时间:2020年1月22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