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伟:金融科技2019年亮点回顾与2020年趋势展望
字号

正值岁末年初,本月报从金融科技行业格局、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监管政策等三方面,对2019年重点事件/数据进行回顾点评,对2020年趋势进行展望预判。

观点摘要

行业动态

行业格局:金融科技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金融科技行业格局分化更为明显

消费金融由蓝海变红海

大型科技企业更深度参与金融市场竞争

数字资产或将助推新型资本市场发展

银行业数字化转型:从被动支撑走向主动赋能

将战略分解成可量化操作的具体目标

组织架构再升级,加速推进中台建设

科技赋能普惠金融或有明显改善

金融科技投入与突破体制力度将超预期

生态建设将从闭环走向双向开放

监管动向

监管政策:整体稳定与区域创新相结合

顶层设计构建完成,强化持牌监管

配套措施陆续启动,强化数据治理

上海区域政策跟进,强化区域领头

数字货币雏形初见,试点有望落地

【行业动态】

行业格局:金融科技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事件:

根据零壹财经数据显示,2019年新增金融科技公司数量大幅减少,相比之前断崖式下降。

点评:2020年金融科技行业格局展望

金融科技行业格局分化更为明显。新进入者大量减少,并购数量快速上升,预计将逐渐形成十多家头部公司占领大部分市场的新格局。

消费金融由蓝海变红海。个人客户杠杆率迅速上升,不良逐步暴露。根据国际清算行(BIS)和央行公布数据,2018年末我国居民杠杆率已达60.4%,预计2019年可达到65%。从收入结构看,我国低收入群体加杠杆最多,在收入提升缓慢情况下,短期快速加杠杆,偿付能力承压,需要引发行业高度关注。

大型科技企业更深度参与金融市场竞争。伴随银行流量获客成本上升、互联网公司巨头自建消费贷体系,银行与互联网公司服务客群重叠趋势显现,长尾客户竞争日趋激烈。客户在有成本优势的银行消金产品与有体验优势的互金产品之间决策,此时智能化运营和精细化服务将成为留客与粘客关键法宝。面对大型科技已更深度参与金融市场竞争的同时,可能对金融稳定构成一定风险,需要关注杠杆、期限转换和流动性不匹配以及其他运营风险。

数字资产或将助推新型资本市场蓬勃发展。伴随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正在经历资产数据化、数据资产化、数字世界的数字资产这一演变过程,数字资产这一新的资产形式将诞生并走向成熟。未来通过对数字资产确权、流转、交易等环节的进一步探索,将出现新的合规构架下的新型资本市场,以新的规则交易新的资产,形成新的资本。

银行业金融科技:从被动支撑走向主动赋能

事件:2019年银行数字化转型回顾

数字化转型正在银行业如火如荼开展。如果说过去5年数字化浪潮是由大型互联网公司和科技巨头引领,那么回顾2019年,数字化、数据化与智能化已渗透至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已然是银行把握科技创新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银行对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认识愈发清晰。从2019年各大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总体战略规划及布局看,已逐步跳出模糊概念描述,具化了转型方向和目标,例如智慧银行等。这表明银行对数字化转型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并且以全局化视角推进数字化转型进程,以差异化视角构建核心竞争优势。

积极布局金融科技,加大创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成为共识。资源部署上,各大银行结合自身发展需求,从成立科技子公司、设立创新实验室、组建人才团队等方面,为数智化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研发投入上,各家银行对金融科技的投入不断增加。国有大行中,建设银行的科技支出最高,2018年金融科技投入134.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17%;股份制行中,招商银行的金融科技投入最多,2019年上半年信息科技投入36.33亿元,同比增长63.87%,占营业收入的2.81%。

线上线下交互体验逐步优化,个性化、场景化等多元线上产品服务逐步改善。客户服务上,各银行利用人工智能、人脸识别等技术加强手机银行等设施的改造与功能优化,注重交互设计,提升客户体验和服务质效。产品服务上,各银行注重在衣食住行、养老健康、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拓展金融业务,为多层次、多样化的全量客户群体提供更加契合其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据《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调查研究报告》显示,业务类型上,零售银行业务的数字化能力成熟度高于批发业务,其中支付汇款和个人信贷的数字化程度较高;业务环节上,风险控制的数字化能力成熟度较高,但渠道获客和产品研发的数字化程度较低。

大数据和生物识别应用比较广泛,区块链和物联网应用方兴未艾。从银行类型看,互联网银行和国有大型银行应用新兴技术较为积极,而农商行和民营银行(不包含互联网银行)在新兴技术应用方面相对较少。从应用场景看,大数据和生物识别在个人借贷、小微金融、支付结算等场景已得到普遍应用;人工智能和云计算在个人借贷、财富管理、支付结算、信息安全等场景有所应用;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等场景已开始从概念验证逐步迈向商业实践;物联网技术也在供应链金融、贸易金融等场景开始探索应用。

利用开放接口技术实现银行与第三方的融合,拓展并培育新生态初见成效。在数字化大潮和开放银行先行者的带领下,近20家银行发布了开放银行的战略布局,从数据、流程、业务功能等提供开放服务接口,与合作伙伴、供应商、科技公司等等生态参与方对接,籍此打造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从各大银行披露的开放银行进展来看,互为场景、互为客户、互为生态是开放银行的搭台导向,金融产品和服务共同创新的合作成效已渐显。

点评:2020年银行数字化转型展望

银行数字化转型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创新与风险不平衡、人才与体制不配套,跨部门跨条线协同难理顺。展望2020年,银行将继续拥抱数字化浪潮。但数字化之途并非是重走信息化建设老路,需要银行进行自上而下地、全面系统地规划与实施,此时更需回归初心,潜心研究与沉淀,真正利用数字化转型推动业务创新与发展。

战略执行方面,将战略分解成可量化操作的具体目标。针对当下金融科技战略缺乏制度支撑、难以量化落地等挑战,预计银行将加快制定数字化转型进程的阶段性目标及评估方案,数字业务占比、月活用户数、APP渗透率、移动应用对网点的替代率等指标将成为衡量转型程度的重要参考依据。

组织架构方面,加速推进中台建设。银行目前仍面临跨部门跨条线协同机制欠缺、敏捷组织文化易流于形式等挑战。预计IT架构转型是下一步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重点难点任务,主要是将前台业务中公共、通用的部分沉淀到中台,转化为前台可复用共享的核心能力,同时将后台与业务结合密切的部分提前到中台,从集团整体的角度更合理地利用技术资源、更好地利用释放数据价值技术资源。重点打造可灵活扩展的业务中台、可敏捷开发的技术中台以及可互联互通的数据中台,实现从“信息化”向“智慧化”升级。

应用场景方面,科技赋能普惠金融或有明显改善。零售长尾客户市场开发已接近饱和,下一步金融科技发展的重点在普惠金融,难点也在普惠金融。当前普惠金融发展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预计未来银行金融机构将依托供应链核心企业,借力大数据技术在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中寻找优质资产、发现潜力客户、做好风险管控。这或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银行竞争拉开差距、弯道超车的关键。

技术投入方面,金融科技投入与突破体制力度将超预期。预计未来银行将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占营收或利润的比重,投入领域聚焦基础设施。采用自研或借助外力布局关键技术,推进传统IT架构升级,将是银行稳妥推进创新技术在业务领域探索和应用的途径。同时,对于高精尖技术人才、懂技术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会明显增加,将会通过设立子公司或事业部的形式进一步突破体制机制限制,广泛吸引金融科技专业人才。可以预计,技术上创新开发机制、架构上构建安全可控的分布式系统、模式上打造双速IT开发和大中台职能体系,将是银行夯实技术基础的切入点。

生态建设方面,从闭环走向双向开放。以往更多地是“引进来”,银行引入一系列非金融场景服务,自建综合化闭环生态圈。未来银行业将摒弃唯我独尊的思维意识,采取双向开放策略,既可将多元的泛金融和生活服务场景引进来,也能主动“走出去”对接APP之外的生态,将金融服务嵌入外部场景,以高频生活场景带动低频金融场景。例如,工行内嵌入微信界面,在微信支付向部分用户上线银行储蓄产品,就是双向开放的一个典型案例。

【监管动向】

监管政策:整体稳定与区域创新相结合

事件:2019年监管重点回顾

回顾2019年,我国金融科技迎来了顶层设计,监管体系加快完善。央行金融科技发展规划的发布、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和金融标准化的强化、央行法定数字货币雏形初见等等使得金融科技监管的脉络越来越清晰:

顶层设计构建完成。2019年8月22日,人民银行发布《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首次从央行层面对金融科技做出全局性规划。《规划》明确了2019年至2021年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既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底层技术,也指出了监管沙盒、数据治理、金融标准化等机制设计方向。

配套措施陆续启动。《个人金融信息(数据)保护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填补了金融信息保护的制度空白,要求金融机构不得从非法从事个人征信业务活动的第三方获取个人金融信息,对个人信息保护力度加强;《金融科技产品认证目录(第一批)》《金融科技产品认证规则》对金融科技产品认证实行统一管理;《关于发布金融行业标准 加强移动金融客户端应用软件安全管理的通知》规定未来移动金融客户端APP将要通过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实名备案审核,引导金融科技在合规前提下稳步发展。

上海区域政策跟进。11月,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向辖内金融机构印发《关于促进金融科技发展 支持上海建设金融科技中心的指导意见》,涵盖了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科技生态圈、深化金融科技成果应用、加大新兴技术研发、持续优化金融服务、加强长三角金融科技合作共享、提升金融科技风险管理水平、提升金融科技监管效能、加强人才培养和合作交流等八个方面。

法定数字货币雏形初见。今年,央行明确了数字货币将采用双层运营体系、中心化发行模式的设计思路与架构。强调现阶段的央行数字货币设计注重对M0(纸钞和硬币)替代,而不是M1、M2替代。不设技术路线,保持技术中性。央行法定数字货币试点项目有望在深圳、苏州等地落地。

点评:2020年监管趋势展望

强化持牌监管。《规划》从央行层面进一步明确了金融科技的本质是金融。只有持牌机构才能通过金融科技提供创新的金融服务产品,科技公司可以通过提供技术支持、技术解决方案等方式和持牌金融机构合作参与金融科技的创新。金融机构则需要把安全可控作为金融科技创新不可逾越的底线,确保创新不偏离正确方向。非持牌机构可能会在监管沙盒机制下进行创新,而所有对外提供的金融科技产品都需要通过金融科技产品认证。

强化数据治理。数据已成为发展金融科技的基础性战略资源。目前,监管部门已经对大数据风控行业乱象进行了整治并出台了一系列个人信息保护文件。面对市场上对数据分析、征信数据存在的大量需求,监管将加快完善数据治理机制,助推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强化金融与司法、社保、工商、税务、海关、电力、电信等行业的数据资源融合应用。同时,推进解决数据“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收益权”的法律定义,数据资产定价等瓶颈问题。

强化区域领头。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下,金融科技将在加速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以上海地区为例,凭借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的优惠政策,上海地区将推动更多金融机构在上海设立赋能平台、金融科技事业部、特色支行或金融科技子公司,发挥上海金融机构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鼓励金融机构与上海地区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技术攻关,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产学研联动,共同推动金融科技应用场景对接、落地与推广建设。

数字货币试点有望落地。据悉,央行法定数字货币试点项目有望在深圳、苏州等地落地。央行数字货币在降低现金成本、增强金融包容性和支付系统的稳定性等方面有好处,但仍面临中央银行成本、运行风险等各种挑战。预计央行将谨慎合理选择试点验证地区、场景和服务范围,稳妥推进数字化形态法定货币出台应用。

来源:新浪意见领袖,http://finance.sina.com.cn/zl/bank/2020-01-03/zl-iihnzahk1672709.shtml 发表时间:2020年1月3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