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容海:“停课不停学”不是逼教师当网红
字号

“停课不停学”工作牵动整个社会,相比起学生们来说,困扰更大的还是家长老师。尤其是老师们该如何适应、掌控这种教育新样态,是摆在所有老师面前的大问题。

比如,有位老师,也许还承担了学校管理工作,面对各种各样的线上要求,直言:“我现在每天抱个手机这个群那个群里跳来蹦去,分不清上班下班。”又如,有位老师,深感“上网课的尴尬”,感慨:“明明是老师,非要逼着人去做主播。我只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心累。”更有位老师,在进行网上教学时,由于操作失当,播放与教学无关音频,被通报批评,所在学校被责令作深刻检讨。

当前,疫情防控仍处在胶着期,学生停课不停学,教师停课不停教,这是大势,也是大局。但是居家学习期间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却也还是有规律可循,有道理可讲。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自由探索之后,教育部近日对“停课不停学”进行了一系列解释和规范。2月1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教育部不提倡、不鼓励、不希望、不建议各高校在疫情期间要求每一位老师都制作直播课,“教育部推出22个线上课程平台,2.4万门课程,经过精心组织、精心培育、精心遴选,有质量保障。”同日,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指出,“要防止以居家学习完全代替学校课堂教学”,“各地要结合本地学习资源,统筹安排,针对不同情况,实事求是,避免‘一刀切’,特别要防止各地各校不顾条件都组织教师录课,增加教师不必要的负担。“

教育部意思已经很明确,无论大学还是中小学,都不硬性要求教师录播课程。换言之,“停课不停学”不是要逼教师做主播,更不是逼教师当“网红”。可是不做主播,不当“网红”,当前时期,教师能做什么呢?教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首先,教师应该扮演好“导师”的角色。大学里有研究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导师制度主要不是给入门的学生教课,而是跟随导师学习,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自学,导师提供指导、答疑,并主要在非课堂的沟通中树立榜样,激发问题,组织研究。许多导师还不仅从智育方面,而且在德育方面甚至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等多方面给予关心和帮助,扮演亦师亦父的角色。做好“导师”就要求教师从个体差异方面要更多地了解每一个学生,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长特点特色给予差别化的指导,实现“因材施教”。居家学习缺乏师生共同在场的感染,教师只有像导师一样,像教练一样,给予每个学生个别化的指导和帮助,教育才能实现,教育才能有效。

其次,教师应该扮演好“导购”的角色。北京师范大学陈丽教授等人认为“互联网+教育”的本质是联通主义,万物互联,信息海量,而其难点也正是如何从海量的信息和课程中选择自己合适的内容。居家学习尽管不只是线上学习,但是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更回避不了线上学习。当数十个平台、数万门课程推送到学生面前,一名出色的教师,其优势不仅仅在于充分了解这些资源和内容,更在于了解自己的学生的特点、需求,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方向,甚至要比学生本人还要了解。这样的优势,足够让教师做好一个“导购”的角色,在泛在、可选的线上教学中指导学生做好内容选择,最大程度地提高教育的效度。

再次,教师应该扮演好“学伴”的角色。居家学习最大的缺点是缺乏师生在场的那种切磋琢磨,这也是为什么教育部明确提出“要防止以居家学习完全代替学校课堂教学“的原因之一。在缺乏学友和同伴的情况下,教师应该转变角色,成为学生身边可以信赖的”学伴“,一种远程在线,但时刻在场的智慧”学伴“。当学生有感想时,当学生有疑虑时,当学生有情绪时,老师能够成为学生随时倾诉、分享或者求助的可信赖对象。如此,教师就不仅仅是在”教书“,更是在”育人“了。

特殊时期特殊的教育形态,对教师的“导“和”伴“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谁又能说,这种形态和这种要求,只是暂时的呢?

来源:《光明日报》 发表时间:2020年2月13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