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安波:以有力度、实质性的改革举措促进国企改革取得新进展——专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国有企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项安波
字号

中国国企改革40年历程,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等原则,在没有现成模式和成熟经验可资借鉴的情况下,走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路径,较好地兼顾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但国有资本公共属性体现不够、国有企业效率相对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国资国企取得的成就与其拥有的资源、与政府的要求、与民众的期望仍有不小差距。国资国企仍然亟需深化改革、加快发展。2019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明年经济工作时也提出“要制定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提升国资国企改革综合成效”,这标志着在国企改革方案顶层设计基本完成、政策体系“四梁八柱”已经确立的基础上,新一轮国企改革将进入密集“施工期”和提升阶段。梳理国企改革历程,厘清国企改革成效及原因,总结国企改革经验及预见其未来发展方向至关重要。为此,国研网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国有企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项安波。

国研网: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国有企业数目最多、国有资产规模最大、国资行业分布最广、国资管理体系最复杂的国家,国企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可想而知。那么,国企改革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能否请您为我们做一个梳理。

项安波:广义的国企改革实际上是国有经济改革。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家战略调整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始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从原来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变成为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的主要对象。中国国企改革历程,大致可以总结为“一个主题、两条主线、三个要点、四个阶段”,总的特点是重大突破和试错、实验相互促进,在争论中曲折前进。

中国国企改革的基本主题是“实现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相融合”。围绕这一主题,中国国企改革有两条主线:一是在宏观层面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国资管理体制,二是在微观层面建设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主体。

同时,中国的国企改革有三个要点:建立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调整国有经济的结构和功能,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中国国企改革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均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中国国企改革实用主义的基本逻辑、渐进式改革路径、坚持问题导向与底线思维的原则。

一是探索“两权分离”为主的放权让利阶段,这大致是从1978到1992年。

二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为重点的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阶段,这大致是从1993到2002年。

三是以探索新的国资监管体制推动国企改革阶段,大概是从2003到2013年。

第四阶段是从2013年至今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分类改革阶段。在此期间,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为依据,国有企业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以分类改革为基础,开始向纵深推进。目前,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政策框架的四梁八柱确立,形成了以中发[2015]22号文为引领、20多项文件为配套的“1+N”政策体系,为全面深化国企改革打下了制度基础。这一阶段的国企改革内容很丰富,其中最重要的是明确了新一轮国企改革的两个主攻方向:一是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即按“管资本”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国资管理体制;二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即以产权层面的改革促进国企转变经营机制。此外,还涉及国企分类改革、深化公司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党建、推进市场化选聘国企经营管理者和提升国企透明度等多项工作。

国研网:感谢您如此详尽的阐述,让我们对国企改革40年的发展历程有了清晰的认识。您认为其中取得的主要成果有哪些呢?

项安波:40年改革与发展历程中,国有企业在保持中国经济稳定增长、推进快速工业化和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体而言,国企改革的主要成果主要有以下4条:

(一)国有企业在政企关系、规模与实力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从政府附属物转变为基本具有独立地位的市场主体,正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企业——“新国企”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经过规范董事会建设等工作,不少国企的公司治理逐步规范化;企业经营基本市场化,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得到完善;通过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大多数国有企业“三能”机制基本形成。国有企业从政府附属物转变为基本具有独立地位、自主经营权的经济单位,“总体上已同市场经济相融合”。当前,优秀国企正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企业——“新型国有企业”转变。

继续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国有企业在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实施国家重大战略、支持国防现代化建设、保障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国企在国内很多基础性行业占据主体地位,如承担了国内几乎全部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生产,提供了全部的基础电信服务,拥有覆盖全国的电力输配网络,发电量、民航运输总周转量、水运货物周转量均占全国的90%左右。国企在钢铁、煤炭、机械、造船、军工等支柱行业具有主导地位,粗钢行业产量前10名有9家是国有企业,全国十强汽车企业中7家是国有企业(马骏等,2018)。

国企规模和实力不断增强,大型国企在一些领域已有一定国际竞争力。一是国企规模、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效益不断提升。截至2017年底,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51.7万亿元、所有者权益5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和11%;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52.2万亿元、利润总额2.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6%和23.5%。相比1995年《财富》世界500强首次发榜时的3家企业上榜,2017年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的国有企业有82家。二是国企的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不少国企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一些优秀国企的技术、管理、国际化等也走向世界前列,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高速铁路、特高压输变电、第四代移动通信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三是优秀国企的国际化程度在提高。国企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力。自20世纪90年代国家提出“走出去”战略以来,国企一直是中国对外投资的先锋队和主力军。最近几年,大型国企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向国际化经营迈出新步伐。

(二)国有企业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制度框架

随着改革开放大潮和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特别是国企改革进入制度创新阶段后,国有企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首先,在法律形式上,国企实现了从行政附属物到公司独立法人的转变。其次,在所有权结构上,实现了从国有独资到股权多元化、混合所有制和股份制的转变。第三,在经营组织上,实现了从工厂制向公司制的转变。第四,在公司治理上,实现了从“厂长经理负责制”到“董事会是公司决策机构和公司治理核心”的转变。

(三)国资管理体制在实现“从五龙治水到统一监管”重要突破的基础上取得“从管企业到管资本”的阶段性进展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经过尝试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的早期探索,到组建国有资产管理专司机构(国家国资局)和建立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制度的中期探索,到建立集中行使所有权职能的出资人机构(国资委)和相关制度体系的新世纪改革,再到“以管资本为主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经历了从控制权到所有权改革,实现了从国有资产的“五龙治水”到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的转变。在此基础上,开始了从“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向“管资本为主”转变,并取得一些阶段性进展。

(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机制逐渐完善

自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提出战略性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以来,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在这一过程中,克服了“国退民进、国进民退”争议,并初步形成“国民共进、协调发展”共识。经过多年持续努力,国有资本持续向基础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国有企业逐渐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聚焦主业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成为国有企业的主要实现形式和国有企业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机制,并在实践中逐步得到完善。总体来看,国有经济实现了从主体地位到发挥主导作用的转变,促进了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

来源:国研网,http://www.drcnet.com.cn/www/TrainInterview/TrainInterviewDetail.aspx?interviewid=201 发表时间:2020年1月19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