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玮: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字号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在世界经济持续下行、外需市场低迷不振、贸易摩擦风险加大、要素价格全面上涨等内外交困的复杂环境下,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依赖劳动力等初级要素成本比较优势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寻求、培育和塑造新的比较优势,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成为中国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所在。最近召开的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充分挖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新形势下,中国迫切需要通过加强制度创新,立足和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不断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加快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1、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略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从需求侧因素来看,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是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驾马车”。其中,消费是基础,消费增长可以促进投资和出口的增长。首先,社会对某种物品的消费需求增加,会引起直接生产该物品的生产部门以及与之有互补关系的物品生产部门增加投资。其次,消费需求增加在导致消费品生产部门扩大投资的同时,也对其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形成新的投资需求,从而投资也会增加。再次,国内消费需求的增加,还会产生“本土市场效应”,即随着某种产品的国内市场规模扩大,这种产品的出口优势也会增大,从而可以促进出口增长。因此,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的核心内涵,是保持经济持续与健康增长的首要途径。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作为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需求始终构成了经济增长中的一个稳定有效的驱动力。一方面,扩大投资在就业增加、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方面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从而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关键作用。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意味着要引导资金投向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和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优化投资结构,增加创新型产业和优质产品的投资,还可以通过“供给创造需求”机制引导消费需求升级,进而有助于实现消费与投资的协调发展。因此,优化投资需求,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内需对创新的引致作用。技术创新的“需求拉动假说”认为,市场需求是决定创新活动速率和方向的主要因素,需求导向、需求规模与盈利能力的变化是促进微观企业研发投入和创新活动的最有效内在激励机制,即“需求引致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内需对创新的引致效应,就是要利用市场的供求和竞争规律,通过迅速实现研发成果的产业化来引导和激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并进一步推动创新政策、创新资源、创业人才向企业集聚,从而为企业创新提供内生的动力机制、盈利机制和再投入保障机制,做大做强创新型产业。在全球化条件下,高速成长且规模巨大的内需市场,还是支撑本土企业开展研发服务外包的重要条件。具体机制是通过构建基于国内大规模市场的国内价值链,产生集聚创新要素的“虹吸效应”,提高本土企业对全球创新资源要素的配置、利用和整合能力,从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推动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2、中国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瓶颈在于有效需求规模不足

理论上,一国对本国高质量产品特别是新产品的有效需求规模,是促进微观企业研发投入和创新活动的主要内在动力,从而也是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从中国现实来看,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因素致使有效需求规模不足,进而制约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发挥。

外向型经济下国内居民消费水平的不足。由收入水平决定的消费规模是影响有效需求规模的首要因素。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外向型经济决定了中国经济增长是以“高出口、高投资和低消费”为主要动力的。而且,在出口导向型模式的低成本竞争条件下,国内工人的工资收入水平难以显著提高,从而直接降低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形成消费遏制效应。结果,以消费需求为核心的内需规模不足,不仅无法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足够的动力,而且也无法为创新主体提供足够的技术创新的预期收益空间,导致未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经济内生增长和创新激励机制。

国内居民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收入分配结构决定的需求结构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有效需求规模,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是有效需求规模形成的重要支撑。这是因为,中等收入群体具有较好的经济能力和较高的消费倾向,是引导社会消费的主要群体,是内需成长的生力军。从创新角度来看,收入分配不平等加剧即收入差距的扩大则会降低一国研发投入,从而损害其自主创新能力。反映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0.3左右不断攀升,自2000年以后就一直超过世界银行规定的国际贫富差距警戒线0.4,近几年仍然维持在0.46~0.47之间。随着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消费倾向较高的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难以提高,从而制约了其对高科技、高质量创新产品的需求能力,减少了对创新产品的需求规模,降低了创新活动的预期收益,最终抑制了宏观层面经济和产业的创新发展。

开放条件下本土商品的市场竞争力不足。一个有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需求规模,强调的是对本土商品而非国外商品的消费需求。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外资企业进入和贸易壁垒的降低,使得国内消费者可以选择本土或外国商品和服务。居民收入增长固然可以促进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但是,由于中国本土商品和服务质量和声誉都逊于外国商品和服务,收入增长所带来的消费高级化必然导致消费外流。近些年来流行的“海外购物热”“海外代购”等现象都说明,中国居民消费升级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带动了对国外高端消费品的需求增加。相对而言,本土产业却无法获得足够的“本地市场效应”和“需求引致创新效应”,导致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中低端。

3、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制度创新

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关键在于扩大有效需求规模。这意味着,既要“促消费”,激发潜在消费需求,推动消费需求升级;又要“稳投资”,优化调整投资结构,切实增加有效投资。这根本上需要通过相应的制度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来充分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潜力,不断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通过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的制度创新和改革,培育中高端消费市场。有效需求规模的扩大,离不开较大规模中高端市场需求的支撑,中高端市场的容量是决定一国的产业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因此,应从居民收入、产品创新、财政与信贷政策、消费补贴、社会保障与就业、培育消费热点与开拓农村市场等多个层面着力,激发潜在市场需求,推动居民消费需求水平不断升级。

2019年,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联合制定了《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提出着力促进汽车消费、补足城镇消费供给短板、促进农村消费体制升级、引导新品消费、扩大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以及优化消费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具体措施。这些从促进消费角度提出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有力举措,主要解决的是“钱怎么花”和“钱不便花”问题。实际上,培育中高端消费市场,最为关键的是要解决“钱不够花”和“钱不敢花”问题。一方面,需要按照城乡居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要求,通过扩大就业、建立合理的分配秩序和再分配政策,切实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特别是居民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着力培育和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提升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另一方面,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拓宽保障的覆盖面,提升保障水平,降低城乡居民过高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提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

通过公共产品建设和产业投资的制度创新和改革,促进和优化投资需求。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稳投资”的政策方向和政策工具须做出大幅度的调整。必须强化投资的发展导向、民生导向、效率导向,采用竞争中性的产业政策和采取市场化导向的改革,从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性质、投资效率等多个方面来优化调整投资结构,切实增加有效投资。

一是继续推进基础设施投资。根据“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国家战略要求,以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群建设为抓手,统筹规划机场、高铁、港口和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完善科教文卫、生态环保等民生性公共设施建设,进而提升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二是提升新兴产业和软投资比重。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和现代服务业投资,加大制造业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技术改造更新的投资力度。三是引导促进外资和民间投资的有序增长。落实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开放政策,通过项目引导、协助研发、分散风险、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和公共平台建设,鼓励民间资本投向实体经济和价值链高端环节,避免民间投资“脱实入虚”。四是提高投融资政策效率。有效整合工业类、科技类、创新人才类等财政专项资金,增强资金分配使用的规范性。灵活运用最新金融政策改善融资结构,降低投资杠杆率,通过股权投资和“债转股”,增加市场化主体在企业债中的比重。

通过消除国内市场分割的制度创新和改革,促成国内市场一体化发展。当前中国超大市场规模更多的是人口和地理意义上的潜在市场规模,并没有切实转化为巨大的有效市场规模,除了消费水平和投资结构方面的因素之外,还与地方政府竞争体制下的市场分割有关。必须深化政绩考核体制机制改革,规范地方政府竞争秩序,消除国内市场分割,形成国内统一大市场。

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这就要求促成国内市场一体化发展。市场一体化发展意味着各区域之间要互相协调,共同清理阻碍商品和要素合理流动的地方性政策法规,打破区域性市场壁垒,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标准,加强区域间市场服务功能的完善与合作。对于商品市场一体化,需要通过加快国内各类专业市场体系的整合与提升,构建现代化、国际化、规范化、高端化的专业大市场,促进商品在区域间充分自由流动。对于要素市场一体化,需要通过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融资体制、能源供给等方面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同时,通过构建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制度网络,打破行政边界,实施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要素在区域间的充分自由流动。最终,在一体化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强大的动力源泉。

来源:微信号长江产经智库,https://mp.weixin.qq.com/s/t-twPFEx8Ee3QWM-SriOxg 发表时间:2020年1月4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