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喜、高文生:一枝一叶总关情——辽宁省向薄弱村选派第一书记工作综述
字号

“我的脚上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这是选派到薄弱村任职的第一书记们服务群众的真情写照。去年7月,在顺利完成首轮1115个后进村党组织整顿建设任务之后,辽宁省委组织部再次选派998名党员干部到薄弱村任第一书记,以此为标志全面启动第二轮薄弱村整顿建设工作。一年多来,这些第一书记牢记组织重托、群众期盼,走村入户,访贫问苦,上接“天线”找项目,下连“地气”聚民心,与基层干部群众一道共同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丽篇章。

既要选“能人”,又要派“硬人”

“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浇地常断电,垃圾堆成山”,这是贫穷落后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原因,全省还有部分村党组织软弱涣散,党务村务管理混乱,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矛盾问题较为突出。虽然这部分村比例很小,但已影响了全省农村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干部群众对此意见很大。为此,省委从2011年起,采取每年倒排10%左右的办法来确定整顿对象,强力推进薄弱村整顿建设。各地紧紧抓住人才匮乏这一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按照“思想好、素质高、能力强、作风实、有活力”的总体标准,着力选派对待“三农”有感情、“擅长打硬仗”、“能啃硬骨头”的优秀年轻干部到村任职,确保薄弱村能“借上劲”“发上力”。在选派的998名第一书记中,35岁以下干部172人,占17.2%;本科以上学历干部683人,占68.4%;从事的职业和所学专业涵盖农林、水利、交通、金融、法律、行政管理等多个领域。他们的理论优势、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成为推动薄弱村整顿建设的“现实之需”“破题之策”。

为切实提高第一书记履职能力,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辛桂梓明确提出:第一书记的主要职责是围绕“管大事、解难事、办实事、抓利长远的事”,帮助村党组织书记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发展产业、富民强村,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服务群众、促进和谐。各地普遍开展务实管用、各具特色的岗前培训,沈阳市注重发挥首轮第一书记的传帮带作用,开展经验介绍和互动交流,并组织第二批第一书记到发达地区“取经”;铁岭、朝阳等地还依托市、县两级党校举办专题培训班,对第一书记进行全方位轮训……

围绕如何管理好第一书记,各地普遍建立了目标管理考核机制,与第一书记签订“工作目标责任状”,承诺做到“四个不撤离”,即建不好村“两委”班子不撤离、选不准经济发展路子不撤离、热点难点问题不解决不撤离、达不到群众满意不撤离,推动建立帮扶工作长效机制。

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心灵体味民生

“第一书记推动工作的力度决定着薄弱村整顿建设的进度,第一书记扎根农村的深度决定着民心民情的温度。”为了摸出实情,赢得信任,干一番实事,第一书记们扑下身子,沉下心思,当农村人,干农家活儿,办农家事,逐户走访,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共征求意见、建议12333条,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本溪县草河掌镇姜堡村第一书记张庆刚把入户调研作为工作突破口,与村党组织负责人一起走街串户,把自己制作的“个人联系卡”送给村民,把新认识的村民姓名抄在本子上,保证下次见面时能对得上号、喊得出名。阜新市新邱区长营子镇台头皋村第一书记曾庆利,给自己定下了每天工作不少于10小时、每周驻村不少于4天、每月走访群众不少于30户这三条“硬杠杠”,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泥腿子干部”。义县地藏寺乡保安寺村第一书记张丽娜,从进村工作的第一天起,就换上胶鞋,去掉娇气,用一个月的时间逐家逐户登门走访,每走访一户都认真记好“户情档案”和“工作日志”,成为掌握村情实际的“活账本”。

一本本厚实的“民情调研日记”,丈量出第一书记们心系发展、胸怀民生的拳拳深情。第一书记在体验农村社情民意、体味群众冷暖疾苦的过程中,思想上受到触动,行动上增添干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开了群众的“柴门”,打开了百姓的“心门”。许多群众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第一书记是好样的,实诚又有本事,干部的好作风又回来了!”

助力富民强村,办好民生实事

经济基础差、发展滞后是制约薄弱村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时时刻刻牵动着第一书记的心弦。按照“一村一策”的要求,第一书记普遍认识到,谋划好领富带富的“金点子”,就牵住了农民脱贫增收的“牛鼻子”。为此,他们求实效、见真章,帮助制定村级发展规划1536个,为群众办好事实事7973件,化解村集体负债3988万元,争取资金2.5亿元,引进发展项目835个,激活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池春水”。

清原满族自治县南口前镇十八道岭村第一书记谷德儒,引导村民发展特色产业,种植山野菜1000余亩,仅一年多的时间,全村人均年收入就增加了3000多元。曾庆利组织成立了“台头皋村海海榛子种植专业合作社”,吸收社员238人,种植榛子3万株,人均年收入增加1.5万元。辽阳灯塔市西马峰镇西上岗子村第一书记王星绕向上级争取设施农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资金30万元,积极协调派出部门———市科技局免费为村里筹建两栋示范展示棚,作为村集体财产,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近10万元。

坚持把改善基础设施列为“强村”的首要任务。一年多来,第一书记帮助完成农田水利设施项目1009个,修建村路2532.3公里,修建桥涵971座,新建村文化广场512处,共为困难党员、困难群众送钱物988万元。顶着炎炎的烈日,庄河市光明山镇乔屯村第一书记孙长强带领村内党员干部进行道路周边清障工作。朝阳县波罗赤镇白营子村第一书记国慧敏作为第二次下派的第一书记,为了帮村里修路,积极争取“一事一议”项目。为节省开支,他找到亲戚朋友借来了装载机、轧路机,经过几个月的奋战,让村里几代人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大洼县唐家镇杜家村第一书记韩志敏,针对垃圾满沟、脏乱差的问题,组织党员带头,动员广大村民将村内村外、房前屋后积存多年的各类垃圾彻底清除,群众居住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第一书记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选派单位是他们的坚强后盾。第一书记的派出单位作为第一书记的“本家”,与薄弱村结成帮扶对子,在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和保障;市县两级组织部门作为第一书记的“娘家”,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全省共建立薄弱村领导干部联系点1164个,县、乡职能部门与薄弱村结成帮扶对子1182个,先进村与薄弱村结成帮扶对子771个,形成了推动薄弱村全面晋位升级的强大合力。

 blob.png

大石桥市虎庄镇文甜村第一书记李芝辉(右)进行种植技术指导

抓党建强组织,顺民心促和谐

俗话说:“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第一书记们坚持把选好配强村党组织书记作为首要职责,着力推荐选拔党性强、能力强、改革意识强、服务意识强的党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着力把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致富能力强、乐于为群众服务的农村优秀青年培养成党员,有力地推动了村级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目前,各地累计调整薄弱村“两委”成员702人,其中村党组织书记223人,举办专题培训班1450 次,培训村“两委”班子成员11003人次,改扩建村级活动场所434个,新发展党员935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389人,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在886个村得到有效开展。

新民市兴隆镇兰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李忠华,面对村“两委”班子成员互不信任、相互拆台的问题,将带领群众致富、处理信访问题能力突出的佟成山请到村内任党支部书记。在新书记带领下,村干部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很快扭转了被动局面,赢得了民心。海城市析木镇松树村第一书记黄鑫,选拔6名骨干党员作为网格服务员,组织27名无职党员认领治安调解、环境维护等先锋岗,并从完善村级便民服务站入手,为村民提供全程代理服务。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芦屯镇前安平村第一书记李庆利,多方争取资金,加快工期建设,面积200平方米的新村部今年10月就将竣工并投入使用,很好地解决了服务群众无场所问题。

完善党务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推动村级组织运行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也是第一书记的工作任务之一。东港市十字街镇小楼房村第一书记黄海涛针对村务、财务和民主管理混乱问题,研究制定了村务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了村民代表议事、村务公开和村务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对财务管理实行村“两委”班子、村监会、财务公开栏“三堂会审”,让群众“明白”,还干部“清白”。目前,实行“四议一审两公开”制度的薄弱村达到了996个。

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第一书记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员,协助村党组织主动查摆问题,坚持立行立改,走好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本溪满族自治县草河掌镇姜堡村第一书记张庆刚,针对教育实践活动征求意见时村民反映的涉及农村环境整治、文化广场、便民服务场所等问题,先后协调资金100万元修建防护堤1200延长米,整修自来水工程新建水源地4 处,打井4眼,铺设管道3000延长米,解决了 5个组280户1010人吃水难问题。辽阳灯塔市西马峰镇西上岗子村第一书记王星绕与村“两委”班子成员一道,开门听取意见,对群众提出的改善环境卫生、规划水网电网等问题,做到边查边改、立行立改,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

 blob.png

康平县六家子村第一书记胡晓满(左)在查看农作物长势情况

把基层当课堂,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这在第一书记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驻村以来,虽然第一书记们皮肤被晒得黝黑,浑身散发着“土气”,但是基层阵地活跃了,老百姓的生活富裕了,第一书记们也在这个广阔天地中接了地气,聚了民气,长了才气,壮了底气,实现了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的“双丰收”。

“农民群众的感情是最淳朴、最真挚的,对他们有一分的付出,百姓就会有十分的回报。”调兵山市晓南镇宋荒地村第一书记李晓强说。他刚到村时,面对边沟失修影响百姓耕种的问题,给自己定下了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要求。从没干过农活儿的他手上磨出了水泡,腿也被石头划伤。在他的感召下,群众纷纷参与进来,不仅修成了边沟,也把干部和群众的心紧紧凝聚在了一起。

第一书记如一缕春风,在把理念、方法、人脉和资源带到农村的同时,农村一线也成了他们成长锻炼的大课堂。第一书记们问政于民,问需于民,在农村工作实践中增长了本领,实现了自身“教育学历”和“工作学历”的双提升。他们由刚下派时的“心中发慌”,到现在的“心里有底”,成功完成了从“三门干部”到“基层干部”的蜕变。就像绥中县高甸子满族乡獐子沟村第一书记柴志勇在《民情日记》中写的那样:“通过共同处理村务、积极调解矛盾、成立和发展合作社等,提升了我服务群众、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受益匪浅。”

第一书记制度已成为全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标志品牌,发挥着示范和引领作用,如春雨润物,带动着千千万万的党员干部在服务农民群众中“生根开花”。

来源:《共产党员》,2014年第18期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