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疫情后加快恢复经济发展的建议
字号

今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我省经济增长带来较大冲 击和影响。在当前疫情形势出现积极变化、防控工作取得积极成 效的情况下,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事关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和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 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在抓好疫情防控同时,及早谋划,精准施策,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尽快恢复经济发展, 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为此,提出以下参考建议。

一、保生产。中央明确提出,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据上海等地相关机构抽样调查,80%以上 企业有复工意愿,2 月 10 日前后复工率已达 70%以上。必须坚持 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手抓,全力支持和组织推动各类生产企业 复工复产。

一是制定专项政策。借鉴广东、杭州等地经验,尽快 出台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专项政策,明确各地各部门主体责任,规 范企业开工条件、开工流程,统筹制订分类分批复工方案和疫情 防控技术指南,指派专人指导企业完成复工复产准备工作,分区 域分行业分时段安全有序推进企业复工复产。

二是完善生产配 套。系统解决原材料供应、上下游协作、物流畅通等问题,加强 产供销等各环节科学匹配,推进重点企业和产业链配套企业复工 复产。同时,加强疫情期间生产要素调配供应,科学安排运力配置,确保企业稳定正常生产。

三是加强重点服务。建立重点企业 派驻联络员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机器、用工、资金不足等问题, 尤其要支持重点疫情防控企业扩大生产,全方位帮扶重点工业企 业复工复产,督促企业开足马力、扩大生产。帮助受疫情影响重 大的企业获取不可抗力事实性证明,积极为企业提供合同纠纷的 法律援助、银行保险的授信支持等服务,最大限度降低企业损失。 

四是健全激励机制。借鉴北京、山东、江西等地做法,采取加大 本地企业产品政府采购力度,加强按时复工开工企业补助,奖励 一季度指标完成优秀企业,提前兑现今年奖补资金等办法,推动 具备条件的企业加紧复工复产。

二、扩投资。越是特殊时期,越要稳住有效投资。

一是加快 重大投资项目谋划。为应对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国家会进一 步加大对基建投资的支持力度,据相关机构预测,今年全国基建 投资增速有望达 8%以上。要着力加快投资项目谋划和储备,特别 是针对疫情防控中的短板和弱项,聚焦公共卫生、防灾减灾、公 共基础设施、老旧小区改造、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等领域,加快谋 划和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充分做好项目前期工作。

二是着力推进 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在建项目尽快复工生产,加大新投资项 目开工力度,能开尽开、应开尽开。对短期内确有困难、难以组 织施工的项目,协调做好人员、设备、材料等施工准备工作,确 保疫情过后一批重点项目立即开工、复工,形成更多的实物工作 量。加强年度重点投资项目考核,强化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等领域项目建设,确保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 1800 个以上、竣工 700 个以上的目标圆满实现。

三是完善投资项目保 障工作。督促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加强现场防疫管控, 落实落细现场卫生、消毒、体温测量、人员信息登记、防护用品 准备等工作,切实保障复工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将省重点工程建 设单位人员疫情防控、生活物资保障、施工物资供应等工作纳入 地方保供范围。加大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协调解决项目建设 涉及的水电接入、市政配套等问题。对项目建设中确因受疫情影 响或疫情防控工作需要不能按时履行合同的,允许合理延后合同执行期限,不作违约处理。 

三、提消费。消费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压舱石。本次疫情 对消费尤其是交通运输、文化旅游、住宿餐饮和影视娱乐等服务 消费冲击较大。应把提振消费需求作为恢复经济的一项重要举 措。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谋划制定我省支持服务业平稳健康 发展实施意见,重点扶持交运、住宿、餐饮、旅游等受疫情影响 较大行业,适当加大减税降费和定向补贴力度,按国家规定暂时 退还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并采取发放消费券、鼓励后续消费等方式,推动延期的消费及时实现。

二是深挖消费需求潜力。着力 稳定居民消费,发展网络消费,扩大健康类消费。尽早研究制定 疫情后应对消费需求反弹预案,尤其要提早筹划旅游等行业“五 一黄金周”“十一黄金周”方案。优化消费环境,推动冷链物流、 智慧物流发展,专业指导消费场所建立分级防疫防控标准,确保 消费安全。

三是鼓励商业模式创新。要针对疫情中出现的“宅经 济”,支持传统商贸主体电商化、数字化改造升级,积极培育在 线教育、线上文化娱乐、影视及智能家居等新兴消费业态和消费 热点,积极推广线上生鲜、社区团购、无人零售、冷链及无人机 配送等消费模式,发展“互联网+”“非接触型”服务消费。

四、稳就业。就业不仅关乎民生根本,更是保障疫中疫后社 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一是加强就业预警监测。各级人社部门要充 分利用就业监测系统,开展疫情期间就业用工实时监测,深入分析就业用工现状和趋势变化,为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提供数据 信息支持。

是支持企业稳岗就业。全面落实企业稳岗返岗、缓 缴社会保险费、发放稳定就业补贴、加大就业服务补助等现有政 策举措,鼓励企业在疫情防控期间稳定和扩大就业,坚决防止企 业大规模裁员减员等现象。优先受理受疫情影响、面临暂时性生 产经营困难的企业就业创业相关补贴申请,经审核符合条件的, 优先予以批准,提高企业稳定就业岗位积极性。

是挖掘重点企 业就业潜力。对保障疫情防控、公共事业运行、群众生活必需等 重点企业,专门配备人社服务专员,为其提供用工服务、社会保 险、政策对接等服务,更好满足企业阶段性用工需求,用足现有 就业岗位。

四是加强重点群体就业帮扶。鼓励用人单位适当简化 或延长招聘录用手续,积极搭建网络平台、就近开发就业岗位、 利用公益性岗位托底、及时推送就业信息等方式,重点帮助高校 毕业生、农民工、疫区就业人员尽快就业。

五是优化线上公共就 业服务。推广优化线上招聘服务,通过安徽公共招聘网、新安人 才网、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开展网络招聘活动,推行视频招聘、远 程面试,实现“网上招聘不停歇,就业服务不打烊”。 

五、促转型。此次疫情会进一步倒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并 催生网络诊疗、在线办公、在线教育、数字娱乐、数字生活等新 业态发展。这既是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也 与我省经济转型升级高度契合。

一方面,要积极顺应企业主动转型需求,统筹安排工业与信息化专项资金,加大技改投入支持力 度,加快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工业互联网,支持传统商贸主体 电商化、数字化改造升级,推进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相关部门要加强摸排,主动掌握企业技改需求,加快资金拨付,建 立健全“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支持政策,确保完成年 度技改项目投入、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任务。

另一方面, 要发挥我省科技创新优势,充分借鉴战“疫”中创造的创新思维、 工具和方式,支持拓展 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新产业 应用场景,大力培育数字经济新热点,做实合肥国家新一代人工 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要深化大数据运用,鼓励政府数据和社会 数据融合共享、互动互用,联合开展筛选排查、物资调配等智能 应用研发,加快发展与疫情防控相关的远程医疗会诊服务等新业 态。精准把握数字经济发展关键环节,制定出台推动工业互联网、 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相关政策,统筹利用好 “三重一创”、科技创新、制造强省、中国声谷等相关政策,加 大支持力度。 

六、振外贸。疫情的发展引起了世界广泛关注,必然对今年 稳外贸和稳外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提前做好政策应对。 

一方面,支持外经外贸稳定发展。鼓励外贸企业巩固传统市场、 开拓“一带一路”沿线等新兴市场,促进制造业产品和优势农产 品出口。认真贯彻外商投资法及配套法规,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提升外商投资便利,发布外商投资指引,扩大制造 业、服务业、农业等领域对外开放,鼓励各地因地制宜、依法依 规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另一方面,积极抓好疫后保障。加大 出口信用保险补助、贸易摩擦诉讼支持力度。对省内防疫物资出 口转内销而发生的外贸订单违约赔偿金给予一定补助。鼓励开发 出口信用保险新产品新模式,加大对出运前订单被取消风险保障 力度。对确因受疫情影响不能及时复产履约的外贸企业,指导企 业向国家有关部门申办相关证明,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减小损失, 支持企业通过调解、诉讼等方式维护自身权益。 

七、抓脱贫。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 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脱贫攻坚最后堡垒必须攻克,全面 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必须补上。

一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着力完 成好剩余脱贫任务。建立防范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严 格执行贫困退出标准和程序。严格落实“四个不摘”,保持脱贫 攻坚政策总体稳定,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二是健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公共卫生体系。以疫情防治为切入 点,持续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三大行动”和美丽乡村建 设,尤其加强基层疾病预防控制队伍建设,强化农村防疫网络建 设,构建功能齐全、结构合理、上下联动、高效实用的乡村公共 卫生体系。

三是继续发展富民乡村产业。积极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深入实施农 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加强村级电商服务站点建设,培育壮大农村电商经营主体,千方 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水平。

八、强支持。面对疫情的严峻影响,要切实抓好实体经济扶 持,认真落实中央各项政策措施,把政策的“硬货”“干货”转 化为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共克时艰的实际成效。

一是实施差异化 优惠融资支持。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要用足用好国家下达 我省的专项再贷款额度,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企业发放优惠利 率贷款,落实中央财政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新增贷款贴息政 策,确保企业贷款利率低于 1.6%。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批发零售、 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行业企业,督促金融机构不盲 目抽贷、断贷、压贷,适当下浮利率,鼓励对到期贷款予以展期 或无还本续贷。借鉴浙江等地经验,各级财政对免除企业 3 个月 及以上贷款利息的金融机构给予一定奖励,省财政根据各地奖励 情况进行补助。

二是多管齐下减轻企业负担。对承租国有企业经 营性用房或产权为行政事业性单位房产的中小微企业(含个体工 商户),免收一定期限房租;对租用其他经营用房的,鼓励业主 (房东)为租户减免租金。落实国家税费优惠,对防控重点物资 生产企业扩大产能新购置的相关设备,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 费用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全额退还疫情防控期间增值税增量 8 留抵税额;对运输防控重点物资和提供公共交通、生活服务、邮 政快递收入免征增值税。缓缴社会保险费,对受疫情影响,面临 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确实无力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中小微企 业,与社会保险征收机构签订缓缴协议后,可缓缴养老保险、失 业保险、工伤保险费。压降要素成本,降低中小微企业用电、用 气、物流等成本,工业用电价格根据国家政策及时调整。

三是完善受疫情影响的社会民生领域的金融服务。对因感染新型肺炎住 院治疗或隔离人员、疫情防控需要隔离观察人员、参加疫情防控 工作人员以及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人群,灵活调整住 房按揭、信用卡、个人创业担保贷款等还款安排,合理延后还款 期限。对感染新型肺炎或受疫情影响受损的出险理赔客户要优先 处理,适当扩展责任范围,应赔尽赔。 

九、优服务。把全力优化政府服务作为推动经济有力反弹 的重要手段。

一是加快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对今年 6 月底前需开工的一般企业投资项目,立项、规划许可、施工许 可、环评、能评等审批事项可以依法依规实行承诺制,进一步压 缩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时间。全面做好开发区“标准地”改革等 重大改革举措的准备工作,疫情结束后,立即启动各项改革。

是适时开展“四送一服”相关主题活动。聚焦企业复工、项目施 工面临的突出问题,靶向施策、精准施策,健全完善服务机制, “一企一策”开展精准帮扶,以更大力度帮助企业解决用工、原材料供应、物流、融资等各方面困难,进一步提升帮扶成效。

是深入开展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升级版。全面落实《优化营商 环境条例》及我省实施办法,更大力度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建 设新型全省政务“皖事通办”平台,全面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 一公开”监管,推进“互联网+监管”平台建设。在各级政务服 务中心开展 7×24 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全面开设用水、 用电、用气服务窗口,切实提供更加惠企便民的高效服务。 

十、重监测。面对疫情对全省经济运行造成的影响和冲击, 要切实做好经济监测预警工作。

一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围绕工 业、投资、市场销售、就业等重要指标,组织专业力量采取现场 了解、网上调查等多样化方式,及时了解客观真实的运行情况。 跟进了解复工复产后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行业运行情况, 准确把握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 精准施策提供依据。

二是做好指标数据分析。加强各部门之间分 工协作和沟通交流,合力做好主要指标数据的分析和研判,尤其 对波动较大的异常指标数据,深入分析,找准原因,提出对策。 

三是重视政策效果评估。成立政策效果评估工作小组,重点对出 台的各项政策措施进行综合评估,准确及时提出哪些政策措施需 要继续坚持,哪些需要进一步完善,哪些可以在疫情后及时退出, 推动政策实施收到最大效应。 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既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新冠疫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只是短期的、有限的,只要 我们统筹兼顾、科学谋划、精准施策,化被动为主动,变压力为 动力,就一定能够把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实现疫情后经 济更好更快发展,交出一份安徽抗击疫情、高质量发展的合格答 卷。 

课题指导:孙东海 倪胜如 

课题组成员:凌宏彬 张延明 蔡的贵 刘晓成 周四贵 丁焱燕 刘 杨

v 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一、组织开展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政策咨询研究工作;研究国民..
联系电话:0551-62601355
传真:0551-62601626
0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