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成长:关注资本市场快速机构化现象
字号

在全国两会开幕之际,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于近日召开专题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对2021年经济形势、发展目标及宏观政策进行分析与展望。全国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出席会议并发言。

核心观点

从转变来讲,2021年的变化是“4+1”,宏观上有四个方面,资本市场也会发生一些转变。

政策体系的转变。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的政策体系转向“十四五”新确立的一些政策导向。

经济政策的转变。现在政策方向强调两方面:既要保持政策的延续性,不能够立马退出、立马改变;但同时又要最大可能地让政策恢复常态化。

外部环境的转变。为应对外部环境的转变,要从对内、对外两方面着手。对外要打通循环,尤其是打通与欧洲的循环;对内要通过制度性开放和自贸区来解决问题。

社会目标的转型。我们发展的目标有两个重要的社会目标:一是全面脱贫之后,要尽快进入乡村振兴。第二是如何在全面实现小康之后,进一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中国资本市场的巨大变化。注册制之后,中国资本市场出现了急剧的机构化,机构力量急速增加,并且已经开始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个过程中,机构开始抱团取暖,这就出现了机构收益很高、个人投资者相对收益较低的情况。

以下为发言实录。

从定位上来看,2021年将是中国经济发展史、社会发展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起承转合年,既是两个一百年的过渡期,也是两个五年规划的过渡期,还是中美贸易摩擦中的过渡期、是疫情防控的转折期。从转变来讲,2021年的变化是“4+1”,宏观上有四个方面,资本市场也会发生一些转变。

政策体系的转变

第一个转变,是如何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的政策体系,转向“十四五”新确立的一些政策导向。十四五规划的战略方向是“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这意味着一系列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政策导向和重心的转变。以下几个方面是在今年必须要体现出来的。

第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过去的“三去一降一补”,转向以自主自立的科技创新来推动国家产业链的现代性、掌控力、主导性和安全性。尽管仍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核心已经发生很大改变。关键是要自主自立,而不是简单的消化吸收。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链的高端化,这就是今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转型。所以“十四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都把科技创新和转型放在了重要地位,甚至是第一位。

对金融业来说,科技向产业转化必须要通过金融市场的媒介作用,所以要促成科技、金融、产业的三角正循环,或三角互相促动式的循环。目前我国的科技研发专利数量不少,但科技转化率非常低。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就是转化过程中的风险过高,所以需要金融的帮助。这要求金融必须从融资金融向风险金融、从不动产金融向动产金融、从一般的投资金融向科技、研发和设备更新类投资性金融转变,这是2021年政策导向上的一个变化。

第二,要以消费或国内需求为战略基点。“十三五”主要强调供给侧的问题,认为中国的市场空间很大,只要有供给,就不愁没有市场。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中国的消费潜力虽然很大,但现实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短期增长都很不乐观。所以疫情以来,我们普遍担心消费需求会远远慢于供给。因此,如何激发、引领、创造今年的消费,就成了两会关注的一个焦点。这里“消费”的概念,与过去也存在一定差异。消费不是市场既存的东西,是要创造出来的,要通过供给,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来创造新的消费,这是跟过去很不一样的思路。比如互联网消费、电竞产业的市场潜力巨大,但如果没有供给创新,就不会有这种需求。短视频、男士化妆品等,也都是新创造出来的一些消费类型。

第三,要特别强调要以城市群为核心,推动城市群在整个社会经济运行中的空间循环作用。“双循环”不是强调内循环、外循环谁更重要,而是要解决循环过程中的一些堵点、节点。国内循环,除了要对接需求和供给,关键是要畅通空间循环。现在来看,乡村振兴和推动城镇化的衔接点就是城市群。目前也已经规划了19个城市群。近几年发展非常好的城市,一定是城市群在发挥作用,比如长三角、珠三角、成渝、武汉、合肥、郑州等。

当然,我们也特别强调发展与安全、发展与公平等问题。总结来说,2021年要通过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做好这些重大战略、重大制度的起承转合。

经济政策的转变

第二个转变是政策转变。随着新冠疫苗的广泛使用,我们从正面的疫情抗击战转向了后疫情时代,其中重要的一方面是政策转变。现在争议比较大的是两派,一派认为政策不能变,过去该怎么干、今年还怎么干;一派认为政策必须要调整,因为去年应对疫情的很多特殊做法,继续使用会产生负面作用。

现在政策方向强调两方面:既要保持政策的延续性,不能够立马退出、立马改变;但同时又要最大可能地让政策恢复常态化。这两句话都没有错。去年我们确实用了很多非常规的财政政策,增加了1万亿特种债、增加了3.7万亿专项债,地方政府债务也大幅增加。这些债务如果持续增加是不是会有问题?既然去年发的是特种债,今年还发不发?增加的1万亿赤字债是否要扩大?去年猛增的3.7万亿的专项债,在使用中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产生对国开行资金的挤压。因为专项债发多了,国开行的钱就少了,地方平台的融资,比如城投债等的发行也会减少,所以会产生一个挤出效应。此外,去年的特殊环境下,允许债务收入纳入地方政府的经常性收支,这在过去是决不允许的。去年要求两万亿直达基层,以解决很多基层行政系统的工资问题,这种做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都是需要调整的。但是今年要调多少、怎么调,现在还是有争议的。

在金融政策方面,去年杠杆率大幅上升,社会融资余额从250多万亿一下增加到280多万亿,净增30万亿社会融资余额。从2015年开始稳杠杆,到去年不得不短期内急速加杠杆,其中可能存在问题。美国央行资产扩张的机制与中国不太一样。我并不倾向于以今年经济的增长率来确定货币的增长率。因为今年的增长率是从坑里往上爬的过程,是失真的,要让它逐步恢复到常态。

我认为,不能只看CPI的年度涨幅,还要看CPI的绝对水平。中国人均GDP不到1万美金,跟全球相比,中国的生活必需品价格是颇高的。现在经济增长要扩大消费。但从调查情况来看,消费当中几个比较突出问题,一个是收入增长,二是大中城市居民债务的增加,三是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四是绝对物价水平高。一碗面几十块钱、一斤猪肉五六十块钱,这对人均月支出一千多块钱的人来说,还是很高的水平,会抑制消费。

所以今年要做好从抗疫情时代到后疫情时代的转变,政策平稳过渡、并逐步恢复到常态,这是第二个转变。

外部环境的转变

第三个转变是外部环境的转变。中国跟西方国家矛盾的长期、显性化,这是改变不了的事实。拜登的上台,对中美关系会有一个修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中美关系正从过去的正面冲突转向修复状态。从这个角度来讲,要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来应对中美关系的变化。

党中央确定的方案,对外是打通循环。中国高调地加入了RCEP和东盟,中日韩自贸谈判快速进行,加强与欧洲的联合,在投资政策上也取得了巨大成果。

对内提出了两项改革措施。一项是试行制度性开放。与过去不同的是,过去的开放是看结果,看是商品出口还是服务出口;现在更多看制度接轨程度,要求在规则、制度、标准、准则等方面与全球接轨,其开放深度要比过去提高很多。二是加大自贸区和特殊关税区的引领作用。最近海南岛也专门出台了相关法律来推动海南的自贸区建设。

所以,为应对外部环境的转变,要从对内、对外两方面着手。对外要打通循环,尤其是打通与欧洲的循环;对内要通过制度性开放和自贸区来解决问题。

社会目标的转型

第四个转变是社会目标的转型。我们发展的目标有两个重要的社会目标:一是全面脱贫之后,要尽快进入乡村振兴。对此,中央几乎是马不停蹄地推进。振兴乡村战略跟1号文很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强调农村不仅是农业、产业、粮食问题,更是农村自身的建设问题。所以乡村振兴战略要集中在农村建设上,包括农村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居住建设、农村保障建设、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农村生态建设以及农村制度建设。这跟过去“三农”政策强调的农业和农产品,是很不一样的。

第二是如何在全面实现小康之后,进一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关于如何推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公共服务可能比脱贫攻坚战难度更大,要到2035年全面实现城乡、东中西各阶层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均等化,这个任务非常艰巨,目前政策也在急速地向这方面转型。

资本市场的转型

第五个转变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巨大变化。注册制之后,中国资本市场出现了急剧的机构化,机构力量急速增加,并且已经开始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这是20多年来没有看到过的一个好现象。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的规模一年内增加了好几万亿。

快速机构化也会带来一些新的变化,如投资对象加速龙头化、投资题材集中于科技和网络(科网化)、投资资金和估值加速分化。在这个过程中,机构开始抱团取暖,这就出现了机构收益很高、个人投资者相对收益较低的情况。

对此,大家担心是否会出现,大企业、科创型企业、平台型企业受市场关注而估值过高,一些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传统产业逐渐边缘化,甚至被市场抛到一边的问题。我认为这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发展状况。因为与美国不同,中国的产业中,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仍然是主力,要防止它们被边缘化。

总结来看,2021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上有起承转合作用的一个重要节点。所以关键不在于明年经济增速有多高,因为在爬坡时要从坑底往上算,而不是从地面往上算。所以明年10%的增速也不算高,6%也不算低,绝对值没有太大意义。关键还是要做好一些重大政策、重大目标、重大策略的转型,让经济能够按照党中央的部署成功步入到下一个百年的奋斗历程中。

来源:新浪_意见领袖,https://finance.sina.cn/zl/2021-03-03/zl-ikftpnnz1442668.d.html 发表时间:2021年3月3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