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冰林:5G助力普惠金融风控
字号

身处网络信息化新时代的今天,随着我国经济对外逐步开放,金融科技的浪潮蓬勃兴起,银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以创新谋求发展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技术的演进,通讯技术已经从2G到2.5G、3G、4G,目前已踏在5G网络的门槛之上。以工业革命类比,从4G时代到5G时代,对应的是蒸汽时代到电力时代。未来,5G技术将深远影响人类社会的数字化进程,带来一场数字文明的大跃进,互联网入口被大大拓宽的同时,数据的生产、传输和计算的效率,将呈指数级上升。5G时代,是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制造都将成为现实,高品质的智能金融亦将水到渠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一带一路”论坛上进一步强调金融科技创新及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性,鼓励建立金融业云计算、大数据等应用技术规范,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渗透。在此政策背景下,建设银行率先触发内核,聚合运用全行资源,利用金融科技赋能传统银行业务,致力于将普惠金融打造成建设银行的战略高地和业务增长极,推动我国普惠金融迎来发展新生态。但是,普惠金融由于其自身规模小、缺乏抵押物、信用评级低、偏远地区金融排斥情况严重等特点,存在着很大的信用风险、外部欺诈风险以及内部员工道德风险,故而如何运用金融科技力量催生出的新手段,在创新发展、提升服务效率和体验的同时,有效防控普惠金融各类风险,是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业亟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本文聚焦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新格局,首先探讨5G技术对于金融领域的影响,其次搭建未来金融科技手段作用于普惠金融风险防控新场景,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以及物联网角度,探讨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风险防控中的创新应用。

什么是5G技术

电信联盟(ITU)将5G的命名确定为“IMT-2020”,其相较于4G来说,具有高带宽、高可靠低时延、海量物联三大应用场景特点,峰值速率可达10Gbps,时延低至1ms,可连接终端多达100万台/千米。依托于5G技术,量在数据传输中的限制将被削弱,一方面,业务方从云端获取数据及数据的处理能力将更加畅通无阻,更多业务上的云可以大大降低存储成本,同时,本地存储限制所造成的瓶颈将得到有效解决;另一方面,5G时代移动边缘计算将有望普遍推广,内容和计算能力逐渐向网络边缘转移,可以让更多应用程序在边缘运行,例如分析、网络安全或合规性监管应用减短了由数据传输速度和带宽限制所带来的延时,并可对本地数据做初步分析,为云分担一部分工作,使人与物、物与物始终保持网络相互连接,真正进入万物互联的时代,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每个角落。

5G技术对金融领域的影响

金融行业与生俱来拥有数据海量性、交互实时性、业务网络性的特点,在互联网金融萌芽后,金融服务的产品形态、售卖渠道以及服务模式受到了深远的影响。金融和科技向来联系紧密、不可分割,5G技术的突破创新,对于金融领域的影响主要可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优化、创新现有的金融服务模式及体验,如连接速度、产品形态、服务模式、触达渠道等;二是在万物互联的背景下,探索金融服务的发展和变革。

1.现有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

(1)金融服务体验升级

4G的推广普及成就了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一方面金融借助互联网开展金融业务,手机银行、互联网保险、互联网证券等业务百花齐放;另一方面,互联网公司通过互联网技术创新金融业务,移动支付、众筹等发展毫不逊色。互联网金融逐渐成为传统金融的有力补充。然而,尽管各业务形态逐渐发展成熟,用户仍然会因网络延迟受到困扰——交易转账迟迟不成功,理财交易时加载数秒仍是“操作中”的状态……网络延迟在金融场景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的可能不只是用户体验。5G时代,网络延迟将缩小至毫秒级,加之边缘计算的应用,现有金融服务流程间的网络卡顿将不会再被用户感知,移动端的金融服务,速度和质量都将超乎用户想象。

(2)银行网点革新

在一定程度上,5G技术的诞生,可打破空间距离的限制对服务产生的阻碍,填补目前银行网点服务的盲区。针对城市中的敏捷网点或未覆盖金融服务的人力资源稀缺地区,全息或VR技术将是金融机构最常采用的科技手段,此类技术可将金融服务立体影像化,使用户拥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未来待全息技术成熟后,金融服务业可利用全息技术进行远程开户验证工作,一方面空间带来的限制进一步得到降低;另一方面,利用5G技术部署银行的离行智能机具及城市中的敏捷网点,专线部署的成本可以大大降低,尤其在有线网铺设难度较大的区域,5G技术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3)支付新体验

3G、4G时代,移动支付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模式单一到贴心合意的过程,随着指纹支付、刷脸支付、密码支付的应运而生,支付流程愈来愈方便快捷,而这一切的基础均来源于条码支付、二维码支付、POS机支付等产品的普及。目前,VR技术悄然渗透生活的角落,但受到网络连接速度及设备的限制,实施及体验上的瓶颈仍旧很难突破。未来5G时代,云化VR/AR技术将不再受到带宽和时延的局限,数据的传输、存储和计算功能可从本地嫁接至云端,由于时延的缩减,用户体验也将更加贴近现实。云化VR/AR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为移动支付提供更真实的场景体验,还将为移动支付的决策数据提供辅助支撑,从而优化现有的支付模式和体验。

2.万物互联背景下的金融新业态

(1)全面的金融信用评级体系

传统金融的风险预判主要根据客户的历史数据进行决策,客户实时状态的数据无法全面获取;得益于线上海量的大数据,互联网金融具有明显的优势,然而互联网金融的数据来源含有一定的主观性,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均无法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局限和风险,而这一难点有望在5G时代得到解决。5G时代的物联网金融模式下,依据海量、多态、相互关联的物品数据,企业或个人的自然属性、资产状态、行为特征等可被金融机构轻松识别和追踪,不再受限于用户的智能设备和政府机构的在档数据。虚拟经济和实体场景的相互连接,可以有效解决数据的客观性及数据造假等问题,打造更为全面的金融信用评估体系。

(2)全面的实体资产管理

5G时代下,物联网高度应用的同时,物联终端也将得到普及。爱立信区首席技术官Magnus Ewerbring曾表示,到2021年,全球互联设备数量将达280亿,其中包括160亿物联网(IoT)设备,海量的物品特征属性将会被数字化,用户的实体资产可通过互联设备进行管理,并且连接设备随着时间的日益增加,基于可穿戴设备的人身保险、基于物品传感器的财产保险将会更加普及。不仅如此,物联模式下的保险公司将会捕获更加实时精准的数据,产品定价亦将会更加准确,从而提高保险业对风险的预判感知和防范意识。此外,未来物联网走近千家万户后,动产还将被赋予不动产的属性,动产融资的可靠性将会得到提高。

(3)智慧城市中的智慧金融

5G技术可以满足智慧城市在通信层面的需求,届时应用程序响应速度将得到提高,设备连接范围将变得更广。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智慧城市的建设将会带来更精准的数据和更全面的金融需求,以及无处不在的金融服务场景,如公共服务和金融服务实现自动化运转;居民家庭用水、用电、用气及热力表等可与银行账户实现自动缴费或远程查询无缝对接;用户、金融机构、医疗机构实现三方互联,医生通过穿戴传感设备可直接获取用户的身体健康状态,而金融机构可结合用户数据及医疗数据为用户匹配保险、贷款及支付等服务;金融租赁行业根据传感器实时获取最新的数据状态,以便更加准确地管理借物的租赁状态……万物互联的智慧城市中,金融服务将拥有融合性更高的金融场景,真正实现智慧金融。

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风控中的创新应用

1.普惠金融面临的主要风险

首先,从信息收集与甄别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与小微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由此引发了严重的信用风险。目前市场上企业征信和个人征信都是非常不健全的;政府部门所拥有的数据往往处于“孤岛”状态,尚未完全打通;大部分小微企业稳定性差,自身管理粗放,无健全纳税记录、社保记录和财务记录,“缺信用、缺信息、缺增信”的问题十分普遍。进一步从授信风险的角度来看,小微企业征信体系不健全使得传统银行授信模式很难判定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提高利率又可能产生逆向选择风险,因此很多小微企业都不可避免面临贷款难的信贷配给问题。

其次,除了信用风险外,一些小微企业钻营监控漏洞,注册空壳公司,进行骗贷,挤压普惠金融信贷份额;同时充当洗钱和提现的中介机构,成功申贷后迅速转移资金挪作他用,更有甚者,以过桥贷款的方式非法占用小微贷款,赚钱利差,欺诈风险贯穿小微企业贷前、贷中以及贷后的全流程。

另外,普惠金融推广过程中还不可避免地存在银行内部员工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内部员工为了追求更好的业绩水平,放松对贷款申请企业的基本情况的核实,违反规定简化或删减必要的验证手续,帮助小微企业客户粉饰经营状况,甚至参与申贷企业的虚假“包装”活动;极端情况下,内部员工还可能在利益驱动下,泄露银行审批策略,为空壳公司的骗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大数据+云计算在普惠金融风险防控中的应用

大数据是一种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采集、整合、归纳、处理和分析挖掘数据背后巨大价值的技术。而云计算实现了系统分层和分布式架构,是以互联网服务的方式提供给客户的一种计算模式。在此模式下,用户不需构建或者管理这些资源,即可网络便捷、低成本、随时、按量计费地访问定制化、共享化的资源池。简言之,大数据技术是从海量数据中挖掘价值因子,提供的是分析价值;云计算是一种分享服务,提供的是使用价值。大数据无法用单台计算机进行处理,需要依托“云端”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云存储以及虚拟化的技术,进行模型搭建工作,进而分析产生价值。

3.缓解普惠金融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

云计算强大的S-P-I模式(即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以及软件即服务SaaS),赋予其超大规模、通用性、高可扩展性、低成本、按需服务、计算能力强以及高可靠性的特点,使得云计算天然具有普惠因子,在加速普惠金融发展方面具有内在优势,能够有效配置金融供需,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具体来说,首先,云计算实现了系统自动控制和资源优化配置,按需付费模式使资源使用情况能够被实时监测、控制甚至预测,根据小微企业需求进行动态匹配,从需求出发一方面可以规避小微企业审核过程中信息不全的弊病,同时还可以规避不良企业的外部欺诈风险,裨益金融普惠发展。

其次,云计算可以弥补征信信息缺失对普惠金融发展的不利影响,快速、可靠的信息处理、传输能力,一方面有利于小微企业共享信息、知识、经验,促使其快速学习和成长,另一方面也使得征信机构可以借助自动交互数据,为那些没有信贷记录或者记录不全的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背书,改进小微企业的授信评级,降低信用风险。

再者,公开透明的信息传递有助于推动整个金融行业通过细化信息披露规则,披露小微企业违约情况,提高违约成本,降低违约概率,以控制违约风险。并且,云计算带来的公开透明还可以改造小微业务审贷流程,伴随而来的业务标准化、流程自动化和决策智能化,可有效防止银行内部员工的操作风险及道德风险,使得业务风险控制和运营成本降低双管齐下。

4.提升普惠金融智能化风控水平

大数据技术目前已逐步渗透至银行业务的各个角落,能够采取多样化的技术手段助力普惠金融的风险防控。一方面,通过机器学习以及深度学习赋能普惠金融精准风控和实时化的风控能力。大数据智能风控系统能够支撑从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分析、特征工程、模型训练、模型评估、模型预测到最终模型监控整个建模流程,同时,通过机器学习的自我学习能力,不断优化迭代修订风控模型,选取最符合普惠金融中各类风险场景的特征关系,筛选出优于规则系统的高准确率、高覆盖率模型结果,成功构造骗贷模型,最终实现对风险的精准把控。而通过深度学习,不断自我改进与自我优化,持续提升再造样本的模拟真实性,自动识别欺诈风险,提升小微企业风控系统的自我优化能力;同时,借助流式大数据处理技术,以极低的迟延与极高的响应达到实时场景模型预测的要求。

另一方面,应用知识图谱进行贷款全流程的监控以及欺诈行为的识别。基于关联关系的知识图谱,可突破现有关系型数据库限制,集成内、外部数据,当贷款流程不断推进时,深度挖掘纵向及横向的企业链条等关键企业信息,构建完整的上下游信贷资金链路关系,借助多维度数据综合分析网络,图形化、简洁化展示申贷以及后续贷款流向全过程,严格把控小微贷款用途;除此之外,利用图的数据结构,还可借助多维度数据、关联黑样本网络,将不同渠道的碎片化、异构数据整合成标签数据,成为机器可以理解的知识,有效挖掘组团诈骗,使得其在案件潜伏时期即可做到有效遏制,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5.区块链在普惠金融风险防控中的应用

区块链技术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的一种链式数据结构,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该项技术本质上是借助分布式的方法建立可信的机制,重塑社会信任关系。并且,这样的信任模式可以从传统的人和人之间的信任模式转化为对机器的信任模式,价值的转移渠道也从目前介于中介的高成本通道,转变为基于区块链的低成本的安全通道。

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金融领域,是机器重塑金融业的最具颠覆性的创新,而其具备的去中心化、点对点交易、时间戳、分布式记账等特征,在普惠金融服务领域的创新应用具备先天优势,可重点防控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首先,基于区块链点对点交易、去中心化以及时间戳的技术特征,可以运用区块链技术进行金融确权、登记等交易行为,同时借助时间戳确保交易数据可追踪,使得金融交易行为具备不可篡改的安全性特征,也就是说交易的发生建立在技术基础之上,而非交易双方的信任,有利于解决小微企业“难以自证”的信用问题,降低其交易的信用风险,进而解决其小额融资的难题。

其次,区块链分布式记账的特征,可以将所有关联主体共同接入区块链技术平台,每个参与者都是一个节点,所有节点共同维护同一套账本,有助于分享与共赢,打通全流程。这对于小微企业而言,将能够充分披露其供应链上各级企业信息,解决企业间信息传递不及时、存在偏差等问题,将小微企业与其同一链条上的核心企业更加紧密连接在一起,释放整个商业体系中的企业信用,一则方便身份验证的进行,保障数据查验;二则也能产生智能合约,让交易活动更加顺畅和高效,同时兼顾交易的信任及安全问题。

6.物联网在普惠金融风险防控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是通信网与互联网的网络延伸和深化应用。它主要依托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四大层次,通过感应器实现基础传感,数据采集,再集合通信及互联网技术提供的基础性网络支持实现网络传输互联,随后通过平台层对海量数据进行智能化处理,最终实现物物、人物的信息交互和高密对接,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的目的。

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障碍主要包括可供抵押的信贷资产缺乏以及企业与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难题。而物联网+金融的模式,主要是通过物理世界的线上完全映射,系统地整合商业、服务、网络以及金融领域的信息流,形成庞大的数据资源库,这样的属性可以很好地契合普惠金融的发展。一方面,物联网技术可升级小微企业动产的监控,让其存货信息实时准确地通过移动终端显示,降低动产质押的风险,避免虚假质押、重复质押等一系列问题。也即赋予动产以不动产的属性,以标准化的仓储数据为依托,向小微企业提供授信,实现精准风控。

另一方面,通过物联网技术,商业银行可以对小微企业采购渠道、原料库存、生产过程、物流环节及销售环节的全流程进行监控,有效获取小微企业的多元信息,极大程度上消除信息不对称,并据此动态判断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实时调整银行授信额度及放款进度,积极开展贷前调查、贷中管理、贷后预警等工作,预防潜在的欺诈违约风险。

5G技术带来的风险与挑战

5G技术的出现,接入设备将达到史上空前的量级,实现前所未有的海量物联,而这也意味着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挑战。

1.网络安全

目前移动通信系统相对封闭,相比于现有的网络环境,开放连接的5G时代来临后,接入的用户数量及设备种类的空前增多,将会带来更加复杂的用户与基础设施提供商以及移动网络运营商之间的网络安全问题。尤其对于金融服务机构,其服务涉及多个移动设备终端的连接,受到的网络恶意攻击的频次将会更高、规模会更大,如DDOS、Worm恶意软件攻击及APT攻击等。

2.用户隐私

5G技术为应用场景服务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而服务的多样性势必会让大量的个人隐私数据被触及,包括但不限于金融服务场景,例如用户的ID、交易数据、行为偏好以及终端硬件标识等。由于用户接入网络的主要通道为5G运营商网络,而运营商网络在传输数据和信令时会携带大量用户的隐私,并将涉及的用户隐私信息从相对封闭的移动通信系统传输至开放链接的系统中,加之移动终端的交叉更加复杂,一旦这些隐私数据遭到泄露,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相对于现有的传统网络环境,不仅5G运营商需要制定更加严谨缜密的用户隐私保护方案,金融行业更应采取广泛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

3.数据造假与歧视

5G时代大量的用户信息被高度数字化,一方面,万物互联的网络环境下,开放连接的系统会产生漏洞,一些用户可能会利用这些漏洞进行数字造假,涉及的终端将会受到大面积的影响和波及;另一方面,金融服务机构可能会根据用户的隐私信息,采用不同的误导性的歧视行为,例如根据不同的用户的画像采取不同的针对性的营销手段。为避免此类风险,监管部门应加大金融服务机构在用户信息的采集、利用及处理环节的监管力度,同时,金融服务机构自身也应联合运营商或终端企业,制定用户信息采集的监测、审核及预警保护方案。

扬起全面开放风帆驶向高品质的金融。5G时代的来临为金融机构注入新鲜的血液,提供了新的智慧金融选择,5G技术将凭借极强的安全性和时效性,大大缩短交易延迟和交易周期,有效防范普惠金融滋生的信用风险、外部欺诈风险以及内部员工道德风险等,与此同时,资本市场也将迎来巨大的变革,为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带来更多的客户和市场份额,共同助力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风控中迈上新的台阶!

来源:微信公众号:金融电子化,https://mp.weixin.qq.com/s/E8PfdLPPvNfi03oxBhobtg 发表时间:2021年7月13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