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关注就业恢复后劲不足问题——基于11004家企业用工情况的问卷调查报告(2020年第4期总第120期)
字号

为及时准确把握就业形势,更好推动“六保”工作,发展研究中心于2020年5月下旬开展企业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1004份。结果显示,全国企业员工平均到岗率已回升至81.4%,但就业恢复后劲明显不足,“在职不在岗”员工转化为失业人群的风险尤为突出,应继续提高援企稳岗措施精准性,着力解决疫情过后就业恢复后劲不足的问题。

一、全国企业员工平均到岗率达81.4%

截至5月26日,37.6%的受访企业表示员工已完全到岗,30.9%的受访企业表示未完全到岗但到岗率超过80%,有17.6%的受访企业反映员工到岗率不足60%,另有9.2%的受访企业表示员工到岗率不足40%(见图1)。按照企业员工人数规模加权,全部受访企业员工到岗率平均水平达到81.4%。

image.png

图1:企业员工到岗情况

从企业员工的总体返岗情况看,上游好于下游,大企业好于小企业,南方好于北方。分行业看,八成制造业企业的员工到岗率均在80%以上,而文体娱乐、教育培训、交通出行、住宿服务等行业企业员工到岗率显著低于平均水平,这几个行业均有超过20%受访企业表示员工到岗率不足40%。分企业规模看,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员工返岗率相对较高,10人以下企业的员工到岗率显著偏低,反映到岗率超过八成的企业比重为63.1%。分地区看,华东地区企业员工到岗率最高,有73%的受访企业表示员工到岗率在80%以上,而西北、东北、华北地区企业的员工到岗率普遍偏低,尤其是东北地区,还有15%的受访企业表示员工到岗率不足40%(见图2)。分企业性质看,央企的员工到岗率最高,超过六成的企业已经实现完全到岗,而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到岗率最低,尚有40%左右的受访企业表示员工到岗率不足60%。

image.png

图2:不同地区员工到岗情况比较

二、企业“在职不在岗”员工转化为失业人群的风险较大

未到岗员工中有43%属于“在职不在岗”,相当于全部受访员工人数的8%。调查显示,30.3%的受访企业表示尚未返工的员工已经“主动离职”或“被裁减”,同时有31.6%的受访企业表示未返岗员工“尚在职,但企业经营暂时不需要”,另有11.4%的企业表示未返岗员工“尚在职,但返岗存在困难”(见图3)。其中,受疫情冲击相对较小、恢复速度较快的采矿业、制造业、建筑、电力热力燃气和水行业当中,分别有64.9%、59.6%、59.4%、57.6%企业表示,员工不到岗是因为暂时经营不需要或返岗有困难。这表明,疫情直接冲击减弱,企业经营基本面的影响上升;若企业经营不能尽快恢复到正常水平,上述“在职不在岗”的员工可能面临被裁员的风险,隐性失业问题将显性化。

image.png

图3:员工未到岗原因

企业产能利用率变化与员工到岗相互佐证,就业状况要进一步改善难度较大。与今年一季度相比,5月份不同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均有不同程度回升,其中第二产业整体产能利用率从60.5%回升到67.4%,服务业经营饱和度从57.8%回升到60.3%。与去年四季度相比,当前各行业产能利用率依然较低(见图4),这一点能够解释为什么有相当一部分未返岗员工“尚在职,但企业经营暂时不需要”。

image.png

图4:第二产业产能利用率和第三产业经营饱和度恢复情况

三、企业用工需求持续收缩,小微企业用工尤为突出

企业用工需求前瞻指数还在下降。根据调查结果测算,5月份该指数已降至42.8,较今年一季度下降7.4个点,比去年三、四季度,分别低了19.8和22.7个点,说明当前用工需求显著低于往年常态水平,总体上处于收缩区间(见图5)。其中,用工规模在5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用工需求略有恢复,5月份已回升至临界值以上的52.7,而用工规模在100人以下以及在100-500人之间的中小微企业用工需求则延续了一季度以来的收缩态势。

image.png

图5:企业用工需求前瞻指数持续下降

注:该指数的临界值为50,高于50意味着企业用工需求处于扩张状态,低于50意味着企业用工需求处于收缩状态

从企业用工计划看,大量企业已调整了用工计划,有裁员计划的企业占比显著上升。调查显示,保持用工计划不变的企业占比已从去年年底的54.7%下降到5月底的45.1%。表示有员工扩招计划的企业占比仅为20.2%,比一季末仅仅高出1.4个百分点,而34.7%的受访企业则表示未来一段时间有裁员计划,这一比重比今年一季度末上升了6.6个百分点,比去年年底高出22.5个百分点(见图6)。值得警惕的是,有8.6%的企业表示未来一段时间的裁员规模会超过20%,而一季度末这一比重仅为1.32%。

分行业看,下游行业稳就业压力比上游更大。其中,采矿、制造和电力行业有裁员压力的企业比重分别为16.4%、22.4%、24.6%。金融服务业和非金融服务业裁员压力较大,分别为27%、28.2%。非金融服务业当中,住宿服务51.2%、餐饮服务44.6%、文体娱乐44.4%、教育与培训服务39.4%。分地区看,东北地区企业有裁员计划的比重最高,达到44.9%,其中有13.5%的受访企业表示计划裁员规模超过20%(见图7)。

image.png

图6:有裁员计划的企业占比上升

image.png

图7:不同区域企业用工计划比较

四、企业用工需求下降压低薪酬,服务业尤为明显

企业用工需求下降已导致员工薪酬明显下降。根据调查结果测算,5月份企业用工成本指数下降至96.5,较今年一季度下降5.8个百分点,比去年三季度和四季度,分别低了6.7和6.3个百分点(见图8)。其中,用工规模在100人以下的企业降幅最大。

从企业数量看,5月份表示用工成本同比有所下降的企业占比已升至37.6%,而去年年底反映用工成本下降的企业占比仅为13.2%。与此同时,反映用工成本上升的企业占比已从去年年底的53.1%下降至5月份的23.9%(见图9)。另外,反映用工成本下降的企业占比最高的行业分别是金融服务、交通出行和住宿服务业,其对应的比重分别为48.9%、46.9%和46%,而这几个行业也恰恰是裁员压力最大的行业。

image.png

图8:企业用工成本指数持续下降且降幅扩大

注:该指数以去年同期为基准值,高于100意味着企业用工成本处于上涨状态,低于100意味着企业用工成本处于下降状态。

image.png

图9:反映用工成本有所下降的企业占比大幅上升

未来一段时期企业薪酬亦无明显上调迹象。调查显示,尽管经济有所恢复,但56.2%的受访企业表示暂时没有薪资调整计划,仅25.2%的企业表示未来一段时间有提高薪酬的计划,另有18.6%的企业表示未来一段时间有进一步调降薪酬的计划。其中,在住宿服务、教育培训、金融服务、文体娱乐等领域,表示未来一段时间会进一步调降薪酬企业占比较高。如果企业薪酬持续增长乏力,将直接影响工薪阶层的可支配收入以及家庭消费的增长。

五、着力解决疫情过后就业恢复后劲不足的问题

综合来看,疫情过后提高就业恢复后劲的关键在于解决企业员工“在职不在岗”问题,防止这类人群转变为失业人群。因此,要结合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企业的用工恢复状况和政策诉求,从企业和个人两端发力,进一步提高援企稳岗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继续推进复产复工复商复市,加快解除人员流动限制,通过恢复市场需求带动企业产能利用率的恢复和用工的恢复。二是对餐饮住宿、文体娱乐、交通出行等就业吸纳能力强、受疫情冲击严重、复产复工晚的生活服务业着力降低经营成本,包括加大租金减免力度、加大用工信贷支持和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力度、延长社保费缓缴期限等。三是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大用工补贴力度,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起征点由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四是侧重帮扶重点人群,特别是年轻人、灵活就业者、自雇人士和低收入人群,加强技能培训和心理疏导,支持失业者再就业。五是加快补齐相关制度短板和法律短板,完善灵活用工的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制度,为“新就业形态”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