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永红:人民币汇率的新常态
字号

近期,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了解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把握其波动规律,认清人民币汇率的新常态,将有利于企业和个人规避汇率风险,顺势而为,进行相应的资产配置和管理。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三大特点

市场供求关系是决定人民币汇率的主要力量

2005721日起,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就意味着,只要进出口贸易、资本流动或热钱进出发生变化,外汇市场的供求失衡就会推动人民币汇率上下波动。从交易量上看,贸易收支的规模远小于资本流动的规模,而且贸易收支的资金流动速度较慢,因此,进出口贸易收支状况对中长期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较大,决定着人民币汇率的长期趋势,却较少能够影响短期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如果中国继续维持高额的经常账户顺差,中长期人民币汇率仍然有升值的压力。而从短期看,资本项目收支,尤其是热钱的流动对外汇供求关系的影响较大。套利、市场预期、恐慌心理以及对消息的过度反应,往往会引发大规模的资本流入或者流出,瞬间就可以改变市场的供求状况,使得汇率波动加剧。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人民币短期汇率波动较大并且容易偏离长期均衡汇率。尽管短期汇率和长期汇率有各自的决定因素和机制,但是短期汇率经过一段时间后,总是向长期汇率靠拢,并围绕长期汇率上下波动。

汇率波动幅度受到限制

汇率作为货币的对外价格,直接作用于进出口贸易和对外投融资。无论人民币是涨还是跌,都会改变人、财、物等生产要素在企业之间的配置状况,都会改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地位,最终导致收入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进行重新分配,因而会牵一发动全身。中国对人民币汇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管控,通过买卖外汇来调节或扭转市场供求关系,从20143月开始,美元对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由±1%进一步扩大到±2%,并逐步减少行政干预。值得一提的是,人民币对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浮动区间早在2010年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时就已经扩大到±3%

人民币汇率盯住一篮子货币而非单一美元

由于美元的特殊地位,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05年进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之前,人民币汇率基本上就是对美元的双边汇率,我们也都习惯地将美元/人民币的汇率直接视做人民币汇率。而伴随着国际贸易格局变迁和国际货币体系的不断调整,使用贸易加权、包含主要贸易伙伴货币的实际有效汇率来衡量人民币的对外汇率水平,成为一个更科学、更合理的方法。例如,2014年年末与2013年年初相比,美元对人民币升值了0.23%,同期欧元、日元、英镑却对人民币分别贬值了10.59%13.84%5.59%。根据一篮子货币测算,2014年人民币对外整体上有较大幅度的升值。国际清算银行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涨幅高达6.24%。由此可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美元与人民币的双边汇率作为人民币整体的对外汇率。正如同要用综合的美元指数来衡量美元汇率一样,我们也需要用一篮子货币,特别是主要贸易伙伴的货币,来衡量人民币汇率,也就是要使用名义或者实际有效汇率来判断人民币的升值或贬值。

人民币汇率进入双向波动、总体平稳的新常态

人民币汇率基本上达到了合理的水平

从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看,2014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13148亿元人民币,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含净误差与遗漏项)5939亿元人民币,国际储备资产增加7209亿元人民币。中国对外贸易仍然保持了顺差,不过顺差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例却从2007年峰值的10.1%下降到2014年的2%,已经处于国际公认的合理范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中国从直接投资输入国变成输出国,资本和金融项目开始由长期的顺差变成逆差。贸易顺差规模减小加上资本净输出,中国国际收支盈余过多的情况得到改善,国际收支结构趋于平衡。国际收支是决定外汇供求最直接的因素,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是人民币汇率处于合理水平的最佳证明。换言之,人民币汇率应该保持在目前的水平上。如果放任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继续升值,就有可能恶化中国的国际贸易条件,打击中国的对外出口,进而妨碍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更大的双向波动和灵活性

根据一篮子货币来调节人民币汇率,扩大外汇市场人民币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浮动区间,进而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稳定,这实际上是给人民币汇率“松了绑”。2014年下半年,美元指数不断攀升。美元指数是美元对欧元、日元、英镑、加拿大元、瑞典克朗和瑞士法郎六种货币汇率的一个加权平均指数,其中又以欧元所占权重最高,为57.6%。因此,2014年下半年美元指数的走强,对应的正是欧元币值的大幅下跌。但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化并不在美元指数中体现,事实上,在2014年下半年美元指数走强的过程中,人民币依然处在一个对美元缓慢升值的过程中,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同欧元对美元汇率走势形成强烈反差。

在大多数情况下,美元与欧元、日元、英镑的汇率变化方向是相反的,即使人民币对美元有较大幅度的贬值,但是对欧元、日元、英镑等其他主要货币又可能有较大的升值,两相抵消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浮动也就相对有限。2014年,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先后实现人民币与新西兰元、英镑、欧元和新加坡元的直接交易,至此,人民币已经实现了同主要国际货币的可直接兑换。通过动态管理、调整篮子货币的权重,可以更加灵活、更主动地引导人民币汇率,使其在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变化的情况下实现总体平稳。

2014年人民币汇率已经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双向波动特征。例如,人民币对英镑汇率在6月份升值了4.4%,而年底却贬值了5.1%,全年的振幅达到9.5%。人民币对欧元和日元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这两种货币汇率的年中与年末加总的绝对波动浮动超过了11%。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和波动加剧,这本身就是市场力量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改革目标的具体体现。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央行在外汇市场干预人民币汇率的次数大大减少,更多地由市场来决定、调节汇率,给予我国央行更大的制定货币政策的自主权,可以仅以国内经济政策目标来管理货币数量,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效力。

2015年人民币汇率具有先跌后升的态势

短期看,由于人民币利率一直比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货币利率高出大约4个百分点,而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地方债务等问题也可能加大中国经济下行的风险,在这种形势下,为了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提振经济,中国货币当局很有可能继续采取降准和降息的货币政策,这就使得前几年流入中国的套利资本寻找各种各样的渠道流出中国,增加了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开始进入上升期,为了防止出现通货膨胀,美联储必然会逐步加息,从而引发国际资本流入美国,美元将面临较大的升值压力。中美两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步,未来利率变动的不同向,可能导致短期内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升值。此外,2014年下半年英镑、日元、欧元、欧元、澳元、加拿大元等主要货币对人民币都有较大幅度的贬值,从技术上看,市场也存在这些货币反弹的压力。因此,在2015年的上半年,人民币可能仍然维持震荡贬值的局面。

从长期看,实体经济、贸易收支才是货币对外价值的决定性因素。尽管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长速度已经下降至2014年的7.4%,但这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仍然是最高的,因此,中高速的实体经济增长是推动人民币长期币值稳定乃至上升的关键因素。此外,还有如下几个重要因素支撑人民币币值长期坚挺:第一,中国改革红利逐步显现,经济发展有望实现“质”的提升;第二,上海自贸区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经验开始在全国推广,可以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对外开放,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第三,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直接投资带动贸易发展的势头非常强劲;第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2014年末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五大交易货币,随着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扩大使用,中国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将大大降低,贸易规模的稳定性、定价权和竞争力都会显著提高。

鉴于美国经济增长强劲、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欧盟经济复苏缓慢,以及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2015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趋势不会改变,资本输出的规模小于贸易顺差规模,也就是外汇供过于求的总体态势不会改变,加上巨额外汇储备对市场信心的支撑作用,预计2015年,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具有先升后跌的趋势,年末可能稳定在6.06.3/美元的水平,全年振幅可能在3%5%。其他主要货币也会出现大致相同的趋势,不过涨跌的时间、浮动的幅度会出现分化,而且全年的振幅有可能达到两位数。企业和个人应该把握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节奏,根据自身的国际收支情况,提前做好套期保值工作。同时尽可能地在对外经济活动中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以有效规避汇率风险。

来源:《中国金融》,2015年第7期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