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坚:中国银行:为跨境电商生态提供全球化、数字化金融服务
字号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国际贸易转型升级,跨境电商成为备受关注的新“风口”。在跨境电商生态圈的内涵被不断丰富的同时,众多数千亿级的细分赛道正在被挖掘。

由于打破了空间限制,在疫情期间有“非触式”优势,加之国家不断出台政策促进行业发展,跨境电商市场规模在扩大,平台数量在攀升。

数据显示,整个跨境电商行业近几年保持着每年30%以上的增长。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10.8万亿元。

在跨境电商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有待弥补,例如,跨境支付在安全管控、资格审查等方面仍存在缺失,汇损、高额手续费和融资费等问题仍有待解决。

那么我国金融机构是如何帮助跨境电商解决难题、支持跨境电商发展,达到稳外贸保主体的目标?《贸易金融》记者采访了中国银行交易银行部副总经理潘志坚,为我们解析中国银行在稳外贸及金融服务外贸新业态的举措与实践。

政策解读篇

《贸易金融》:近期,跨境电子综合外贸试验区扩容到了105个,您认为,这对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有着怎样的促进作用?

潘志坚:自2015年3月7日国务院同意在杭州设立全国首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以来,全国先后五批共设立了105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覆盖了30个省、自治区、市,形成了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发展格局。

总体来看,各级政府部门积极推动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优化升级,不断出台政策,加强业务创新,对跨境电商行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一是为企业减少税负。在跨境电商综试区可以实行对电商零售出口货物按规定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对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等优惠政策。

二是通过线上综合服务平台促进业务“阳光化”发展。杭州等地跨境电商综试区推出跨境电子商务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引导更多企业进行注册,加强线上监管,优化数字服务,推广创新模式,平台大数据有利于将散落在不同环节的跨境电商订单信息、物流信息、交易信息进行整合,便利银行对业务背景真实性进行审核,促进跨境电商“阳光化”收款。

三是有利于生态发展。各地跨境电商综试区积极开展产业园区建设,汇聚制造生产、仓储物流、电商企业、金融信保、风控服务等跨境电商各类型企业,广泛集聚各类资源要素,实现生产要素和产业集聚,打造跨境电商生态圈,为跨境电商发展提供区域生态圈综合配套支持。

《贸易金融》:您认为在“稳外贸”方面,跨境电商将起到哪些作用?

潘志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跨境电商等贸易新业态发展,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跨境电商凭借线上化高效对接供需的优势,成为落实“稳外贸”工作要求的一大“利器”。

一是为更多中小微企业提供参与国际贸易新渠道。跨境电商拉直了跨境贸易链条,增加了中国制造商直面海外终端消费者的机会,拓宽了中小微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渠道。

二是促进我国外贸出口企稳回升。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贸易活动不确定性陡增,部分出口企业试水线下销售渠道线上化,有效开辟了新市场、新业务,弥补了疫情给传统贸易模式造成的不利冲击。

三是推动我国外贸进口提质增效。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理念转变,消费升级步伐加快,跨境电商成为居民消费国外商品的重要渠道,成为消费回暖的“催化剂”。根据海关总署统计,今年第一季度通过海关跨境电商管理平台进出口增长34.7%,逆势跑赢外贸大势,有力支持了“稳外贸”工作。

《贸易金融》: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支持跨境电商发展,如在财政、税收、法律等全方位的政策支持,您认为哪些方面是最关键的?

潘志坚:近年来,相关部门围绕跨境电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充分表明了国家对这一新兴业态合规有序、健康发展的重视。

在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安排下,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关总署等部委出台了大量支持跨境电商发展的政策,涵盖跨境电商进出口监管、税收、外汇管理等方面,跨境电商行业政策环境日趋完善。

5月2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汇发[2020]11号文,在外汇政策层面进一步支持跨境电子商务等贸易新业态发展;6月12日,海关总署发布2020年第75号公告,增列“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对企业直接出口(9710)”与“跨境电子商务出口海外仓(9810)”两个海关监管代码,以深化跨境电商B2B出口的海关监管试点创新。

《贸易金融》:您认为在政策方面,哪些是有待提高的?

潘志坚:作为一项新兴的商贸形态,跨境电商市场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不断加强配套管理与制度创新,持续依据该新兴业态发展特点精益调优各项政策。

一是要加快政策支持配套的步伐,紧跟市场创新发展的节奏。跨境电商业务模式存在B2B、B2C、C2C和B2B2C等多种情况,可采用0110、1210、1239、1039、9610、9710、9810等多种海关监管模式进行,贸易主体、交易背景较为复杂。传统贸易项下的通关、检疫、金融、税收和外汇等政策应进一步适应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提高政策升级迭代的动能。建议相关部门针对跨境电商新业态,积极出台更多针对性更强、突破力度更大的先行先试政策。

二是建议整合平台资源,便利银行凭跨境电商“三单”信息提供“阳光化”收结汇服务。目前,相当比例的业务通过邮政小包和国际快递方式,而没有进行海关申报无法取得报关单,而银行需要获得交易、物流和支付等交易电子信息后方可为跨境电子商务等贸易新业态市场主体提供结售汇及相关资金收付服务。建议相关部门联合各地跨境电商综试区等,通过建立公共信息平台等方式汇集交易、物流和支付“三单”信息,便利银行提供合规、优质的跨境电商收结汇服务。

银行解决方案篇

《贸易金融》:当前各大银行都在纷纷布局跨境电商金融的发展,贵银行目前有哪些针对跨境电商的金融解决方案?

潘志坚:中国银行发挥国际化、多元化的服务优势和外汇外贸专业的品牌优势,深入分析跨境电商生态金融需求,于2015年在业内领先推出跨境电商综合金融服务方案1.0版本。

近年来,随着跨境电商生态的逐步发展完善,市场环境发生了深刻变革,中国银行因时而动,于2019年11月创新推出跨境电商综合金融服务方案2.0版本。

该方案汇聚中国银行多年来服务跨境电商市场积累的丰富经验,旨在为跨境电商市场各参与主体提供全方位综合金融服务。方案重点打造“聚、融、通”三大服务体系,同时围绕进口电商、出口电商、综合服务机构等三大跨境电商生态主体,提供综合金融服务解决方案,覆盖跨境电商行业面临的撮合、融资和支付等核心业务诉求。

《贸易金融》:在跨境电商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应如何发挥自身优势?

潘志坚:中国银行一直高度重视跨境电商发展,多年以来深耕外汇外贸领域使我行在国际结算领域拥有无可比拟的专业和人才优势,在服务跨境电商等贸易新业态方面我行具有天然的竞争优势。同时,中国银行积极拥抱金融科技新技术,为跨境电商生态提供全球化、数字化金融服务。

一是创新推出专项跨境电商支付结算产品——“中银跨境e商通”,针对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电商业务场景提供反洗钱、结售汇、申报、跨境汇款与清算等金融服务。

二是在原有线下跨境撮合服务的基础上,发挥全球化优势,加强金融科技应用,收集境外供应商的需求,按销往地域、标的行业等维度分类集中,组织开展在线视频对接,降低沟通成本,辅助提升对接效果,促成贸易意向达成。

三是积极尝试依托工商、海关、跨境电商平台等外部数据,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将跨境业务场景与普惠金融服务进行融合,提供在线化的创新融资服务。

《贸易金融》:跨境电商、第三方支付等行业风险事件频繁发生,商业银行如何做好反洗钱、反非法交易?

潘志坚:相对于商业银行传统客户而言,跨境电商、第三方支付等客户具有代理客户数量多、行业及产品多元化、交易量大、资金集中收付等特点,对商业银行的反洗钱合规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商业银行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做好风险管控工作。

一是深入了解客户,精确把控合规风险。客户准入时,除了做好常规的“了解你的客户”、客户尽职调查等工作以外,对于跨境电商或者第三方支付等行业,更重要的是应了解其代理的客户群、主要经营所在国、商品等情况,并结合商业银行在合规风控、外汇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协助有关平台和机构按照监管部门要求建立内部的反洗钱合规机制,包括规章制度、专岗专责、系统保障等。根据客户尽职调查情况,商业银行可对客户采取更加精准合理的风险管控措施。

二是紧抓业务实质,坚持穿透式风险识别。银行为跨境电商和第三方支付客户所提供的跨境服务主要是集中收付服务,即为客户所代理的电商或个人提供“打包”收付款,因此要求银行不仅应审查单笔业务合规性,还要采取合理措施对交易进行“拆包”,做到明细审核与可疑交易识别与分析,建立银企之间信息共享、风险共识、合规共赢的良性互动发展机制。

中国银行在服务跨境电商新业态的过程中,历来高度重视反洗钱、反非法交易工作。中国银行对传统跨境业务流程优化整合、探索新技术应用、借鉴海外监管规则,创新推出专项跨境电商支付结算产品——“中银跨境e商通”,具有市场领先的反洗钱处理能力:一是全自动闭环。系统自动进行反洗钱及相关申报,通过批量接口提交,全流程无需人工补录。二是高精度风控。对交易实际收付款方以及逐笔还原后客户明细进行制裁名单筛查、负面清单管理及黑名单监控。建立多系统自动控制处理机制,核对资金交易与还原明细的关系。三是高效率反洗钱筛查。对逐笔交易中全量参与主体进行反洗钱筛查,支持每包百万笔交易明细筛查。

《贸易金融》:此次疫情可能会加速银行业的线上化、数字化转型,形势倒逼银行业提高自己利用金融科技开展业务的能力。您认为,这对于银行业来说,是否是一个机会?您如何看待数字银行在外贸领域未来的发展?

潘志坚:此次疫情极大加快了传统领域和客户的“触网”过程,加速了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过程。通过科技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实现业务流程、运营管理的数字化赋能,最终实现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蜕变,具备强大的获客活客、跨界经营和生态运营能力,让银行业务完美融入生产、融入生活、融入社会。

受此次疫情影响,外贸企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传统的“面对面”业务模式更无法满足企业客户的业务需求,优质、高效的线上化金融服务在这一特殊时期显得尤为关键,对银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银行近年来一直在加快产品电子化、线上化的布局,并充分发挥外汇和外贸业务的专业优势,依托大数据、区块链、互联网技术等先进技术,不断拓展应用场景,实现向数字化银行转型。

疫情以来,中国银行在保障各项基础金融服务的同时,不断发挥自身金融科技优和线上服务优势,很好的满足了客户多样化的业务需求。

“后疫情时代”的国内、国际环境下,要求传统的外贸企业转换运营模式,在拓客、融资、供应链管控等方面向线上化、数字化寻求突破,实现自身的转型发展。这与当下商业银行正在进行的“科技赋能”、数字化转型的战略目标相契合。

中国银行依托行内全新打造的环球交易银行iGTB系统,并通过企业网银、手机银行等渠道,将交易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搬到企业的办公桌上,搬到企业员工的手机中,覆盖并打通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在满足客户的便捷化需求,提升业务办理的效率的同时,为企业提供多渠道、多产品的综合服务方案,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金融需求;通过整合全行信息资源,利用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对交易数据、市场数据进行分析、预测,从而为客户提供及时、精准的金融服务;通过引入第三方数据,设置有效的营销和风控模型,在实现实时风控,全流程为业务保驾护航的同时,实现精准营销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提升客户体验。

小结篇

各大跨境电商平台均向好的方向发展,这得益于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全球消费市场。在数字科技的支持下,全球贸易平台跨境电商已经成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助力器。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银行坚持科技引领,高度重视线上化、数字化转型,不断加快金融科技落地应用,创新金融解决方案服务跨境电商平台,同时通过机制体制创新,激发活力、敏捷反应、重点突破,加快建设新时代全球一流银行。

来源:微信号: 贸易金融,《贸易金融》杂志记者:张铭研,https://mp.weixin.qq.com/s/7w_nCj6Y0jm-7B-2zN0fcA 发表时间:2020年7月30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