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抢抓宁夏制造业升级新机遇

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疫情对产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些传统行业受冲击较大,而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要以此为契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宁夏抓住这个有利机遇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等先进制造业,既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的具体举措,也是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区战略的紧迫任务。

一、转型升级新机遇

(一)战“疫”带动了智能新需求。智能不仅代表着效率,更是对冲风险的有效手段。疫情发生后,我区一批大数据、制造业行业和“专精特新”标杆企业,快速应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率先投入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中。一是“数字治疫”。开展“非接触”服务,利用大数据平台、云服务、健康码等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免费为150多家企业提供用电大数据服务。累计发布54款疫情防控信息技术服务产品,组织招商活动30余场,签订合作项目119个。实现跨省(区、市)数据共享和互通互认。二是“智能”保供。自治区疫情防控一级响应后,宁夏金昱元集团、日盛高新、大地循环等一批制造业领先企业,以最短时间扩产转产消杀用品,保障我区防疫需要,驰援陕西、内蒙古、甘肃及四川。三是“赋能”复工复产。线上宣传解读复工复产和转型发展政策,实现企业融资需求与银行在线对接,“一网”点对点直报全区企业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动态信息,高效便捷快速汇集全区信息,协同产业链企业复工复产。据测算,今年 1-2 月份,全区软件业务收入增长 10%以上,互联网业务收入增幅超过 50%,是国内互联网业务累计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的省区之一。

(二)工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十三五”以来,我区工业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并持续增强。一是从创新投入看。2018年,开展R&D(全称研究与试验发展,以下简称R&D)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306个,比2013年增长140.9%,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 26.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 R&D经费支出36.99亿元,比2013年增长120.8%,R&D经费与营业收入之比为0.70%。二是从创新产出看。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全年专利申请量2205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929件,分别比2013年增长94.8%和53.0%,发明专利申请所占比重为42.1%。三是高技术制造业企业逐步壮大。2018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R&D经费支出5.95亿元,比2013年增长302.0%,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为19.6%,比2013年提高10.3个百分点;R&D经费与营业收入之比为3.19%,比规模以上制造业平均水平高2.38个百分点。2019年年末,全区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200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17.4%。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3.7%。

(三)“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稳步推进。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聚焦先进制造业发展,持续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出台了《关于加快“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推动制造业转型发展。二是推动制造业企业上云。全区超过500户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使用公共云平台资源,降低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成本。三是示范标杆引领。申报国家级智能工厂3个、实施国家智能示范项目5个,培育认定自治区级智能工厂22个 、数字化车间27个、绿色工厂16个,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23个。今年1-2月份,全区制造业逆势增长0.1%,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长超过20%。预计到2035年,制造业因人工智能的应用,其增加值增速可以提高2.0%左右,是所有产业部门中提高幅度最大的。

(四)一批制造业骨干企业成长壮大。近年来,我区加快实施从粗放加工型向智力集约型产业升级转变,从初级制造业向智能装备产业转变,推动以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为特征的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快速发展。一是涌现出了共享装备、共享铸钢、吴忠仪表、巨能机器人、维尔铸造、天地奔牛、银川隆基硅、小巨人、如意科技及力成电气等一批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二是形成了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新型能源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等产业链。三是树立了一批典型,培育自治区制造业行业领先示范企业16个、示范产品15个。

(五)工业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2018 年以来自治区印发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业对标提升转型发展行动方案》《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对标先进,缩小差距,精准补齐短板。一是开展全区工业企业对标行动。截至2019年年底,全区1068户规上工业企业完成了第一轮对标,占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93%。二是推动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近三年自治区本级财政安排技改贴息资金近7亿元,支持技术改造项目超过300个。三是支持开发区(园区)提档升级。自治区财政累计投入各类资金超过13亿元,将33个开发区(园区)优化整合为23个。

二、面临的挑战

(一)制造业融合人工智能的基础薄弱。2015年以来,我区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培育等工程,工业企业快速成长,不断壮大。但真正能够站在产业高端的大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还很少。一是制造业发展不平衡。我区发展智能制造面临关键技术装备基础薄弱、智能化集成应用缓慢的问题突出,不具备在制造业大范围推广的条件。二是行业应用基础较弱。我区制造业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参差不齐,缺乏成熟可推广的标杆应用。三是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虽然我区快速成长了一批智能制造行业领军企业和重点骨干龙头企业,但掌握核心技术和产业主导权的企业少,一大批中小企业由于受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因素制约, 难以找到合适的智能制造技术。

(二)产业生态脆弱制约了智能化发展。智能制造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我区产业生态脆弱短板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智能化发展。一是智能制造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生产性资本投入,而我区制造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资金长期处于短缺状态,用于智能化改造升级的资金明显不足。二是技术研究和运用力量薄弱。缺乏智能制造业研究机构,产业技术资源获取方式落后、渠道少,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成果和技术产业化应用薄弱。三是我区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给处于中低端水平,无法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和制造模式,探索合适的智能化方案,满足个性化企业需求。

(三)缺少跨行业复合型人才支撑。智能制造是人工智能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高端、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是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关键瓶颈。当前,我区人工智能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数量严重滞后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需要。据调查,全区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员总数,仅占总从业人员的5.32%和7.14%。从我区现有人才供给看,一是既了解行业又掌握人工智能关键技术,还能够进行应用开发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二是高端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不完善,人才培养投入大、周期长等因素限制,无法满足当前的迫切需求。三是我区现有的引才政策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还有差距,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人才多向营商环境优、服务质量好、干事成事效率高的地区集聚。

三、对策建议

(一)主动融入国家人工智能行动。新一代人工智能是先进制造业向智能制造升级的重要战略抓手,我区要全面贯彻中央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要求,以落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工作方案》规划任务为突破口。一是加快完善政策体系,厚植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生态,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二是对标先进省市,借鉴成功经验和做法,探索研究我区智能化发展路径和方向。三是整合财政资金,优化奖补政策,支持智能化创新。

(二)壮大制造业龙头企业。依托我区现有制造优势,选择一批发展潜力好、成长性高的企业,从智能制造产业链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手,培育智能制造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一是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深化企业对实施智能制造的认识,激发企业内生动力,结合自身生产经营管理特点,优化选择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制定智能改造方案,积极实施智能改造。二是通过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实现智能制造领域相关产业实现集群式快速发展。三是支持龙头企业加快建设智能研发平台,开发满足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需求的解决方案。

(三)加快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一是进一步打破信息壁垒,推动不同行业间数据资源共享,加强工业互联网平台间促进大数据的链接协同,形成发展合力。二是加大对智能制造软件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向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的信息集成服务商转型,帮助制造业企业实现智能制造与信息、知识等要素的全面融合。三是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实现供应链标准化、智能化、协同化、绿色化发展。鼓励发展供应链服务企业,提供专业化、一体化生产性服务。

(四)加大智能专业技术人才支撑。人才是发展智能制造的重要支撑和动力。一是加快宁夏人才小高地建设,抓紧推进千名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定向精准引进一批学术技术水平高、我区急需紧缺的智能制造高层次人才,落实人才政策,优化人才创新创业服务环境。二是对接企业需求,协同区内外高校及社会培训机构,加强对人工智能产业人才的培养,满足企业智能化升级需求。三是支持智能制造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组建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专家队伍,服务智能化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

 


v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
(一)负责组织或参与对全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
联系电话:0951-6363327
传真:0951-6363327
0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