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江等:扎实推进民族史研究体系建设
字号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族史研究工作全面展开,民族史学界在资料整理、深入调查、研究专题、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进入新时代以来,民族史研究迎来发展新阶段,学界近年来把握学科发展机遇,发挥学术团体作用,创新学术活动形式,围绕构建民族史研究三大体系推进工作,积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学科力量。

积极构建中国民族史学科体系

当前,如何构建民族史学科体系,开创民族史研究新局面,是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回顾民族史走过的学科历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史金波表示,中国民族史研究具有较长的学术传统,作为学科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渐形成体系。中国民族史学会1983年成立后,民族史建设迈上新台阶。几代民族史学家继承历史学经世致用的传统,克服学科基础薄弱等困难,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展开深入的理论探索,为学科发展作出显著贡献,逐渐形成了有特色的研究方法。

中国民族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方勇表示,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强调了历史研究的重要性,民族史工作者要正确理解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按照贺信要求,继承优良传统,整合相关学科,推动学科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中国民族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在云南大学党委书记林文勋看来,民族史学科发展到了新的历史阶段,学科建设要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族史研究要紧跟时代步伐,立足于学术前沿,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积极适应当今科技革命对人文社会科学带来的影响,努力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革命。

中国民族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云南大学教授刘正寅认为,应重视民族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创新,民族史研究要注意吸收和借鉴民族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拓宽学术视野,站在民族史研究的国际前沿。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与发展,需要充分挖掘、利用多语种历史文献资料,从民族语文献体现的多民族、多文化的视角揭示中华民族的内在统一性;同时要高度重视民族志文献在民族史研究中的意义,在中国民族史研究中既要重视国家叙事,也要注意民间叙事,从中发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西南民族大学原校长赵心愚认为,构建民族史研究三大体系首先应加强学科理论建设。新时代民族史学科发展重点是民族史学科要有中国特色,三大体系相互之间存在逻辑联系,只有抓紧做好学科体系建设,才能真正形成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当前,应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民族史研究中的指导作用。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根据我国历史发展的事实及历史上民族发展互动关系的实际,找准理论发展方向,注重对新理论的探讨,同时对民族史发展脉络进行总结、回顾与反思,对西方一些理论及观点进行认真清理和科学评论。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与行动,创新中国民族史学科理论,推动中国特色民族史学科体系及学术体系的构建。

四川大学教授石硕认为,中国民族史学科发展任重道远,简单套用西方理论很难解决现实问题,必须形成中国特色理论,在达成共识的学术领域里统一话语、观点和立场。中国民族史研究要自我更新,认真反思如何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新时代民族史学科发展应当继承发扬既有传统,充分吸收国外相关学科理论和方法,立足中国现实基础,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扩展民族史研究视野,在阐释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创新学术活动形式

“近年来中国民族史学会一直在思考,作为全国性学术团体,在新时代民族史学科建设方面如何发挥好应有的作用,如何协调、组织全国民族史工作者推动加快构建中国民族史研究三大体系建设。”刘正寅表示,近年来,学会为推进民族史研究三大体系建设,开展了包括学术年会、专题研讨会、青年学者论坛、研习营在内的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积极发挥学会在中国民族史研究中的组织、引导和平台作用。

内蒙古大学原副校长齐木德道尔吉认为,目前在学科划分和民族史学科定位方面还有待强化,中国民族史学会应发挥协调作用,理顺中国史学科下的专门史民族史学科与民族学学科下的少数民族史学科的关系,加强民族史学科点联系,促进学科发展。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学科力量

史金波认为,民族史研究需要进一步明确树立为人民研究历史的理念,凝心聚力,全面推进研究,使民族史这一学科发挥出更大的社会能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作出贡献

南京大学教授华涛认为,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漫长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及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非常宏大的历史和现实课题,对中国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强这一课题的研究是民族史研究者和中国民族史学会义不容辞的使命。

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主编李大龙看来,当前以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表的学术论文,还存在空泛讨论概念的现象,而采用民族史角度进行研究则能够克服这一问题。目前学界话语还不能满足国内发展需求,因此要加快构建三大体系特别是话语体系建设,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重视视角、理论和方法的运用。

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喜饶尼玛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从自在到自觉,经历了逐渐形成、共同演进的历史过程,在此基础上中华民族稳定性不断增强,最终形成共同体意识,因此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坚实的历史基础。

赵心愚表示,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全面系统研究中国史,就必须研究中国民族史,就必须研究中国各民族的各个方面。在中国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里,民族史研究具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重要社会功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每一个中国民族史研究者都应具备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实际行动推动民族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s://mp.weixin.qq.com/s/cfoktCBYVjNcPaBxdSuQdA 发表时间:2020年4月3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