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世昌、杜亚敏:国土综合整治对科技创新的需求与对策
字号

党中央、国务院将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激励科技创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2018年自然资源部印发的《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实施“一核两深三系”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明确了自然资源科技创新的目标任务与要求。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事业的发展,需要土地科技创新来提供动力支撑,亟须破解制约土地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问题。

1.国土综合整治对科技创新的新需求

亟须应用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的支撑。目前我国在构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格局、过程、服务、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理论与方法还处于初步认知与探索阶段,有待形成指导实践的方法论。特别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在国家尺度上,需要构建多层次、多层级的安全格局,着力解决洪水蓄洪与调峰、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问题,形成不同层级的国土安全屏障;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优化提升方面,需要解决生态孤岛和生物多样性受损,生态系统结构尺度不合理、结构优化落地等问题,推进生态基础设施科学建设。同时,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类自然资源要素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不同的修复方案或技术方法,其修复效果和投入成本有巨大差异。这些都须从理论方法方面加以解决,构建一套系统完善的理论与技术方法体系。

亟须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等新技术产品的应用。当前,全国各地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广度推进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而高质量实践的发展,对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均提出了急迫的需求。在生态问题识别和监测方面,亟须土地信息快速获取技术方法与装备;在工程建设方法,亟须生态型、成本低的新材料和新装备,改变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等非生态型材料使用,使用新型装备,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系统的人为干扰;在退化土地治理方面,亟须针对土壤退化类型和特点,研发治理有关技术、方法以及材料等;在生态修复效果跟踪监测评价、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等方面,亟须有相应的专用设备和信息技术支撑。

亟须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标准化建设。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涉及面广、工程类型复杂、区域特征差异大,目前还未建立健全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标准体系,亟须结合各地区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具体特点与实际,加快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其中,部级层面应加快组织制定国家技术标准和行业技术标准,省级层面应以国标或行标为指导,逐步建立健全地方标准,全面指导规划设计、工程实施、检查验收和成效综合评价等各环节的工作,避免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中的随意性,充分发挥技术标准的管控作用。

2.国土综合整治科技创新的目标与任务

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深化自然资源认知。一是构建生命共同体理论体系。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基础理论研究,发展区域自然系统演化协同理论、突变理论、超循环理论等,研究自然系统从无序变有序的自组织行为进化能力。二是探索创建土地科学和生态保护修复理论。发展地球关键带中土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基础理论,构建具有可持续性的土地生态系统服务模型,发展承载经济社会目标需求的土体生物环境质量提升基础理论。

建立技术方法体系,优化空间布局与管控。一是国土空间优化技术方法研究。构建国土空间规划辅助决策平台,建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规则与规划实施评估标准,形成国土空间全域管控技术体系,重点是建立国土综合整治、国土生态保护修复规划技术体系,探索国土空间治理模式。二是建立乡村空间规划与综合治理新模式。研究乡村地域发展演变的格局与过程,完善乡村活力评价方法,形成不同类型村庄的空间治理模式,研发乡村全域综合整治关键技术,完善乡村生态保育与修复技术。三是构建生态监测评估与预警技术体系。研究生物多样性、生态要素及生态功能等生态系统综合监测方法,研究建立不同类型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发生态安全阈值界定和承载力预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建立重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格局空间优化决策模型。

开展工程技术研发,助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一是研发土地信息调查监测技术。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为统一对象,研发不同自然资源类型数量和质量等要素信息快速获取技术,支撑国土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修复监测技术体系。二是研发一批土地工程建设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满足生态型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需求。三是研发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技术。建立矿区生态损害修复模式,研发矿山污染土壤生物治理修复典型技术。四是研发生态系统综合管控技术。研发生态定量评价技术与方法,构建生态质量、价值、损害等评估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国家基础性生态空间的生态功能整体提升技术。

实施标准建设工程,发挥技术标准的管控作用。一是构建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标准体系。制定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实施各个环节的技术标准,如项目区域划定方法、问题识别规范、实施方案编制规程、质量评价、工程监测与绩效评估等标准,发挥技术标准对业务工作的支撑作用。二是研制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质量评定、实验测试等标准。构建集认证认可、技术标准与质量管理于一体的技术体系,开展仪器设备现场检测、在线校准、远程校准技术方法研究等。

3.国土综合整治科技创新的对策与思考

当前,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在开展科技创新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创新力量难以有效整合,存在科技创新人才的资源配置错位或浪费现象;缺乏国家队引领,没有明确推进土地科技创新的组织者和服务者角色;需要明确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开展科技创新收入合法性,绩效分配按贡献体现差异性,以及赋予科研人员科研项目经费使用自主权等。应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科研管理服务方式,激发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加快形成科技创新发展的新格局。

强化目标引领,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与事业发展。服务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尽快研究制定《土地科技创新指南》,确立土地科技创新任务的总体布局、时序安排、资助原则、保障措施等有关内容,实现以创新引领和集聚创新力量,形成推进土地科技创新的合力。同时,明确年度开展土地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发布年度《土地科技创新蓝皮书》,展示土地科技创新服务自然资源管理的成效,激发社会各界参与土地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重塑创新格局,构建高效管理与服务支撑体系。一是明确科技创新主体,强化责任担当。根据创新任务,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整合创新力量,充分发挥创新领军人才、杰出青年人才等的作用,将创新任务落实到有关部门和创新团队;按照国家科技计划部署,积极争取领衔国家重大、重点科技创新任务,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发挥服务引领作用。完善土地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凝聚和调动土地领域科技创新力量,构建大协同、大融合的科技创新格局,整体提升土地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三是实施“放管服”改革,改善科研环境。优化科研管理与服务方式,简化管理程序,创建有利于开展科技创新的工作条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支配权,加强科技创新工作事中事后监管,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促进成果转化,优化配置单位自主支配的绩效总额。一是打造科技创新联盟,完善成果转化链。充分发挥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项目的载体优势,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强与有关高校、企业合作,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装备研制,推进创新成果转化。二是实行多种成果转化模式,尽快显化科技价值。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和实现路径,实行“先行试点一批、集成创新一批、协同研发一批、集中攻关一批”的模式,尽快满足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对技术的现实需求。三是强化成果转化激励,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明确科技成果转化范围,规范有序推进技术研发、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成果转化工作。

强化创新激励,调动全员参与科技创新工作。一是强化绩效管理,完善激励制度。建立以科技创新贡献为导向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充分体现绩效与创新成果挂钩,发挥激励机制对推进科技创新的作用。二是定向激励高端人才,突出重点引导。对获得国家和部级科技创新人才称号的,以及在业务工作中的发明、革新等,给予奖励;对科研人员在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出国培训、国际合作研究等方面予以支持。三是用足用好政策,增强员工获得感。用足国家关于科技成果转化所获得收益归单位自主支配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创新津贴不占单位现有绩效总额等政策,让科研人员从科技创新中受益。

来源:《中国土地》 发表时间:2020年11月24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