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宝: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内涵、目标和任务
字号

一、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现实基础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关键原因在于中国人口老龄化已经带来现实的挑战,并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基础性、全局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影响。

(一)适应人口老龄化形势发展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已成为中国人口变化的主要趋势。一是人口老龄化程度继续提高,高龄化趋势明显。二是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三是人口老龄化城乡差距快速扩大。四是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加大。五是人口老龄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一定程度的背离。率先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4%)的12个地区中,只有上海、江苏、天津人均GDP排名位居全国前五。

(二)应对人口老龄化现实挑战的客观要求

一是人口老龄化引起劳动力供给下降,给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生明显的压力。劳动力供给下降一方面是由于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另一方面是因为劳动年龄人口内部老化,导致劳动参与率下降。二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社会保障支出的快速增加,给制度可持续性带来挑战。三是人口老龄化将因老年人口增多带来养老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长期影响的前瞻部署

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特点,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应对策略的战略统筹。基础性主要体现在人口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基础变量。人口老龄化影响的全局性是指人口老龄化几乎影响所有人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复杂性是指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机制尚未得到完全揭示,影响程度和影响结果也会因时因地不同,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难以完全把握和准确预知。长期性是指人口老龄化是一个长期过程,其影响往往要延续几代人甚至更长时期。

二、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时机选择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人口发展的重大转折期,必须采取战略行动,应对人口变化。首先,“十四五”时期是中国生育水平触底反弹或跌入低生育陷阱的关键时期,也是生育政策实现重大调整的关键时期。其次,“十四五”时期将是中国从人口增长向人口负增长的转折期。最后,“十四五”时期中国人口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抓住的战略机遇期。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2035年之前就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在此之前将是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机遇期。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一战略机遇期,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准备,必须尽快实施国家战略,加强社会动员,加强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协调与配合,统筹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与行动。

三、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基本内涵

(一)认识层面:正确认识人口老龄化及相关问题

从全社会角度讲,在认识层面,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际上不是单纯积极看待的问题,而是要对人口老龄化形成正确认识、客观认识的问题。一是正确认识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和结果,但人口老龄化作为人类历史进入现代社会才出现的现象,也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全新挑战。二是正确认识老年人口。老年人口是由少儿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发展而来,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口是社会财富的重要创造者和历史贡献者,有权参与社会财富分配,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三是正确认识老龄社会。首先,要认识到老龄社会也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社会经济意义。其次,老龄社会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将带来老龄及健康等产业发展机遇,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的社会。最后,老龄社会不仅意味着人口结构变化,而且意味着整个社会发展模式和治理体系的变革,需要跳出人口的视野看待老龄社会及其相关问题。

(二)实践层面:积极干预人口老龄化过程及其结果

一是主动应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首先要求把握战略主动权,把握先机,要前瞻性地研究人口老龄化过程,研判人口老龄化各种影响及其程度,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应对措施,延缓人口老龄化进程。二是及时应对。人口老龄化有自身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在快速老龄化的过程中,抓住应对时机十分关键。三是科学应对。一方面要加强应对人口老龄化决策的科学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支撑,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生产率、改善老年生活质量。四是综合应对。要坚持过程调节与结果干预相结合,以结果干预为主、以过程调节为辅,完善生育、就业、养老、社会保障、家庭支持等政策,多方着力,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五是长期应对。其关键是可持续性,要保持政策的持久有效、科学合理,必须加强对政策措施可持续性的评估,要尽量减少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短期政策和短视行为。

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主要目标

(一)老龄化层面:实现积极老龄化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首先应实现个体和群体的积极老龄化,从健康、参与和保障3个基础方面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以减少老年人因衰老带来的疾病,并确保其在生病时得到及时的治疗和照护,为老年人提供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提供必要的经济保障和照护服务,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确保老年人分享社会发展成果。

(二)人口过程层面: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还可以加强对人口老龄化过程的干预,将视野拓宽至整个人口过程,从这个层面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目标可以概括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结果,本质上是历史人口发展的产物。因此,对当前人口的干预将会对未来的人口老龄化过程产生影响,尽管可能见效慢、周期长,但放在人口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考察,仍然是可以有所作为和具有重大意义的。

(三)人口与其他要素关系层面:实现可持续发展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实现人口与其他要素的协调发展,从这个层面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目标可以确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本质上就是要实现人口与其他要素的协调发展,统筹考虑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涉及几代人的发展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义完全契合。

(四)现阶段目标统筹: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实际上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提出了现阶段目标,即追求高质量发展。在现阶段,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可以统筹兼顾积极老龄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3个层次的战略目标。

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根本任务

(一)创造有利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人口条件

(1)努力提升生育水平,逐步向更替水平回归。(2)继续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促进适龄男女婚姻匹配。(3)全面提高健康水平,缩短带病生存期,继续提高人口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4)提高人口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5)促进流动人口本地融入,缩小户籍人口城镇化与常住人口城镇化之间的差距。要进一步通过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促进流动人口本地流入,实现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

(二)形成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

(1)增长方式转变。在劳动力供给下降的大背景下,从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投入、片面追求总量增长和增长速度、不计资源环境代价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向更加依靠资本技术、更加强调劳动力素质、更加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更加强调质量和效益的集约式增长方式转变。(2)增长动力转变。随着人口老龄化,依靠大量要素投入驱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经不可持续,经济增长动力要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使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3)产业结构调整。随着劳动力供给下降,要求在需求侧作出反应,必然对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压力。产业结构中的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业将逐渐淘汰,代之以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4)生产效率提升。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是要以更少的劳动力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福利水平,核心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以更高效率创造更多社会财富。

(三)形成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的社会环境

(1)增强社会共识。在全社会开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宣传,通过加强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教育增强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共识。(2)完善社会治理。重点是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促进社会参与。参与是积极老龄化的三大支柱之一,促进社会参与的重点是要消除年龄歧视,改革强制性退休年龄制度,为老年人就业创造条件;营造有利于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环境,为老年人参与政治、社区管理、社会生活创造条件。(4)实现社会共享。重点是优化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大力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营造孝老敬老养老的社会环境,使老年人能分享社会发展成果,满足美好生活需要。

六、“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点政策建议

(一)做好弹性机制设计,稳妥推进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

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有利于保障群众劳动权利,开发老年人力资源;设计合理的弹性机制有利于增加群众选择权,提高劳动参与率。笔者建议用20年左右的时间按照男性每4年延迟1岁、女性每2年延迟1岁将法定退休年龄延迟至65岁。在提高法定退休年龄的同时,将原退休年龄作为最低退休年龄,以法定退休年龄再加5岁作为最高退休年龄,不断扩大弹性退休年龄范围,最终形成男性可在60~70岁之间、女性可在55~70岁之间弹性退休。改革后,养老金待遇与退休年龄密切挂钩,根据延迟退休年龄的改革目标,为鼓励劳动者尽量在弹性区间内增加工作年限,可以改革养老缴费年限和基础养老金待遇之间的关系。如果能够以现行退休年龄为基础进行弹性设计,逐步扩大弹性区间,那么延迟退休年龄改革本质上就是扩大退休年龄弹性的改革,可以将“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理解为“渐进式扩大退休年龄弹性”。

(二)尽快推进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能力

基于各地区历史缴费率不同,为保障公平,必须将缴费率纳入统筹后的基础养老金待遇计算方法,将养老金待遇与全国平均工资及个人的历史缴费贡献挂钩。笔者建议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后的待遇确定包括两个部分:(1)上年全国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个人指数化的平均缴费贡献。这样做的好处是:真正实现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的统一,易于民众接受;真正实现全国统筹,完全消除地区差别因素,可以实现无障碍的异地转移;可以实现新旧制度的有效衔接。

(三)尽快建立城乡一体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供基本护理保障

七普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比2010年的3.10人减少0.48人。这表明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继续发展,家庭养老服务能力显著下降,应该尽快进行制度化安排,以弥补家庭养老能力的不足。笔者建议在总结各地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更高、社会化护理资源更为缺乏的基本事实,建立城乡一体、全国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突出福利性、普惠性和强制性特征,为国民提供标准化的基本护理保障。

来源:中国人口科学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evJXek2VqSA2Kc4L8d7Pfg 发表时间:2021年7月5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