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子:“十四五”期间中国银行业发展大趋势
字号

“十四五”时期,全球地缘政治、经济金融贸易和科技发展将持续演进“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的发展环境下,中国银行业将告别“高歌猛进”的“黄金时代”,进入以追求高质量、数字化为导向的转型发展“跋涉期”。

银行业发展格局将发生重大转变

(一)市场环境将发生巨变。未来五年,全球财富和经济权或将重新分配,资本资源流向格局将发生调整。经济“双循环”运行机制下,企业战略将实现从全球到大区域、从大区域到地方的重心转移,资源厚重的一级核心地区市场和城市将成为各类企业首选目标。中国将开启包括5G、大数据中心、物联网等领域的“新基建”。西方国家将推进高端制造业回归、基础设施再造和现代医疗卫生设施的重建。绿色经济将加速发展,数字革命将引发社会价值观变化。新技术革命成为经济权力格局演变的锐利“催化剂”,消费者权力将日趋强大,“常青树”企业必须以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速度、质量和价值满足客户需求。数字革命引发的超级竞争和破坏性创新将使数字化转型迟缓的企业迅捷走入历史。

(二)银行业将逐步走出“舒适区”。中国银行业曾经历了过去十几年的“黄金时代”,效益、质量、规模和市值走在了全球银行业竞争前列。但是,近年来,随着经营环境巨变、竞争白热化、监管日趋严格,银行业资产质量下降和利润增长大幅放缓,除个别银行外,银行板块整体市值的长期徘徊,表明银行业可能难以回到过去的辉煌。面对空前大变局,银行既要避免盲目地拥抱变化,走错战略方向,又要踏准新趋势的红利,走出迷茫的“舒适区”,加快战略转型,再造核心竞争力。

(三)战略管理重要性更加凸显。银行业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经济工作的“六稳”“六保”要求,全力助推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有效贯彻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实施,落实国务院金融委关于“稳预期、扩总量、分类抓、重展期、创工具”的部署,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促进中国经济、民生和就业的健康可持续复苏。未来五年,银行应以更低的资本投入实现更高的、过滤掉风险的“真实效益”,保持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以真实健康的企业价值为各类客户和投资者创造更多的合法利益,提升证券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促进中国证券市场长期繁荣。

银行业经营模式将更加多元化

(一)发展金融控股集团。遵纪守法、公司治理良好的金融控股集团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协同效应及降低单一金融业务所产生的行业风险等方面,具有其他类型金融企业模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控股集团,展现中国金融业的强大力量、中国金融人的开拓创新精神、情怀和效率,支持国家应对大国战略博弈,深化产业整合和重构,以强大的金融科技为支撑,建立以主流商业银行为母体,涵盖银行、保险、证券等业务领域的金融控股集团将成为“十四五”期间银行业经营模式改革创新的重大探索之一。

(二)轻资本经营将成为银行战略首选。近年来,信用风险的大面积积聚与爆发,从表面看来是国民经济周期的阶段性表现特征,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间接融资主导型”金融体系和银行业“高资本消耗”经营模式综合作用的结果。“十四五”期间,强化轻资本、轻资产、轻成本、高资本周转的财务运作模式是盈利能力排在第一梯队的商业银行的普遍选择。银行只有全面推进“轻资本”转型,才能在更加复杂的经济增长环境下,有效管控各类信用风险,摆脱信用风险周期性暴露的恶性循环,确保银行业发展行稳致远。

(三)优化调整网点和人力资源助推轻资本经营。随着银行数字化水平的提升、客户金融消费和投资的“脱实向虚”,银行传统分支行物理渠道将进行大规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调整优化。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银行业网点的优化调整将集中在提升网点客户体验、推进客户的电子化进程、优化网点人员组合、优化网点选址和设计、强化网点金融科技应用、提升中后台运营效率、重构网点主攻客群和服务内容、加快传统柜员转型、提升员工能力和素质等方面。

银行业将向精细化、敏捷化管理转变

(一)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价值经营。银行战略转型成功的关键是全面提升资本、定价、风控、成本、流程、客户、人力等方面的管理能力,开展以精细化管理为核心的“新银行经营管理革命”。银行应以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为核心,统筹考虑战略管理中的关键性执行点、业务流程,引入高效的战略管理工具,促进组织管理体系的各单元能够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

(二)通过打造“敏捷科技生态”构建银行新核心竞争力。敏捷企业一般具有移动化和互联网化、注重客户体验、数据驱动、构建开放生态平台、科技创新等特征,敏捷银行就是要借助数字化、智能化等手段,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虽然敏捷化转型面临着技术创新、数字化关键绩效指标法(KPI)、保护数据安全和客户隐私以及文化转型等挑战,但敏捷化转型是未来商业银行的大方向。

(三)通过金融科技驱动敏捷化和精细化。银行要通过不断升级的金融科技手段,强化个性化营销和服务,优化客户体验,实施全渠道战略,推进前台移动智能化转型;通过金融产品设计组件化,风险控制、运营、合规审查等重要环节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以及深入的大数据分析等,促进业务中台转型;充分运用云计算技术和区块链技术,实施核心系统和开放平台双“IT”战略,向分布式后台转型;更加重视数字化顶层设计。重点是聚焦业务价值创造、推动智能化网点转型、建立面向未来的创新体制机制、构建直销子公司等新型组织体系,打造金融科技创新中心,壮大金融科技子公司,围绕“智能制造的产业链”和“智能生活的生态链”,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产投融结合业务将得到快速发展

(一)经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释放新商机。“十四五”期间,中国将迈出空前巨大的改革开放步伐,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资本市场等直接要素市场腾飞发展,有效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推动各类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跨行业、跨国界、跨市场的整合重组。资本市场等直接要素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将促使企业不断增加对债券承销、综合财务顾问业务需求,投资银行、财务咨询、资产管理、供应链融资、交易银行等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银行需要加快对公司客户经营进行系统性重构,推进移动化、平台化和场景化转型。应逐步形成流量思维,探索共享共赢的银企客户模式,打造公司金融生态圈,建立前中后台协同发展的智能化客户管理模式,有机整合线上线下渠道,建立差异化服务、一体化运营、协同营销,以平台为支撑的客户自服务模式。

(二)各类创新业务的兴起推动商业银行深化改革。未来五年,银行将在新的技术平台上打造新的风险管理能力、高超的组织治理能力、战略性人力资源能力。银行应借助金融科技,依法合规大力创新开拓本、外币结算、信用证、备用信用证、票据担保、衍生金融工具、银行卡、代理业务、咨询顾问等中间业务板块。适应客户需求和监管的新变化,不断推出新的轻资本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交易银行业务将有快速发展

利率市场化、经济全球化和人民币国际化以及金融科技赋能的数字金融浪潮的兴起,推动交易银行业务迅速崛起。未来五年,在低利率甚至国际负利率的经营发展环境下,银行应强化交易银行业务,集中力量为对公客户提供最优化营运资本的建议、方案和产品。在金融业全面开放的大背景下,传统银行服务市场占比日益萎缩,新兴金融业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打造卓越的交易银行产品与服务能力,成为中国的商业银行绑定、维护高价值企业客户关系的关键手段。未来的交易银行业务应重点发展现金管理和供应链金融业务;投行业务重点发展中等规模企业的债券承销和创新性的结构化融资及顾问业务;金融市场业务要紧抓客户实际需要,积极搭建精干高效的营销队伍,大力发展代客交易与避险业务。银行要打造下一代结算和交易银行核心竞争力,加快建立健全直通式事务处理机制,借助金融科技和信息科技手段打造跨机构、跨企业、跨平台的无缝信息接轨体系以及作业操作监控环境的数字化和实时化。

零售银行业务将走在全球银行前列

(一)零售银行业务将进入新的大发展时期。未来五年,国内追求卓越的商业银行将通过加大投资力度和收购金融科技公司、非银行金融机构等路径,跨越传统银行成长周期,打造“第二成长曲线”。一些银行在盈利能力和资本市场市值指标等方面将从国内银行业的“头部”阵营,走向全球银行业的前沿“翘楚”,形成多家以零售金融、金融科技、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业务为核心,在全球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型零售银行集团或多元化金融控股集团。

(二)直销银行将有大的发展潜力。未来五年,持牌直销银行将走上发展“快车道”,若干直销银行的盈利水平将进入中国银行业的前20名,并将保持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预计未来五年直销银行团队中必有“黑马”银行进入传统银行业务阵地,利润增长将达到十倍速。到2025年,中国银行业将形成部分合法持有金融业务牌照的大型金融科技公司、第一梯队的传统商业银行、新兴虚拟直销银行等三路金融大军三分“零售银行业务市场”的格局。

客户体验管理与改善能力将有大幅提升

(一)客户体验对银行竞争力的影响大幅上升。银行的客户体系正在从核心客户体系扩展到全量客户体系,客户体验和普惠精神成为银行经营理念的新要素。根据麦肯锡公司的个人金融服务调研显示,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整体上讲中国大陆的个人金融服务业的客户体验并不佳,客户体验评价得分较低,客户对其主要银行的忠诚度也不高。未来五年,提升中国商业银行的客户体验和客户忠诚度是打造新时代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二)少数具有高超客户体验管理技能的银行将脱颖而出。未来五年,越来越多的客户对互联网金融服务、智能投顾、虚拟信用卡、虚拟直销银行等更为青睐,愿意将纯互联网银行作为其主要合作银行或者主办银行。面对金融科技挑战者所具有的优越的客户获取方式、低成本的业务模式、创造性的大数据分析能力、针对细分客群的独特价值主张、与现有体系合作的灵活机动优势、与监管机构的沟通和风险管理能力等,传统银行应认清数字化、智能化和移动互联网化的发展大势,实现银行竞争从产品、服务和各类渠道向接口、流量、平台的转变。全面强化数字分析和应用能力、根据客户个性化需求整合无缝的客户体验、建立敏捷的数字化营销能力、构建低成本的数字化流程、迅速应用5G等新科技能力和开发模式、建立支持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组织架构等将成为银行制胜的关键。

银行业的组织架构更加扁平化和市场化

(一)扁平化是银行组织架构演变的大趋势。随着金融科技和5G等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金融服务业,银行组织架构必将适应这种变化进行调整。银行将逐步向轻型组织转型,减少中间管理层级,以扁平化、触屏反应式组织架构,提升市场反应的灵敏度。未来五年,客群细分的变化将成为银行组织变革的向导,分支行传统功能将逐步弱化,经营管理活动的焦点不再以分支机构为单位,传统的前台作用会逐步式微,银行将更加聚焦在以客群、产品、渠道与流程、风控为基础,以金融科技和信息科技为支撑的强大中后台系统建设。集中运营物理性与管理性基础设施,共享中后台资源等组织革新举措将成为银行主流。

(二)新的市场形态需要新的创新型人才。人才是未来银行创新的关键,也是银行设计、建设和运营数字化银行的核心所在。在新的数字化经营模式下,银行最需要和最有价值的将是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银行应通过内部人员结构调整和外部招聘与联合培养以及建立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长期激励机制、愉悦的企业文化氛围和充分、简约的工作授权流程、柔性化和扁平化的组织等“软文化”手段,打造更开放、协作化程度更高的现代化办公环境来提升员工体验,留住和吸引具有市场领导力的卓越人才。银行应重新定义和优化设计全行的工作岗位,强化科技对岗位的赋能,重新思考和营造适应未来银行领导者孕育和发展的环境,不断培养和招聘未来各个业务和管理领域的领军人才。

银行的体制与技术将高度开放

(一)中国银行业将走出传统体制的封闭“围城”。金融机构将加强多元化合作,组建战略联盟或者通过金融控股集团等形式开展紧密的金融合作,以抱团取暖,优势互补,应对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压力。在合作方式上,各家金融机构之间可能以创新的模式共享价值链,比如客户与科技资源共享、网络营销、产品和服务创新、各家银行的交易与信息系统对接、合作过程中的风险分摊与缓解冲击等。中小银行将更加愿意通过联盟模式实现互惠双赢,应对大中型银行下沉经营争夺高价值客户资源的巨大挑战。

(二)未来的银行是技术和产品开放的银行。未来五年,金融生态竞争将替代全能银行竞争,平台化、生态化的商业模式将成为银行重要发展方向。首先,银行应建立内部良好的创新生态。银行要激活创新基因,实现从市场跟随到引领创新的转变,构建一个具有卓越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建立勇于探索、宽容失败、包容创新的机制,鼓励干部员工踊跃参加各种创新活动,增强发展活力。其次,树立正确的身份定位。未来的银行即服务,服务即平台,个别银行将成为新金融生态的组织者和重要的基础设施,而更多的银行将成为某一领域的资源和服务的供应者。再次,实现银行服务的隐形化。未来银行势必会由“网点的银行”转向“指尖上的银行”,进化成智能手机中的一个App,或者其他应用平台的一个入口,甚至只是隐藏在某个金融或实物消费背后支付或借贷的一个选择按钮。

成功的关键在于科学谋划和践行八大策略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银行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不忘服务实体经济和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初心,践行八大经营策略:一是银行应当在“金融富矿”战略利润区扩大市场份额。银行可以通过提高效率、强化财务和营销优势、开发新的市场拓展策略等提升金融资源富裕地区和富裕业务市场的份额。二是开发更多的高价值的忠诚客户。在客户增量有限,而存量客户市场的红海竞争异常激烈的时期,银行应集中优势资源向所选择的高价值客群提供高质量的个性化金融服务,科学规划提升客户忠诚度的路径和手段,重视员工对提升客户满意度的重要性。三是开发和保持强势的金融品牌。银行必须深入分析如何开发强势品牌,采用什么工具塑造卓越品牌,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打造具有较高价值的银行品牌等。四是强化金融科技赋能金融产品、服务和体验。银行应在全员中灌输持续创新思维,制定科学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流程,强化对创新的人财物资源支持。五是积极稳妥地开展国际化经营。“十四五”期间,银行的国际化经营环境将更加复杂多变,应采取积极、稳妥、冷静的国际化发展策略,不为“国际化”而进行国际化。强化反洗钱和国际合规风险管理,以金融科技打造国际化经营的“利器”。六是高质、高效地开展资本运营。银行应强化金融并购市场研究,科学选择并购目标,选择在最有利的时机,采取有效的资本运作形式,实现高质量的跨越式增长。七是建立良好的社会责任声誉。银行必须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讲政治、讲大局,始终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为依托,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通过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促进银行持续成长,向社会大众传递银行的价值观。八是强化与政府和合法的非政府组织合作。政府和合法的非政府组织掌握着大量的资源,银行依法合规深入地了解和参与政府活动、招标项目等,在支持国家和各级政府发展战略的同时,发现自身新的成长路径。

来源:光明网,https://theory.gmw.cn/2020-12/07/content_34436160.htm 发表时间:2020年12月7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