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中应当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字号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相继提出,是党中央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20年,能否打赢脱贫攻坚战,能否从根本上消除绝对贫困以及最大限度地降低相对贫困,是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重要保障。从目前看,脱贫攻坚的任务尚未结束,乡村振兴的战略已开始实施,如何实现两者的有效衔接成为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

目前,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衔接的交汇期,也是关键期。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使二者形成相互支撑、相互配合的良性互动格局,既事关脱贫攻坚战略的顺利完成,更事关乡村振兴战略能否从根本上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笔者认为,顺利有效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妥善解决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积极探索解决两者的关系,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政府与市场的矛盾仍旧长期存在,如何管、如何放,尺度不好拿捏。尤其是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怎么扶”这个环节就需要审慎处理。“怎么扶”,主要是指“五个一批”中的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也就是现在各地开展的产业扶贫活动。涉及产业,比如关系市场,但仅靠市场的自我运转不行,还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部分地方盲目追随市场,缺乏理智观察的现象屡见不鲜,但贫困地区经不起折腾。近些年脱贫攻坚活动中,地方政府为了快见成效,罔顾地方实情,大力发展经济作物。一些贫困地区集中上项目、上新品种,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虽然大部分产业确实表现出了较强的带动力,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培养了农民的技能。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一些盲目上马的产业逐渐产生了不良效果,不仅没有实现增收,反而加重农民负债,政府与百姓的矛盾激化。如贵州省是中药材太子参的主要产地,一些农民种植太子参收益良好,其他人就盲目跟风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最终导致市场供需失衡,不但不能惠农增收,反而给农民造成损失,降低了农民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造成这种局面在于地方政府忽略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技术环境、市场环境等众多因素。一方面经济作物的种植需要一定的气候、地理、水文条件,否则就会出现“橘生南国为橘,生北国则为枳”的现象;另一方面培育以及种养殖过程中需要专业及时的技术指导,基层缺乏足够的科技力量支撑。更主要的问题是,即使气候条件、技术支持都能够满足,市场是否需要这么多的产品还不一定,一旦遇到果树集中成熟的时候,在冷链条件无法满足的情况下,极易出现滞销的问题。近几年不断有猕猴桃、大枣等烂在地里卖不出去的报道,主要是产业发展盲目性造成的恶果。

政府对扶贫阶段的产业帮扶项目进行宏观引导是必需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精准把脉,因地制宜找准符合区域特征的特色产业,注重可持续发展。但这种引导绝不应该是强制干涉。产业的选择要立足当地资源,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由谁来生产,产品卖给谁这些问题需要市场来选择,不是政府重点需要做的工作。政府应着重于基础设施的修建,平台的建设,由市场来决定产品和服务的种类、数量和提供主体。

妥善解决好短期与长期的关系

脱贫攻坚战略是集中力量解决重大问题的一种行动模式,从正式提出到2020年完成消除绝对贫困人口的目标,仅几年时间,可以说时间紧、任务重。而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工作,在《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方面的总要求,设定了2020年,2035年和2050年三阶段的努力方向,最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这是一项长期进行且不断提升的工程。脱贫攻坚战略的“短期性”如何服务于乡村振兴的“长期性”,是实现两者有效衔接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切忌盲目的“多快好省”“快马加鞭”,仅仅讲求脱贫的速度,而忽略了脱贫的质量,仅仅实现了数字上的脱贫,而没有实现根子上的脱贫。一些地区已经暴露出了这样的问题,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未以科学的发展为指导,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维,单纯追求速度的建设已导致一些新修建的公共设施出现坏损,一些“豆腐渣”工程显现出来。

基层政府为了完成任务疲于应付,但上级政府同样为了完成任务的“强压”也造成了部分地区工程质量堪忧。我国很多公共设施的修建常常是上级政府拨付部分资金,地方政府筹集配套部分资金,但有些极端贫困的地区确实不具备这种资金配套的能力,工程建设质量可想而知。此类情况需要各级政府从长远考虑,进行足额支持,保障项目的长期可持续的运行。

从产业的选择看,也必须处理好长期与短期的关系。毫无疑问,进入门槛低、技术水平低的产业能在短时期带动农民脱贫,但要真正的实现长远的发展,更需要依靠的是具有现代农业发展思维的新型职业农民,这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妥善解决好发展与环保的关系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与发展的关系。在考察青海时高屋建瓴地指出:“过去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为了多产粮食不得不毁林开荒、毁草开荒、填湖造地,现在温饱问题稳定解决了,保护生态环境就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早期的脱贫,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过度养殖、过度放牧、过度捕捞,种地过度使用农药化肥等现象大量存在。生产发展的同时为后续的发展留下了隐患,后期治理难度很大。

就当前来讲,养殖业是帮助贫困农户脱贫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养殖业的粪污处理一直都是难题,如果直接排放,影响周围的自然环境,严重的造成生态破坏。因此,相关部门针对在农村地区的养殖出台了诸多限制措施,即所谓“限养令”甚至“禁养令”以保护生态环境,这对养殖农户有很大冲击。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当前畜牧业的总体布局有明显的向西部转移的动向,而西部尤其是西北地区又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薄弱的区域。环境保护任务比其它地区更重,这就要求在产业发展及脱贫攻坚中更要谨慎对待。如果要让养殖成为落后地区产业扶贫的重要手段,并且具有可持续性,就需要扶贫和农业畜牧主管部门以及行业协会和技术体系提供基础性的技术和政策支撑。近些年,很多贫困地区在“青山绿水也是金山银山”的指导思想下,陆续用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种养殖协调发展,虽然生产成本有增加,种植效率也略有下降,但是农产品品质高,受欢迎程度很高,也能够更好地保护当地的生态,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妥善解决好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乡村振兴的含义非常广,既包含产业兴旺,要求村庄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也强调乡风文明和有效的乡村治理,这说明了实现两者衔接过程中,必须有效解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者的关系。扶贫要扶志、扶智,就是先要从精神上让其“富裕”、充实起来。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国家和各级政府在政策、物资、人力等方面都尽可能的向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倾斜,为了脱贫任务的早日完成,政府“管的多、管的全”,贫困户所获得的利益严重高于非贫困户,由此造成了部分非贫困户尤其是生活水平刚刚超过贫困线农户的不满,“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有些贫困户对基层干部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你帮我摆脱贫困,我帮你完成任务”之类的不健康思想时有发生。甚至经过帮扶已经具备脱贫的条件,因为贪恋“贫困户”的利益,而谎报信息“不肯脱贫”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从长远来看,在经济脱贫的同时,要更重视精神“脱贫”,扶贫先扶志,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政策的设定要尽量摆脱贫困户“等、靠、要、争”的不良思想。

在安徽省金寨县,当地基层工作求真务实,通过改革创新建立“6+X”评议模式,创设“红黑榜”、振风超市,在乡村治理中既建立了统一的规范,又鼓励各村根据村情民情主动创新,联动多方主体,很好的起到了弘扬道德模范的引领作用,花小钱办大事,走出了一条乡村治理的新模式。用“奖励”代替直接给予,对孝敬父母、家庭和睦、勤劳生产的农户予以物质奖励和公开评选表彰等,以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移风易俗、环保卫生等思想。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辅相成,偏一不可。脱贫攻坚的顺利实施必将为乡村振兴战略准备好思想基础、物质基础、人才基础、生态基础,绝对贫困在2020年将全面消除,相对贫困会长期存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会通过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素质、发展农业产业等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保障农民收入的持续提高,不断缩小高收入与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的任务,最终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来源:中国财政,https://mp.weixin.qq.com/s/1qw3FAZbNi4eCNQ1mEnRJg 发表时间:2020年5月12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