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综合:宏观政策对冲效果尚需巩固(2020年第3期总第119期)
字号

4月份,国内疫情防控成效进一步巩固,宏观救助和对冲政策发力,经济运行延续复苏态势,供求两端主要指标均有改善。与此同时,欧美经济重启困难,南半球部分经济体疫情快速发展,中美经贸摩擦升温,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并可能拖累国内投资和消费信心。需要加强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加快重点领域改革步伐,坚定扩大国内需求,积极维护产业链安全和供应链畅通,兜住居民就业和基本民生底线,推动经济尽快恢复。

一、宏观政策效力显现,供求两端均有改善

财政和货币政策加力提效。疫情发生以来,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通过增发公债、减税降费、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等方式,加大宏观救助和对冲力度。截止5月19日,国债、地方政府新增和置换债券、政策性银行债和城投债已分别发行1.56、2.28、1.99和1.7万亿元,合计7.4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约1.4万亿元。各项减税降费和抗疫支出合计贡献大约1.3万亿元。与此同时,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今年以来已三次降准,累计释放流动性超过1.7万亿元;存款机构质押回购利率较年初下降约1个百分点,贷款基础利率LPR下降 0.3个百分点。从流动性规模看,4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1.1%,为过去三年最高;前4个月社会融资总量近14.2万亿元,约相当于2019年GDP的14.3%,为最近十年次高水平。

投资和部分耐用品消费恢复带动内需回升。房地产和基建投资明显恢复,4月当月两者同比分别增长6.8%、4.6%,增幅较上月分别提高5.6和12.7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显著分化,1-4月累计同比下滑18.8%;但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下降3.6%,其中生物药品、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8.3%和15.4%。消费方面,汽车销售有所回暖,但没有出现明显报复性反弹;4月份汽车销售量回升至过去三年同期的均值水平,同比增速小幅为正。通讯器材销量亦明显回升,4月份同比增长12.2%。

image.png

图1:生产恢复情况

数据来源:Wind资讯

工业生产恢复明显快于服务生产。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回升至3.9%,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降4.5%。进入五月,工业生产复苏态势更趋明显。截止5月19日,六大发电集团日均耗煤量同比连续三周回正。分行业看,中间投资品生产恢复较好。4月份专用设备、通信计算机电子设备、仪器仪表、电气机械和器材、金属制品分别同比增长14.3%、11.8%、11.1%、9%、8.9%。大宗原材料等初级产品恢复次之,其中钢铁、有色和建材同比分别增长0.3%、4.5%和5.5%。与消费和生活服务相关的酒水、服装、家具制造行业恢复最为缓慢。

二、内外挑战依然严峻,向好态势亟需稳固

疫情对就业的影响继续发酵。疫情防控取得成效,劳动力跨区域迁徙限制逐步缓解,但企业用工减少和新招意愿不强的现象较为突出;大学生、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或面临更大挑战。每年春节以后往往是求职旺季,但今年一季度全国劳动力市场岗位供给数量创下4年来新低。从百度和搜狗关键词搜索情况看,3月下旬以来搜索“失业金领取条件”频率大幅上升。从统计调查看,4月城镇调查失业率较3月份提高0.1个百分点。就业吸纳能力强的生活服务业和中小微企业恢复缓慢,直接影响了就业岗位供给。1-4月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同比下降22.9%。

出口增速可能再度回落。为抓住国内疫情恢复到国际疫情大规模扩散前的短暂时间窗口,企业近期加大了出口力度,按美元计价4月份出口增速小幅回正。但受疫情扩散冲击,订单取消和新接单不足压力将持续显现,4月份PMI新出口订单指数已降至33.5%。另外,指示意义很强的韩国进出口数据显示全球贸易继续滑坡;5月份前10天韩国出口和进口同比分别下降46.3%、37.2%。同期,我国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同比降幅有所扩大。5月上旬同比下降7.3%,外向型程度高的行业和地区经济恢复将受到拖累。

关键产业链供应链阻滞风险上升。随着欧美经济缓慢重启,货物、人员跨境流动限制逐步放宽,国际供应链有望部分恢复。但疫情冲击引发更多反思,地缘政治、安全因素对正常国际投资、贸易活动的干扰将有所增加。各国已经加强对外国企业投资本国重要领域的限制,并打算增加关键环节备份,确保国家安全。而随着美国国内选战开打,加上遏制我国技术进步的意图更为明显,疫情之后中美经贸摩擦继续升温可能性较大。美国商务部已宣布对华为实施更加严格的出口管制,类似限制措施扩散至其他高科技领域的概率也比较高,全球产业分工将受到严重冲击。

三、抓住有利位势,加快释放增长潜力

通过实施严格的疫情防控,我国经济较早进入了恢复轨道,有利位势来自不易。应抓住时机,远近结合,利用我国内需市场空间广阔、区域发展回旋余地大、宏观政策空间足的有利条件,着力巩固经济复苏向好态势。一方面,要加强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通过适度提高赤字率、增发特别国债、扩大地方专项债规模、延长减税降费实施期限等措施,加大“六保”力度。用好用足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推动中小银行用多种方式补足资本金;支持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银行、平台企业开展联合贷款;创新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方式,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与此同时,积极落实各项重大改革开放部署,释放蛰伏的增长潜力。完善土地、能源、技术等要素市场,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根据人口迁徙和常住人口实际状况,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城市化质量。增强对财产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大放管服力度,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发挥强大内需市场优势,维护产业链安全和供应链畅通,不断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