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和数量下行,以及长期稳定低生育水平下出生人口数量的下降,一些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人口动力正在丧失,社会各界关于人口红利“消失”与否的讨论热度不减。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基于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仍然较大、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及人口素质大幅改善的人口国情现状,中国人口红利依然存在,且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红利逐步向人才红利转变。为何关于人口红利的讨论众说纷纭?何为人口红利?如何判断其消失与否?又如何培育人口红利?理清人口红利概念,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红利理论,是人口经济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理论工程,攸关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方向。
人口红利的概念探源
探寻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自古典经济学奠基以来连续几个世纪在经济学和人口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引发广泛思考的学术议题。西方学者在研究“东亚奇迹”时发现,在人口转变的某个时期,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较大且比重较高,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构成的被抚养人口数量较小且比重较低,形成了劳动力供给充足和社会抚养负担较轻的时期。该时期被称为“人口窗口”或“机会窗口”,在合宜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可以产生可观的经济增长效应,称为“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初始概念的形成过程,基本呈现出人口红利理论建构的逻辑要点,寻根溯源地把握好这些要点,恰是人口红利理论工程建构的关键。第一,人口红利是典型的舶来词汇,是西方学者观察东亚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时从实践中提炼的时代概念。随着历史发展和时代焕新,人口红利概念也应在实践中得以更新。第二,人口红利是刻画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过程性和综合性概念,其作用机制是“数量规模和年龄结构方面的人口机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经济增长效应”,人口机会是孵化人口红利的基础。在西方学者的观察期内,人口机会以数量和年龄结构变迁为主,在当前的时代下却以质量和分布变迁为主,人口红利随人口机会主导因子变化而转型。第三,人口机会是人口红利的前提条件,但不是决定性条件。非洲在数量和年龄结构方面的人口机会十分优厚,但并未产生“东亚奇迹”和“中国奇迹”般的经济增长效应,这足以佐证合宜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在孵化人口红利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人口红利的概念革新和理论建构
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支撑要素。遵循人口转变理论和后人口转变理论,人口将随着时间推移在数量规模、年龄结构、健康质量、教育质量和分布流迁等多维度动态变迁,产生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机会条件,在政策环境激活下,分别通过供给侧的劳动力、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以及需求侧的消费、投资和进出口产生经济增长效应。尤其是聚焦供给侧的作用机制,人口红利可以具体划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数量型人口红利。基于人口转变理论,随着人口数量规模和年龄结构变化,人口发展会进入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较大且比重较高的时期,其间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抚养负担较轻,不断升高的储蓄率通过投资转化带动物质资本积累,以人口数量规模和年龄结构变化为体现的人口机会在相应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激活下,主要通过劳动力和物质资本释放经济增长效应。该机制过程即为西方语境下的初始人口红利,可以称为数量型人口红利。关于数量型人口红利的界定,学界以相应人口机会的最佳时期为标准,通常采用人口总抚养比(15至64岁劳动年龄人口=100)低于50进行判定。
第二,质量型人口红利。基于人力资本理论,随着健康投资和教育投资增加,人口健康和教育质量发生变化,人口发展会进入健康状况较佳和教育水平较高的时期,其间良好的健康状况和教育水平有利于促进劳动参与率和劳动生产率提升,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产生经济增长效应。该机制过程可以称为质量型人口红利。具体而言,质量型人口红利又可以划分为健康层面的和教育层面的。健康层面的质量型人口红利以健康状况改善为人口机会,可以通过人均预期寿命、死亡率等指标进行判定;教育层面的质量型人口红利以教育水平改善为人口机会,可以通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各级教育入学率和生师比等指标进行判定。为了深入发掘教育层面质量型人口红利的潜能,也可以通过教育广义化,将学校教育之外的职业培训、科研创新纳入分析框架,延展质量型人口红利及其人口机会的概念广度。
第三,配置型人口红利。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需要认清劳动力和资本等构成的要素禀赋结构,根据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动态地实现技术和产业结构升级,只要有持续的技术和产业结构升级,人口便会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流动,引发人口地区和产业分布差异,持续地产生经济增长效应。该机制下的人口红利以人口在地区间和产业间的流动配置为人口机会,可以称为配置型人口红利。其存续情况可以通过人口城镇化水平、流动人口数量和占常住人口比重、就业人口配置效率等指标反映。
三类人口红利及其人口机会并非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经济增长效应主要发力点动态变迁的互动关系,三者均统一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框架体系。一方面,数量型人口红利又称为人力资源型人口红利,质量型人口红利又称为人力资本型人口红利,而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都是关于人的经济学概念的分化,二者作为经济增长理论中人力(劳动力)投入要素的两种形态而存在。另一方面,配置型人口红利是数量型和质量型人口红利的支撑基础,不仅在空间上涵盖两者,而且从时间上联动两者,推动人口红利数量动力和质量动力的主导作用变换,实现不同的经济增长效应。
人口红利的培育和赓续
三类人口红利的理论建构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充分借鉴西方人口红利理论的逻辑要点,体现了贯通历史、当代和未来的时空链条思维;同时培育三类人口红利的宝贵经验也在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中得到提炼。
把握宝贵的人口机会,营造合宜的政策环境,是未来赓续人口红利的鸟之两翼和车之两轮:
第一,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构建与之相配套的经济社会政策体系,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从纾解少子化困局视角延长数量结构方面的人口机会,延续数量型人口红利。
第二,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推进性别平等事业建设,积极应对劳动力供给问题,从纾解老龄化困局视角延展数量结构方面的人口机会,提高劳动参与率,拓展数量型人口红利。
第三,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和教育强国战略,从全生命周期增强人口健康素质,从教育现代化视角提升人口教育质量,深化健康人力资本和教育人力资本积累,抓住质量型人口机会,提高劳动生产率,释放质量型人口红利。
第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缩小城乡和地区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重塑人口红利开发的空间格局,在市场机制引领下推动配置型人口红利从劳动参与率提升为主向劳动生产率提升为主转型升级。
第五,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趋势特征,充分发挥人口大国的基数优势和腾挪空间优势,以现代经济体系为依托,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培育和赓续数量型、质量型和配置型人口红利营造最佳的政策环境,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人口报》 发表时间:2021年7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