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如皋市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的调查
字号

今年3月2日,南通市基层组织建设年暨机关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现场推进会在如皋市召开。会上,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盛克勤、南通市委组织部部长韩立明及到会100多名组工干部对如皋市驻村“第一书记”工作及其作用发挥予以高度评价,《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日报》、《组织人事报》、《半月谈》等媒体给予报道推介。可以说,如皋市驻村“第一书记”这一品牌正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响。

2010年2月,如皋市委出台了《关于选派机关驻村(社区)“第一书记”的实施方案(初稿》。自2010年3月至今年1月先后三次从机关选派56名“三强”副科级机关干部到“三弱”村驻任第一书记。本课题调研组侧重对第一批20名驻村“第一书记”的作用发挥,进行了调研。

一、作用的发挥与显著的实绩

第一批驻村第一书记们紧紧围绕“强干强村强基富民维稳”的目标,立足村情,放开拳脚施展才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模范带头作用,做了许多让组织放心、村民满意,经得起实践与历史检验的显著实绩,赢得了所在镇村领导与群众的信赖和称赞。

(一) 村委班子向心力增强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第一书记们对此认识颇深,从而始终把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感召力、战斗力作为到村任职首当其冲的大事。他们深入了解分析班子组成人员各自和整体状况,找准原因,科学诊治,合理整合,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不断激发两委班子的活力,使他们精诚团结,心往一处想,汗往一处淌;他们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将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勇于开拓、敢于担当等理念迅速渗透到广大干群中,激发全村党员干群发奋图强、比学赶超先进的热情和动力;他们不断加强两委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招引能人返村创业,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目前已有48位带领村民致富能人被吸收入党,不少还进了“两委”班子;他们发挥了“鲶鱼效应”,激发了村组织的活力,理顺了村两委关系,大部分解决了原班子软弱和多年运转不畅的积弊,切实增强了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公信度。在前年底村党组织集中换届选举中,第一批派驻的20名同志以全票或高票当选所在村党组织书记,实现了机关干部到村党组织书记的角色较换。他们调整优化班子,充分发挥干部党员的率先垂范作用,制定和完善干部目标责任考核、群众亊务党员干部代理等制度,加之大量过细的思想谈心交锋工作,使大家消除化解了疑虑矛盾,统一了思想观念,改变了过去“开会议事各顾各,明里暗里动手脚”的现象,把全村干群的思想凝聚到齐心协力谋发展大局上来,使许多落后村变为先进村。

第一书记们的积极作为,不仅带来了任职村的大发展大变化,而且他们以其快速突破传统的理念思路,撞击和震撼了全市其他300多名村党组织书记,以其奋力拼搏、勇气争先的精神感染和激励他们,以其骄人的实绩和丰硕的成果触动和带动了他们。从而促使全市各村党组织见贤思齐、全力赶超,进而快速改变了如皋市“三农”工作相对落后的面貌。到去年底,如皋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由南通和苏中的倒数第一跃为“老二”。

(二)农业、工业比翼双飞村域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

第一书记们把发展村域经济作为强村富民的第一要务,因村制宜,因地制宜,在做强村域经济上大显身手。

1.特色、高效、现代农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传统农业成本高效益差,第一书记们重抓“优化升级调结构”,扎实推进“高效农业三年倍增计划”,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而不断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举措。他们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经营农业,找准突破口就大干快上;他们风雨无阻地跑项目、千方百计地寻支援、起早摸黑地做农户流转土地的思想工作、想方设法多方筹措资金,充分争取并用足用活财政等各种扶持资金,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及其相关的加工业,培育“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为如皋市农业增添了许多亮丽的风景线。

据初步统计,第一书记们已流转土地10640亩,发展种养及加工销售大户74 户,他们积极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强化招商引资和能人返村,培育“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兴办和引进高效农业项目108个,明显促进了村域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如皋市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2.村办工业星罗棋布、高效突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第一书记们怀着穷则思变的豪情壮志和“以工兴农、以工富农、以工带农”的理念,在着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的同时,千方百计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招领能人返村创办工业致富。石庄镇新生港社区、郭园镇车马湖社区、搬经镇群岸社区、江安镇百新村、白蒲镇钱园社区、常青镇蔡甸村、雪岸镇雪东社区的驻村第一书记,在这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村办工业迅速发展。

(三)基础设施全面升级村居环境大为改观

“基础不牢,风雨飘摇”,“基础设施好不好,关键在领导”。基础设施建设常常是群众最看重的亊,也是最得民心、深孚众望的亊。因此,第一书记们面对一些穷村居差乱脏的环境,耳闻群众路难行、污难排、物难购、垃圾臭等怨声,以群众的呼声当命令,决心围绕基础设施建设打一场环境整治的硬仗。

“要致富,先修路”。由于“三弱村”的路使村民出行往往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自行车扭秧歌,拖拉机跳迪斯科,卡车准扒窝”。行路难几乎成了村居经济薄弱、群众对干信任危机的直接原因。所以,不少第一书记把修路造桥作为到任的第一桩亊。据相关部门初步统计,第一批第一书记们领导筹建的村级公路210公里,整修公共服务中心7个,开挖疏浚灌溉渠90公里,化解矛盾1200多起。

尤其是派驻东陈镇尚书村的陆海峰,全面启动省农村庄环境整治试点和国家级农业开发工程。先后引进亿元项目3个,村级工业产值、村营收入分别由2009年底的2000万元、1.9万元跃升到2011年底的1.8亿元、45万元;并于去年底已将尚书村建成江苏省卫生村。尚书村小康排名由2009年的全市第128位窜升到2011 年的第1位。

二、成功的经验与实践的启示

如前所述,如皋市第一批驻村第一书记就总体而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成效是显著的,这也是来之不易的,成绩的取得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坚持标准、择优选派,确保“能干事”是前提

“组看组,户看户,村民看干部,干部看支书”。村党组织书记是村里的核心人物,是“三弱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如皋市委组织部在充分调研、模准村情、仔细遴选“三弱村”的基础上,坚持“三强”标准,将机关部门中40岁以下的、有理想抱负、有志于改变弱村面貌、有胆有识、能开拓创新、能吃苦耐劳、从中层提拔为副科级以上时间不长的、确实想干事能干事的“三强”干部列为候选人,再根据被派驻村在组织建设、干群关系、经济基础、村容村貌、农业设施、执政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坚持从破解最难问题、突破最大瓶颈的原则出发,遴选具有相关优势与特长的候选人到相关村任职,这不仅使选派的目的更加明确和富有针对性,而且使派驻书记的潜能和作用发挥得更为充分、其效果和影响更加突出。

(二)精心培育、严格管理,确保“会干事”是保障

组织部门选了根好“苗”,栽在弱质土壤里,细心呵护、认真培管就显得极为重要。因此,如皋市组织部建立了三项重要机制:一是结队帮带机制。明确市委常委及部门主要负责人作为结队培养人,安排列席市委市政府重大会议;要求各选派单位要帮助出点子、理路子、想法子、筹款子、授本事,尽力支持选派干部的工作,千方百计帮助所在村解决实际困难;各镇区要及时帮助选派干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为选派干部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二是教育培训机制。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定位决定地位。连同动员会已邀请15名涉农专家、教授、书记开办讲座和现场辅导,帮助第一书记们拓宽视野,明确思路,准确定位;先后组织他们到安徽小岗村、常熟蒋巷村、江阴华西村、山东寿光三元朱村等地参观学习,并组织到国家行政学院进行统筹城乡发展的专题培训,通过与吴仁宝、常德盛、王乐义及教授们面对面的互动交流,汲取了先进地区好的经验,提高驾驭农村工作的实际本领;围绕市委中心工作节点,就打造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等定期组织召开经验交流会,使之共同启发提高。三是定期考核机制。首先对派驻村进行财务审计,交清家底,并据此与第一书记们签订目标责任书;围绕把任职村尽快建成“决胜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样板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示范区、争创‘十面红旗’”等目标,每月集中召开一次全片、每季一次全市现场推进会,集中检阅他们到村后基础设施、引进项目、矛盾调处等方面的亮点,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形成你追我赶的竞赛局面;规定在驻村任职的二到三年内,与原单位工作脱钩,组织关系转在村里,经组织考核确实工作实绩明显、群众满意度高的,优先在原单位晋升职务职级,特别优秀的,将予以破格提拔重用或明确为正科级干部,目前在第一批驻村第一书记中已有6 人由副科级晋升为副科职、1 人提拔为正科级、3 人选拔到正科职岗位。

(三)创先争优、合力助推,确保“干成亊”是关键

能干事、会干事,不等于就能干成事,因为能干事、会干事仅是一种可能,而要将可能变为现实必须有赖于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

首先,内因是亊物变化的根据。第一书记们大多能既摸准村况实情,量力而行,又解放思想,放宽眼界,拓展思路,高点定位,找准问题的症结与切入点,明确主攻目标与切实可行的措施,制定出一个“猛力跳才能够得到”的实施方案,并想方设法赢得班子的认可和村民的拥护,带领干群奋力拼搏、大干快上;他们自觉把驻村任职作为联系群众、展示才华、发挥作用、增长才干的人生难得的锻炼平台,舍小家、顾大家,认真履职,不断锐意进取、善于攻坚克难、勇于创先争优、敢于担当、乐于奉献;他们充分发扬“5﹢2、“白﹢黑”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状态,经受住了艰苦环境和各种困难的考验。

同时,外因是亊物变化的条件。如皋市委、市政府和组织部门的高度重视、把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工作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治本之策来抓,切实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与培育管理是其前提条件。各镇区将驻村第一书记纳入村党组织书记队伍进行严格管理,共谋发展思路,共搭发展平台,帮助析难解困,大都做到情感上呵护关怀、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关心照顾。各派出单位都把选派干部工作作为份内亊,将其任职村作为本单位的联系点,树立大局观念,整合部门资源,形成“一人在村、全局在村”的生动局面。市委宣传部、电视台、广播电台等部门和《如皋动态》、市委新闻网、党建网、组工网等媒体,及时宣传报道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的意义、状况、典型等,为驻村第一书记干事创业、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和形成你追我赶的连锁效应营造良好的氛围。市委党校、农工办、新农村建设办等有关部门强化业务指导和政策扶持,促使其尽快掌握工作方法与技艺。市交通局、水务局、农发局、环保局、财政局、民政局、科技局、发改委等部门给了各种帮扶。

这样,各种外部因素的上下联动、合力助推,再通过驻村第一书记的合理整合、科学运作,使其作用充分发挥、效果十分明显,从而做强了“两委班子”,做大了村域经济,做硬了基础设施,致富了广大村民,和谐了干群关系,提升了党的威望。

调查中,我们深感如皋市领导的精心策划指导、严密组织管理、认真培育功劳巨大,各镇区、派出单位和相关部门的合力支援也成效显著,但驻村第一书记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率先垂范作用不能不排在第一位的。他们从城镇到农村,条件艰苦、角色转变、任务繁重,特别是“三弱村”往往积累的问题成堆,纷繁复杂,工作是千头万绪,如何在摸清村情民意和班子底细的基础上,迅速找准问题的症结与制约的瓶颈,从而确定并抓住重点难点、选好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都不容易。可以说,他们步步有风险,时时面临考验。第一书记们做得这么好,实在令人信服与敬佩!

指头有长短,个头有差异。驻村第一书记发挥的作用有参差,但就总体而言,如皋市驻村第一书记们是优秀的、“高素质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其发挥的作用与做出的贡献是显著而巨大的。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讲话中号召:“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引导干部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感情、增强服务群众本领。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如皋市从机关选派干部驻村任第一书记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了“三弱村”的落后面貌,推动了村级班子建设,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锻炼了干部,是一举多得的创举。我们不得不为此创举叫好。

(课题组成员:陈炳华、石伟、孙增余、马雅苹、秦惠娟;组长:陈炳华,副组长:石伟;执笔:陈炳华)

来源: 《唯实(现代管理)》,2012年第10期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