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莹、张峻夤: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字号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在促进全民健身、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方面,体育产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微观层面来看,体育产业的蓬勃健康发展,能够带动民众健身的积极性,提升民众开展体育锻炼的便利性和锻炼方式的多样性;从宏观层面看,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能够增强全民体质,改善我国人力资源质量,还能够吸纳就业、促进消费,是具有强大潜力的经济增长点。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体育产业要素保障,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热情,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迅速。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2018年,中国体育产业总产出和增加值保持了两位数的稳定增长。2018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为26579亿元,增加值为10078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1%。由此可见,我国体育产业规模和质量正在不断提升,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新兴领域。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体育产业总体来说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美体育大国的水准还有较大差距。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政府的主导作用不可或缺。在新形势下,政府应采取多方面措施,引导体育产业加速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体育产业的应有作用。

培育体育文化,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增强民众体育锻炼的意愿,让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既是发展体育产业的初衷,也是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报告(2018)》显示,我国群众体育事业虽然发展较快,但地区间、城乡间全民健身发展不平衡现象仍比较明显。截至2014年底,全国16岁及以上(不含在校学生)城市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较2007年提高了6.7%,但农村居民只提高了5.4%;健身人群主要集中在城市和乡镇的中心,集中在老年人和妇女群体,农村地区以及中青年、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健身意识相对薄弱,学生在校期间每天锻炼1小时尚未完全落实。中国医疗数字化领域专业服务提供商丁香园与《健康报》共同发布的《2019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显示,在公众对于健康的态度和行为方面,锻炼频率少于每周1次的公众占比高达4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每周多于3次)的公众仅占30%,公众对体育锻炼的参与度普遍不高。可见,当前我国民众参与体育锻炼的“量”与“质”均急需提高,总体与“全民健身”的目标仍有差距。基于此,须在全社会范围内积极培育全民健身的体育文化氛围,增强民众体育锻炼的主观意愿。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出台系列公共政策和具体指导文件,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为抓手,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卫生文明城市建设统筹推进;另一方面,创新宣传方式,加大对民众参与体育锻炼的引导力度,提升民众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使体育健身的观念深入人心,把健康生活方式不断推广开来。

完善产业政策,优化市场环境。体育产业是综合类产业。发展高质量的体育产业,需要全面完备的政策保障、良好规范的发展环境,以及健全统一的法律法规体系、行业标准体系和监督监管体系。在此方面,政府的主导作用和服务职能尤为关键。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体育公共服务水平,为民众体育健身提供公共场地和器材,释放民众体育健身消费需求,不断改善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环境。二是优化政府职能,推动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创新。坚定不移走体育产业市场化道路,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减少行政干预和行政审批,简化审批流程,深入“放管服”改革,提升体育产业企业活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具有优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项目中,以外包、委托、合作的形式购买社会力量、企业的服务,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建设的良好格局。三是在财政税收、产业发展、产业用地等方面为体育产业提供优惠利好政策,以满足企业需要,提高企业利润,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四是健全法律法规,加大监督力度。结合我国实际,制定符合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规律的法律法规,建立全方位的监管机制,切实发挥市场监督管理的作用,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

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协调发展。当前,我国体育产业还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相较于体育产业得到优先发展的东部和一线城市地区,中西部及广大农村地区的体育产业无论在管理水准、市场建设还是民众参与程度上都有待加强。体育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的不均衡,导致不同区域民众无法公平地享受体育资源和健康权益保障。因此,必须优化体育产业布局,不断推动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完善中西部及农村地区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当地群众提供运动健身的乡村体育基础设施,让他们掌握科学锻炼的知识与技能,解决中西部及农村地区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公共体育服务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二是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培育区域特色体育产业。中西部及农村地区大多具有丰富、优质的体育旅游资源,山地、平原、森林、湖泊、江河等自然资源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传统为当地体育旅游开发提供了基础性条件。当地政府可紧密结合地方自身资源禀赋,将体育作为核心要素,引入社会资本进行经营性的体育旅游产业开发,在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体育产业布局优化。

改善产业结构,丰富产品供给。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体育健身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化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提升体育产品供给质量、调整体育产业结构、促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等成为共识。一是提升体育服务业比重。不断拓宽体育服务业规模,形成体育服务业占主导地位、以体育服务业带动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体育产业结构,大力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经纪、体育培训等服务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推动体育产业升级。二是增加体育产品供给种类和数量,特别是增加体育文化、体育保健、体育养生、体育旅游等方面的产品供给,在提高体育产品供给数量的同时,更要注重体育产品供给种类的多样性,为体育产品消费提供丰富的选项,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三是实施“体育+”行动,将体育事业与互联网充分结合,推出 “互联网+”体育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孵化新兴业态、高附加值产业,提高体育产业的科技含量,促进融合发展。

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近年来,随着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体育传媒、体育经纪、体育产品营销、赛事管理、体育场馆管理、户外拓展等新兴行业不断涌现,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需求也呈现井喷状态。体育产业的人才需求具有专业性强、需求量大、类别多、周期性长等特点。对该领域的从业者来说,不仅需要精通某一种或多种体育运动的功能特点,还需要深刻理解体育文化,甚至要懂得体育市场规律、掌握体育服务知识和项目运作能力、了解消费人群特点及消费兴趣。当前,我国体育产业正面临着人才缺口较大的难题,专业人才培养难以跟上体育产业迅速发展的态势。因此,需要大力加强我国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鼓励普通高校、职业院校设置体育产业相关专业,探索导师制、校企联合制等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设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标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体育产业人才教学管理制度,增加体育产业人才实践机会,改善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状况,提高体育产业人才质量,形成有效支撑体育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gd/gd_rwhz/gd_ktsb_1666/qmjcxkshbjxdshzlllts/202011/t20201104_5211603.shtml 发表时间:2020年11月4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