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中国不会让全球化死亡
字号
北京再次发现新冠本土病例的周末,我正好应邀参加在河南省会郑州举行的“空中丝绸之路”(Air Silk Road)座谈会。说实话,当时的心情是战战兢兢,一直戴着口罩,不与任何人握手,发完言后立刻离开会场。四个月的抗疫经历,让我变得自觉,生怕从北京来的自己成了新的传染源。

相比之下,从北京去的几位欧洲国家驻华大使看上去却很轻松。他们对中国疫情很放心,也高度赞赏从郑州飞欧洲“空中丝绸之路”的不错进展,更看好后疫情时代的中国以及河南的发展前景。卢森堡首相贝泰尔还专门发来视频赞许河南的全球贡献。会上,河南省长尹弘雄心勃勃,希望在借“空中丝绸之路”几年来的成功经验推动河南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2020年初夏的地球,恐怕很难想像在其他国家的哪个城市,会有这样高规格的推动本地城市融入全球化的会议。在西方媒体里,到处都叫嚷着“全球化已死”、“本国第一”,推动全球化有时竟变得有一些非主流。

从这个角度看,这个座谈会像是来自中国的一剂苏醒针,打在已休克两个多月的全球化身上,希望治愈病得不轻、因疫情病情加重的全球化。

数据证明了中国的确是全球化稳定的正能量。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报告预估,新冠肺炎疫情将使2020年全球贸易缩水13%至32%。这个缩水主要来自美国。作为全球第二大贸易一国、第一经济体,2020年美国对外贸易总额逐月下降,4月比1月下降了22%。而作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的中国,在2月触底后呈反弹之势,5月份已大体接近于疫情前的正常值,成为全球贸易的压舱石。

换句话说,美国的萎靡让世界贸易变得越来糟糕,而中国的复苏努力让世界贸易止损。观察国际投资、并购、物流、信息、货币等全球流动的基本变量,同样呈现出了中国兴、美国衰的消长趋势。如果再增加特朗普政府不断“退群”的变量,全球化正在越来越表现出“去美国化”、“趋中国化”的全新迹象。

全球化肯定不会死。人类文明进程本身就是伴随全球化交流的进程。16世纪前,早期全球化是零散的、缺乏系统的,以香料丝绸为主的东西方文明交流。此后,以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为主要动力,全球化呈现出技术普及、人口流动、文明融合的初期迹象。而20世纪以后,美国的贡献则依赖于信息产业革命,让世界互动呈现前所未有的频繁盛况。

可惜的是,美国领衔的全球化并没有带来共赢的结果。二战以后,新独立的100多个亚非拉国家绝大多数至今仍是低收入国家,仅有中国、韩国等少数几个国家从低收入陷阱中爬出。糟糕的是,一些富国甚至还面临着跌入陷阱的窘境。这些都成了反全球化者、保护主义者的重要借口。

中国吸取了全球化的消极教训,很早就主张全球化应是共赢的、包容的、平等的、安全的、互联互通的,这与单赢的、封闭的、非对称的、暴力的、中心边缘式的美式全球化大相径庭。

在后疫情时代,中国想让全球化焕发生机,并不容易。除了必须获得世界的信任之外,中国还必须抑制病毒在国内大规模复发的可能性,并通过国内复苏刺激下一轮的全球化。当务之急是,中国既要更精准地减少人员感染与死亡,还要出台足够有效的政策、创造足够多的就业、纾困足够多的企业。

我对中国、对北京有信心。病毒在变异,疫苗问世仍很难,疫情在一个或多个中国城市出现小反弹在所能免。不过,中国人不会惧怕抗疫进入2.0时代,正如同我在郑州的战战兢兢,中国人正在形成应对传染病的交往习惯。社会心理、口罩数量、检测仪器、大数据追踪、医疗准备都要强于1月份,没有理由在新的大考中不做得更好。

虽然“考卷”变得更难了,但我觉得,变难的“考卷”,才是中国迈向全球强国必须经历的风雨。经历过了,风雨就成了加冕礼。

来源:人大重阳网,http://www.rdcy.org/index/index/news_cont/id/679464.html 发表时间:2020年6月16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