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恒山:以做强做优比较优势为导向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
字号

过去近十年来,东北经济在曲折中前行、在波动中发展,取得了许多新成就,但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困难。总体上看,东北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重塑的关键时期,实现全面振兴的任务依然繁重。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了新时期推动东北振兴的重点任务。振兴东北战略已提出近二十年了,期间又出台了不少促进东北振兴的政策举措。在实施过程中,伴随应对变化多端的复杂局面和经济运行的升降起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三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形势下,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应认真总结过去的实践成果,顺应经济发展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用科学的视角认识和把握东北经济振兴的核心要求与制约因素,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化解突出矛盾。

一、遵循规律要求认识东北经济发展成效和振兴要求

当前,南北差距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一些专家学者基于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速度,包括南北方一些重点城市相关数据的对比变化状况,认定“南方全面碾压北方”,进而断言中国经济“南强北弱”、“南盛北衰”。东北地区作为北方地区重要的经济板块,自然受到了特别的关注。特别是近十年来东北经济增长出现的比较明显的波动与下行状态,成为了论说“北方衰退”的重要例证。

应当怎样认识东北经济振兴的成效?

大体上说,影响资源要素流动集聚从而影响经济发展状况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国家区域战略导向和政策指向;二是发展环境或营商环境,包括政府治理水平和市场完善状况;三是资源禀赋,包括地理区位、气候环境、资源储存等。这三个方面中,前两方面较强的体现了人的色彩,或者说更多的涉及到主观行为,可调整、可改善的空间较大;而后一方面则较强的体现了自然特性,或者说更多的决定于客观因素,可调整、可改善的空间较小。显然,判断一个地区的发展状况,不能只看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总量,而应基于上述三个方面作深入观察分析,这会使之更为科学、准确,也更能反映品质要求、发展导向和客观实际。

就经济增长而言,东北地区2013年至今的波动与下行和2003年—2013年期间的高增长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照,这种下行也使得东北地区与东中部地区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尽管这一时期全国经济运行也呈现出下行状态,但东北经济下行有许多来自于自身的原因。需要指出的是,其中有一些因素是负面的,主要与人的主观行为相关。但深入观察,我们能看到这样一些重要的进展:

1.经济绿色化程度明显提升。推动经济发展的绿色意识显著增强,无视生态环境、竭泽而渔追求经济增长的行为得到强有力的抑制,发展方式的绿色化转型取得一定进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逐步展开,生态屏障保障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2.人民生活状况不断改善。最具标志性的状态是,在经济波动与下行的情形下,没有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城镇新增就业仍然保持良好的水平;普通居民的生活水平保持提升态势,没有出现异常状况;脱贫攻坚取得显著进展,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

3.结构调整进一步向深层推进。着力解决产业偏老、结构过重、链条较短的问题。在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谋划未来产业,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延伸和现代化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推动产业转型并拓展接续产业,部分老工业基地走向新生。

特别重要的是,在经济波动或下行状态下,东北地区的比较优势不仅没有受到削弱,反而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有两点较为明显,一是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2020年粮食产量占居全国的20.43%;二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重要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产品的供给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从这些进展中,我们能够得到两个重要的认识:一是不能单以GDP增长和总量的状况来判定一个地区的发展成效,特别是判定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异,应当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分析;二是资源配置效率不能局限在某个区域内考虑,而应基于全国范围来考虑。这一点非常重要,从市场角度看,资源要素向适宜地区流动是经济规律,而资源要素通过自由流动配置在最适宜的地区或领域,才能获得最大的效率。资源要素与流动的状况不仅取决于区域战略导向和营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资源禀赋。从政府角度看,依靠封锁把资源要素羁留在某一行政板块上,不一定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反而会屏蔽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必然带来的互补效应和聚合益处,但这种封锁对国家带来的损害却是确定无疑的,它阻碍了资源要素通过自由流动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何况,国家需要根据各地水土环境、地质状况、资源禀赋等的具体情况,统筹进行空间布局特别是产业布局,以实现全国一盘棋发展。

这就是说,只有立足于发挥各地区自身的比较优势,才能使资源要素的市场驱动和行政推动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而如果全国每个地区都做充分发挥了比较优势,也就意味着在最好水平上形成了国家发展效绩,尽管就各地区GDP增长而言,有的可能上升很快,有的则可能出现下降。

这意味着,无论从“市场有效”的角度看,还是从“政府有为”的角度看,都应该以推动形成并不断做强做优地区比较优势为导向或使命。因此评价一个地区发展状况如何,不能简单以GDP论英雄,而应该以是否发挥了比较优势为基本标准。除特殊情况外,一个地区如果真正发挥比较优势,就等于占领了市场竞争和经济发展的高地,GDP增长也不会太低。对东北经济发展成效的认识与评价,对实现东北振兴要求的把握与考量,应该聚焦到这个方面来,这样会更加客观、准确,也更为科学。

二、深入把握影响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因素

前面谈到,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因素可以归纳为区域战略政策导向、营商环境、资源禀赋三大方面,但这三个方面所体现的具体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且不少内容是与时俱进或不断变化的。这些变化对推动经济发展可能带来机遇,也可能带来新的挑战,需要深入分析。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我国也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带来了一系列深刻变革和变化。基于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所产生的两个方面的新情况,会对区域经济发展包括东北经济振兴产生直接的影响,需要科学把握与处置。

一是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催生的数字经济手段和共享技术平台,显著改变了传统时空的限制,为区域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与路径。一方面,它们削弱了历史与自然条件的自我束缚和制约力度,使区域能够超越现实发展基础和地理区位重构经济体系,这为落后地区实现跨越发展甚至领先发展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它们提供了跨区域利用资源要素的条件,有利于各地基于较为完备的数据信息,借助各种有效方式在更大范围内集聚、在更优水平上配置资源要素,从而不断强化比较优势,并进一步形成地区竞争优势和区域领先发展优势。数字经济手段和共性技术平台通过支撑资源要素的跨行政区利用和产业的融合创新加速了区域发展的进程。对于处在关键时期的东北地区,这是一种难得的机遇。

二是随着观念转变和经济发展,创业者就业者对投资兴业环境的考量更加全面和严格,综合性营商环境的好坏对资源要素流动的影响日趋强烈。新发展理念的确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思想的形成,经济发展带来的从满足温饱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从追求富裕到追求幸福的转变,使投资者、创业者对区域工作环境的选择性明显提高:从仅仅看重投资机会发展到全面注重软硬环境,包括地理区位、生态环境状况;从单纯审视生产条件发展到同时重视生活条件;从一味考虑收益回报发展为一并考虑子女教育乃至家庭幸福等。这种变化导致的资源要素流向的变化,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对于处在关键时期的东北地区,是一种新的严峻挑战。

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应在全面把握、深刻了解这些新变化的基础上形成新思路、制定新举措。

三、紧扣关键方面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

东北的振兴发展,既要有科学的思维、正确的思路,也要有适宜的路径、有效的举措,而所有这些都建筑在对历史基础、现实状况、变化态势、运行规律等的精细把握和精准分析之上。基于上述认识,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应当进一步凝神聚气,抓准一些关键方面做文章,在这些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则东北振兴应能呈现新的景象。

1.紧紧扭住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做大。比较优势是东北重振的基础和本钱,比较优势丧失了,振兴的最基本的支托也就失去了。东北应立足于历史积淀、资源特征、自然条件等精细梳理比较优势,进而完善发展战略、细化操作方案。从主要方面看,应进一步做强农业,提高农业、农业村现代化水平,加强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努力打造世界最强农业发展高地。应进一步做强装备制造业,通过科技赋能和产业融合,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应利用有利环境,拓展冰雪产业链条,变“寒地”为“热土”,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特色经济。还应拓展能源经济,形成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新兴绿色经济。东北各地应进一步加强分类指导,以比较优势为基础优化分工,相应强化支持举措。

2.凝心聚力加快推进产业转型。产业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老化、产品创新性不足,是近些年东北经济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东北经济难以振兴的直接原因。应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振兴东北经济的主攻方向,面向市场、面向人民美好生活需求、面向未来加快推进产业转型。东北经济能否振兴,取决于产业转型能否成功;东北经济能否加快振兴,取决于产业转型的效率与质量。从目前状况看,东北地区产业转型整体上还比较缓慢,某些地区甚至错过了最佳窗口期,必须加大力度推进。推进产业转型要着力解决如下关键问题:一是要有政府正确的引导和有力的推动,而其基础是领导干部的精明睿智和积极担当;二是要有关键核心技术的有力支撑;三是要有市场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应紧扣这些方面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

3.对标攀高大力优化发展的“软环境”。营商环境有软硬之分,硬环境不好“伤身”、软环境不好“伤心”,“伤身”可以恢复、“伤心”则难以修补。东北一些地方在营商环境的“软环境”建设上与东中部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应以国内外先进地区为榜样,对标最好的做法,着力优化“软环境”。应重点解决对市场主体区别对待问题、公共服务“口惠而实不至”问题、行政治理用“限制”代替精管问题、市场契约与社会诚信履行不佳问题、乱设门槛烦扰民众问题。在这方面,要抓住关键做文章、盯着细节下功夫。

4.建立高水平的新老基础设施体系。高水平的新老基础设施是推动经济加快发展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对东北地区来说,通过便捷、智能、协同的新老基础设施,还能够对冲地理、生态、气候等方面存在的不利之处,方便各类企业、各种人才以灵活方式在东北投资兴业,也能够在更加广阔的空间利用生产资源和要素。国家应加大对东北地区新老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东北各地区也应想方设法加快建设进程,在这方面要力争走在全国前列。今年一月京哈高铁实现了全线贯通,这样的工程建设对推动东北经济发展会起到重要作用,在东北尽量多搞一点,建设的步子也应迈得再快一点。新老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会直接影响到营商环境,也会影响到东北产业结构的转换进程。

5.进一步发挥重点城市和重要极带的引领示范作用。中心城市、都市圈、经济带、先导区、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等是东北经济发展的支柱,具有强大的带动功能。应推动这些功能载体发挥特殊优势,围绕体制创新、产业转型、基础平台建设、科技协同创新、跨区域联动合作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与创新,以进一步提升自身活力、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来源:微信号“ 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https://mp.weixin.qq.com/s/bG1eKfNdJRbIzNJFYqx2QQ 发表时间:2021年4月6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