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娜:新一轮都市圈强扩容启幕
字号

自2019年都市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大哥带小弟”的都市圈一体化大潮席卷全国。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都市圈联动发展也在不断加强,上海大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近两年来持续扩容,各中心城市忙于与周边城市合纵连横,拉开新一轮都市圈强势扩容的序幕。

都市圈持续扩容的背后,更是中心城市直接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大幅提升,进而实现以圈带群将散落的各个部分凝聚成一个更大的整体来谋划高质量发展。回望过往40年,一个城市仅靠聚焦主业也可实现一枝独秀,但是面向未来,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在区域的整体能级。

强势扩容后,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狭路相逢”,情况开始变得复杂,微妙的博弈时有发生,给都市圈规划协同、产业布局带来了新的考验。

可喜的是,竞争之外,合作之势也有显现。比如,南京都市圈明确表示,将加强与其他都市圈的协调联动。密切与上海都市圈联动发展,加强与长三角中心区城市间合作联动,建立城市间重大事项、重大项目共商共建机制。强化南京都市圈与杭州都市圈协调联动,依托南京特大城市综合功能,加快推进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构建与生态环境保护相适宜的高水平产业集聚区,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绿丝带”,支持溧水区与杭州市余杭区开展战略合作,支持高淳区与杭州市桐庐县全面合作,打造宁杭生态经济带、宁宣黄成长带重要节点城市。

唯有相守、相依、相融、共通,都市圈融合才能带来齐头并进。推动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州、宁波等都市圈合作,关键是要明确各自特色、拉长优势、补齐短板,共同打造长三角重要增长极、提升全球影响力。

携手奋进,一个个更加璀璨的都市圈正在长三角崛起。

上海大都市圈:一骑绝尘

随着上海大都市圈的轮廓渐明,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的“强核”也勾勒而出。

今年1月,上海市发布的《贯彻〈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中提出,加快编制上海大都市圈空间规划,围绕上海和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宁波、嘉兴、舟山、湖州的“1+8”区域范围构建开放协调的空间格局,发挥空间规划的引领作用,促进区域空间协同和一体化发展。

从经济体量来看,上海大都市圈是我国34个国家级都市圈中的“带头大哥”。数据显示,上海大都市圈“1+8”城市陆域面积约5.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7125万,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10万亿元,占全国的10%。担当核心的上海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万亿元,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上海近年来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2019年,上海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部分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0%。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53.5件。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处在全国前两位,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稳步提升。

犹如众星捧月,上海周边聚集了众多经济发达、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比如苏州、宁波、无锡等地区生产总值均已破万亿元,因此,上海大都市圈最大的优势是成熟度更高,扩张基础更好。

面对愈发激烈的城市竞争,上海大都市圈发展的突破口在哪里?上海该如何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瞄准突破口,上海市鼓励支持虹桥—昆山—相城、嘉定—昆山—太仓、金山—平湖、枫泾—嘉善等跨省市城镇合作,推进崇明东平—南通海永—南通启隆、嘉定安亭—青浦白鹤—苏州花桥、金山枫泾—松江新浜—嘉兴嘉善—嘉兴平湖等三个跨省城镇圈协调发展,进一步实现功能布局融合、基础设施统筹、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

服务能级和服务水平是上海的核心竞争力。面向未来、面向全球,上海对标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关键是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这是上海在服务全国大局的基础上参与全球合作竞争的关键一环。

如今服务业占比超过70%的上海,俨然已是一座“服务之城”,但要打响上海服务品牌,需要的不仅是服务业的多寡,更要看上海城市的核心功能,是否有能力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配置资源。

澎湃动力正在不断积蓄。今年,上海提出要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按照蓝图规划,到2035年,上海城市核心功能更加凸显,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基本建成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引领长三角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

杭州都市圈:如日中天

乘数字经济东风,发展势头迅猛的杭州跻身新一线城市,杭州都市圈也随之按下“快进键”。

依托上海的溢出效应、长三角主要城市的协同效应和杭州都市圈的共建效应,杭州借势借力在科技创新、人才引育、对外开放、产业升级、公共服务、旅游休闲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全国城市体系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成长为全球互联网科技的新兴之城。2019年,杭州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万亿元,全国排名上升至第九位;常住人口增加55.4万,位居全国第一。

不过,与北上广深等老牌一线城市相比,杭州在人口总量、经济总量、高端人才方面仍存在明显差距,必须将发展的空间范围拓展到都市圈范围,通过与周边地区展开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赢发展,才能不断提升城市综合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以杭州为中心,经过两轮扩容,杭州都市圈目前有杭州、湖州、嘉兴、绍兴、衢州和黄山等六个成员城市,且筹谋逐步辐射至宣城、上饶和景德镇三市。2019年以来,杭州都市圈各城市间签订框架协议和合作协议超30个。

根据经济、产业、公共服务、人口和交通便利化五大指标测算,《2020年中国都市圈扩张潜力报告》认为,在扩张型都市圈中,杭州是对周边辐射带动能力最强的中心城市。其综合得分在30个中心城市中排第五,仅次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

数字经济是杭州都市圈的特色亮点,当前杭州都市圈集聚了浙江76%以上数字经济规模总量和中国70%以上的云计算能力,培育形成了一批数字经济龙头标杆企业。围绕全球数字经济创新高地目标,杭州都市圈通过共建数字产业集群、共筑数字科创中心、共创产业数字化示范、共享数字化成果、共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等,正在不断加快数字技术与都市圈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入融合。

处于长三角三大重要板块沪杭宁、沪杭甬、杭宁合汇合处的杭州都市圈,其发展目标也是意在“全球影响力”:到2022年,杭州都市圈同城化、一体化发展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建成现代化都市圈;到2025年,成为全国现代化都市圈典范,初步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圈;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现代化都市圈。

未来,杭州都市圈将继续利用杭州在发展环境、人才资源、基础设施及城市功能等方面的优势,为当地的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动能,同时串联杭州与杭州都市圈其他城市之间产业链关系。以“点—线—面”的空间实现路径加速推进杭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

根据杭州都市圈第十次市长联席会议提出的2020年工作意见,杭州都市圈将共同做强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一批创新成果和行业解决方案,推动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网络通信、元器件及材料等基础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南京都市圈:奋力追赶

被成都、杭州等老对手甩出数个身位后,南京近两年开始奋力追赶,渴望在都市圈时代迎头赶上。

南京都市圈始建于2002年,是全国最早启动建设的跨省都市圈之一,横跨江苏和安徽两省,包括江苏的南京、镇江、扬州、淮安、常州市金坛区和溧阳市以及安徽的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其间山水相连、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未来仍有更多成员希望加入南京都市圈。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南京都市圈是强化区域联动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数据显示,2019年,南京都市圈总面积达6.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3500万,地区生产总值近4万亿元,面积占长三角1/5,常住人口占1/7,地区生产总值占1/6。

近年来,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合作不断深化实化,在基础设施、产业合作、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均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便捷的交通也拉近了南京与周边城市的距离,如南京与镇江、扬州、芜湖、马鞍山、滁州等市已实现高铁或动车1小时内直达。

今年4月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中明确,着力提升南京城市首位度,进一步增强特大城市能级;加快编制《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支持都市圈扩容,更好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以宁镇扬一体化为先导,加快建立协同治理机制,推动扬州、镇江特色新型城市功能提升,强化宁淮深度合作,增强对周边区域辐射能力。加强南京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协同发展,打造东中部区域协调发展典范。

作为长江三角洲到长江中游的节点城市,南京坐拥广大腹地,且在科技、教育、交通、产业分工、城市功能、资本流通等诸多方面都具备较大的领先优势,其发展潜力不容小觑。此外,周边的各个城市与南京的经济联系较为密切,并在土地供给、劳动力价格、农业经济、生态资源等方面与南京形成互补。

难能可贵的是,南京都市圈八市产业发展成梯度分布,各有亮点且互补性强。南京综合优势明显,科教资源丰富,服务经济较为发达,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占优势;镇江、扬州、芜湖、马鞍山等市工业经济地位突出,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比重较大;滁州、淮安、宣城三市农业基础雄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占比大。总体看,当前南京已与成员城市形成了合作分工、共建共享、创新发展的都市圈格局。

更为重要的是,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中,南京都市圈承东启西、承南接北,地处中国重要的沿海和沿江发展轴线的交汇点,是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的转换地带、南方与北方经济发展的交融区域,具有战略性的枢纽地位,只有做大做强南京都市圈,才能将上海的发展能级向长江中上游和苏北皖北地区有效传递。

期待南京未来能够向一个更好的方向迈进。

合肥都市圈:全面爆发

沉默长跑多年的合肥,犹如一匹“黑马”正加速向“万亿俱乐部”冲刺,有望迎来全面爆发。

数据显示,2019年合肥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09.4亿元,同比增长7.6%,显著高于周边城市增幅和全国平均增长幅度,地区生产总值位居省会城市第九位,增量位居全国第二位。

根据以往经验,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万亿元,城市区域带动力和辐射力大大增强。正因距离“万亿俱乐部”仅差临门一脚,加速推进以合肥为核心的都市圈协同,合肥底气十足。

合肥都市圈自2006年以来持续扩容,实现了从“省会经济圈”到“合肥经济圈”,再到“合肥都市圈”的战略升级。目前,合肥都市圈包括合肥、淮南、六安、滁州、芜湖、马鞍山、桐城、蚌埠,土地面积占全省的40.6%,人口占全省的43.2%,区域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接近59%,已成为安徽省经济最发达、最具发展活力、综合实力最强、开放性最高的区域,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突出,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尤其是2019年,合肥、芜湖、蚌埠、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桐城八个城市围绕工业、生态环境保护、交通基础设施等十大领域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结成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共同推动合肥都市圈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开拓发展。

今年2月发布的《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中指出,合肥都市圈将着力推进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开放合作、生态文明、公共服务、城乡统筹、市场体系等八大领域一体化,加快都市圈同城化步伐,深化与长三角都市圈协调联动,意在“建设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际化都市圈和支撑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但是,放眼长三角,对标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等,合肥都市圈目前仍有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首位度较高但发展仍不够充分,有一体化意愿但思想观念仍不够超前,顶层协作机制不健全不精准,要素流动市场动力强劲但行政壁垒仍未打破等方面。

创新,是合肥都市圈最强基因。集国家创新型试点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于一身的合肥,科技竞争力比肩北上深,这就是合肥都市圈未来的竞争筹码。近年来,依托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滨湖科学城建设,合肥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创新能力列国家创新型城市第十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一批大院大所,更是为合肥积蓄了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通过与大院大所协同合作,一批高能级平台体系正在构建,一批高水平科技不断攻尖,一批高效能成果逐步转化,原始创新策源能力进一步提升……

创新将决定都市圈未来的高度,合肥的潜力不容小觑,弯道超车亦有可能。

来源:微信号“中国经济时报”,https://mp.weixin.qq.com/s/ufW8jMYwkKtiHXAtngn-0Q 发表时间:2020年6月5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