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豹:构建推进浙江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
字号

必须把促进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在推进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率先探索出系统化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追求的基本目标,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党在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之际作出的重大战略延展和庄严承诺。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在促进共同富裕上进行了大量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1997年率先消灭贫困县;2002年率先消灭贫困乡镇;2015年率先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绝对贫困;2020年,浙江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年家庭人均收入8000元以下情况、集体经济薄弱村“三个清零”,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城乡同标886元,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踏上“5万元”台阶,其中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分别连续20年和36年居各省(区)之首,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1.96∶1,是全国城乡差距最小的省份。但浙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促进共同富裕的重点仍然在农村,难点还是在农民。特别是全省正在奋力打造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争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省,必须把促进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在推进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率先探索出系统化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

构建共同富裕的组织领导体制机制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和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在着力发挥好有效市场作用的同时,需要更好地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一是建立推进共同富裕的组织领导体制。围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坚持一届接着一届干,建议成立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省、市、县(市、区)、镇(乡、街)四级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强化系统全局谋划,强化工作专班运作,全面落实主体责任,有效整合资源力量,推动政策举措落地。二是建立共同富裕综合评估与评价机制。按照可量化、可测算、可评估的原则要求,加快探索构建共同富裕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分阶段修订调整指标机制,聚焦推进经济建设、城乡融合、区域均衡、收入水平、民生福祉、精神文化、绿色赋能、整体智治等方面,设置专项化、年际化、区域化、系列化的指标,精准评价各地推进共同富裕的进展和水平。三是建立绩效考核与责任奖惩机制。建立推进共同富裕的常态化绩效考核机制、督导考核机制与政绩考核体系,严格兑现奖惩措施。

构建城乡畅通的要素配置体制机制

着力发挥和有效激活各类要素对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作用,增强土地、人才、科技、资金等要素新动能作用。一是深入推进农村“三块地”制度改革。按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目标导向,进一步完善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全面放活土地经营权,积极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扎实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就地入市或异地调整入市,支持村集体在农民自愿前提下,依法把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完善农村土地征收制度,规范征地程序,维护被征地农民收入权益。二是建立科技服务人才和创业创新人才下乡激励机制。创新农村科技资源引入机制,推动科技要素融入农村农业。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等折算入股农民合作社,构建以农民合作社为载体的科技推广体系。建立人才下乡共赢共享机制,发展壮大农村专业人才。三是构建金融要素供给侧改革助力资本进乡村机制。深化“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建立健全以农民合作基金为依托、资产经营公司为引领、农合联会员和村社组织为主体的新型合作经济发展机制,促进农民群众和村社组织普遍持股。

构建全域美丽的绿色赋能体制机制

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机制,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向美丽经济发展转变,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一是完善全域美丽的乡村建设行动机制。树立绿色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绿色财富观,全面建立和推行美丽庭院、美丽乡村、美丽城镇建设标准,加大全域美丽建设的力度。二是建立田园美丽的农业绿色发展机制。全力推进农业农村领域节能减排,逐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突出农业生态功能,建立完善农业生产碳排放管控机制,开展低碳农业园区建设。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农业产业向生态功能型方向发展,探索对种植水稻等纯农业村集体进行生态补偿。三是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机制。聚焦山区农民增收发展,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绿色发展奖补和生态补偿机制,在拓宽绿色发展转化和赋能上提供更多浙江方案。

构建区域协调的山海协作体制机制

围绕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率先突破的战略要求,持续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一是创新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体制。健全财政优先保障机制,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建设用地指标上给予更多的资源倾斜,切实增强山区26县内生发展能力。突出山区生态屏障功能,探索构建常态化GEP核算应用体系,增强26县绿色发展动能。实施“小县大城”战略,规范有序推进扶贫异地搬迁,提升26县的新型城镇化水平与城镇的发展带动能力。二是建立新时代山海协作升级版新机制。全面对接和接轨“四大建设”,推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资金、技术、人才、服务等向山区梯度转移,协作内容从传统产业梯度转移向创新成果转化落地转变,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推动人才智力合作,大力推进政府引导、企业参与、优势互补、园区共建、利益共享的“飞地经济”合作。三是建立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和市场化”机制。统筹布局城乡道路、供水、供电、信息、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一体化,实行城乡基础设施统一管护运行模式,以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专业化企业,提高管护市场化程度,健全有利于基础设施长期发挥效益的体制机制。

构建农民收入的均衡增长体制机制

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向“一张幸福清单”集成标准化迭代升级,全面缩小收入差距。一是完善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四大收入稳步增长机制。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不断提高工资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占比。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民共建产业化联合体,让农民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完善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确权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二是创新构建充分就业创业的机制。着力完善城乡居民平等就业和充分就业制度,重点关注低收入家庭的充分就业,单列考核指标。加快建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升就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健全低收入农户人群保障机制。推进低收入农户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稳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开展城乡低收入群体“飞地抱团”,多种途径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水平。探索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推动低收入人群通过辛勤劳动和政府帮扶尽快致富,加快缩小与其他人群的收入差距。

构建同标同质的福祉增进体制机制

把县域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主平台主阵地,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同规同网、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同质同档,全面增进和有效提升农民民生福祉。一是建立完善“城乡教育共同体”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以城乡教育共同体为重要载体,全面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推动城市教师定期服务乡村,巩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成果,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二是建立健全“城乡医共体模式”镇村医疗卫生服务机制。以城乡医共体模式为重要载体,加大医疗服务资源向乡村倾斜覆盖,建立和完善支持镇村医疗服务的政策制度,改善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条件,加强镇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三是探索建立“农民变市民”农民退休养老制度。立足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农民退休制度。探索“带权进城”和“农民变市民”的制度供给,把推行农民退休养老保障制度作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显著标志和窗口标识。

构建文化高地的传承创新体制机制

围绕农民富裕富足和“富口袋”与“富脑袋”的要求,扎实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乡村文化的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一是建立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机制。强化对农业遗迹、传统村落、农耕文化、非遗文化、文物古迹、传统建筑、民族特色村落等遗迹遗产的保护传承,活化丝绸之路、陶瓷之路、诗画之路等精品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发挥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等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健全公共文化设施均衡配置机制。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动公共文化资源配置重点向乡村倾斜,提高乡村文化资源的覆盖面和适用性。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健全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式管理模式,建立企业参与乡村文化规划建设和居民参与公共文化管理监督的引导机制。三是建立文化下乡和文化结对机制。推进新时代文化下乡和乡村种文化,推动城市社区结对农村村庄,城市单位结对乡村组织,引导文化工作者和志愿服务者等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建立城乡文化融合发展供给机制和乡村网络文化建设机制,引导文化工作者创作乡村题材的优质文化作品和优秀网络文化作品。

构建党建统领的整体智治体制机制

坚持党对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全面领导,谋划农业农村领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一是建立“四治融合”的乡村现代治理机制。深入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智治,构建党建统领、“四治融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建立打破时空的乡村治理机制,健全组织领导、要素保障、政策支持、对接帮扶、考核指导等工作机制。二是建立“数字赋能”的乡村整体智治机制。强化数字化改革引领,推进“三农”新基建,打造新时代未来乡村新标杆,以激发数据生产要素促进共富乡村治理的数字化、智慧化水平。

来源:微信号“农地和乡村”,https://mp.weixin.qq.com/s/0bZYonUPqmWKdGw66yj5qA 发表时间:2021年6月14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