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社区组织建设的调研
字号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区治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为深化“创新社区治理机制”市政协常委会议协商议题调研,市政协课题组将“加强社区组织建设”作为子课题,聚焦社区组织建设,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

一、我市社区组织建设的基本情况及主要成效

目前,我市共有504个社区,其中鼓楼、台江、仓山、晋安、马尾五城区共有296个社区。按照“一委一居一站”的标准,建立了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社区工作服务站在内的“三位一体”组织框架,形成社区党委、居委会和工作服务站交叉任职、合署办公的工作格局。

1.社区党组织建设坚强有力。全市推广军门社区区域化大党建工作经验,切实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一是健全纵向网络。建立“街镇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总支—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五级“纵向到底”的党组织网络,在2826个社区网格的基础上,建立1600多个建制性或“兼合式”小区党支部,使党组织链条延伸至基层末梢。二是扩大横向覆盖。将社区内的楼宇、商圈、园区、互联网等新兴领域党组织纳入网格之中,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分别达到86.9%、85.2%,推动党的组织和党建工作延伸到每个角落。三是增强内在功能。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打造出“党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党建+垃圾分类”“党建+老旧小区整治”等“党建+”系列品牌。如,防疫期间,全市共组建临时党支部527个,在社区筑起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

2.社区自治功能逐步完善。围绕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增强居民自治活力。一是完善社区自治体系。全市各社区建立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群众文化、环境和物业管理等各类下属的委员会,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体系。二是完善民主协商机制。综合运用民主恳谈、议事、听证、咨询、评议等协商形式,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实现自我服务。如,鼓楼区通过实施“参与式预算”微实事协商,2019年共发动7600多名群众参与,兴办微实事82个,投入约364万元,撬动社会资金194万元。完善民主管理机制。坚持以契约治理为抓手,强化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全力推进城乡居民自治。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各地积极借鉴村规民约方式,通过编制“福州方言”顺口溜、红白喜事“新约定”等形式,增强疫情防控宣传效应,助力文明风尚深入人心。

3.社区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围绕推动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进一步强化社区公共服务能力。一是服务供给精细化。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成95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423个居家养老服务站,城市社区养老设施覆盖率达到96.4%。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截至2019年底市财政投入10.4亿元,完成380个老旧小区管网、绿化、停车等基础设施改造。推进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建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9家,实现“一街一中心,一镇一卫生院”的基础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目标。加强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373个、覆盖率89%,建成图书流通点815个、“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82个,实现街道综合文化站覆盖率100%。二是服务办理便捷化。将与群众息息相关的94个公共事项下沉到社区,全面推行“错时工作制”“无假日社区”等机制;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探索“互联网+民生服务”,82项、157个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于今年底纳入“一网通办”“全城通办”范围。三是服务载体现代化。整合全市网格化管理与服务资源,初步建立城市运行信息的发现机制、快速到位的问题处置机制、规范高效的指挥运转机制和监督有力的综合评价机制。鼓楼区依托“鼓楼智脑”率先建立“一线呼叫、一线报到、一线处置”工作机制。

4.社区组织工作基础持续加强。坚持抓基层的导向,推动城市治理的重心和配套资源向社区下沉,不断激发基层治理活力。一是打好减负增能“组合拳”。创新建立社会治理“一线呼叫、一线报到、一线处置”机制,赋予街镇、社区对区直部门的“呼叫权”“考核权”,确保基层权力给基层、基层事情有人办。二是打造社区队伍“培养链”。完善职务、职称“双轨并行”的人才培养链条,共有60名社区党组织书记进入事业(行政)编制、29名事业编制书记走上街镇科级领导岗位,1015名社区工作者取得专业职称。三夯实硬件保障“基本面”。五城区社区综合服务场所平均面积762.5平方米,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100%。

二、我市社区组织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社区党建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方面,制度设计还大有可为。2019年5月中办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后,我市目前尚未制定出台类似的指导文件,对社区党建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还未专门作出正式规定。另一方面,激活社区内生力量还有提升空间。党建在商务楼宇、城市综合体、“两新”组织、网络媒体等新兴领域还有薄弱点、空白区。尤其是征地拆迁、物业管理、劳动合同等,社区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社区党建带动基层治理创新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

2.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挥。一是行政化倾向浓厚。居委会基本上被当作政府的延伸,承担了大量的行政工作,存在角色“错位”二是难以获得居民的认可。居民对居委会最不满意的是居委会提供的维护治安和社区秩序服务,而仅有49%的人对居委会人员素质很满意或比较满意。三是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积极性仍需提高。在没有居委会发动的情况下,仅有9%的居民主动参与社区治理。而其中基本上都是退休党员、受活动福利吸引的老年人和弱势群体,以及热衷文体活动的中老年人、竞选业委会成员等。

3.社区自治权责有待进一步理顺。一是社区工作准入制度的落实机制有待完善。2015年,我市推行社区工作准入制度,但相关部门对这一政策抓落实、促落地、真兑现力度还不够。二是街道治理职能有待加强。目前我市街道在整合辖区资源向社区倾斜方面的责任意识不强、能力不足,街道督促、评议政府部门落实治理职责的机制尚未建立,社区评议街道履行治理职责的机制缺失。三是“社区吹哨、街道(部门)报到”的网格化城市服务管理有待优化。各部门网格划分范围、标准不一,网格边界交叉,种类偏多。网格员分开聘任,分头管理,力量分散。

    4.社区组织运行保障措施有待进一步强化。一是社区工作者队伍不稳定。目前社区工作者待遇总体偏低,社区工作者月平均工资5077.2元,扣除“五险”金额后,实发月工资仅3987元,在我省位居第三,落后于宁德市。二是社区组织经费有待规范。各级各部门下拨的项目经费有限、条目固定,不允许设管理费,没有绩效奖励,不利于社工机构长期稳定发展。部分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水、电、燃气等价格未能按照当地居民使用价格标准收取或予以部分减免。三是部分办公场所有待改善。目前五城区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面积未达到每百户30平方米的社区有106个,占五城区社区总数36%。台江区玉树、西洋等社区办公地点仍位于居民楼内,面积窄小、服务条件差。

三、加强我市社区组织建设的若干建议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军门社区视察时作出“如何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如何让群众感觉更平安、更幸福一些”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省、市关于完善社区治理的部署要求,坚持党建引领,健全社区组织,完善服务协同机制,努力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社区治理组织体系。

(一)健全社区组织,提升社区自治能力

1.发挥社区党组织核心作用。一是强化党委领导作用。贯彻落实中办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和省、市实施意见,健全完善社区治理领导体制,适时出台推行近邻党建工作等实施意见。二是进一步完善社区治理党建平台。打造“党建+综合服务”平台,把养老育幼、社会救助、医疗康复、心理咨询、志愿服务、协商议事、人民调解等辖区服务资源纳入其中。三是汇聚驻区单位党组织的合力。全面落实驻区单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并将其参与社区治理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的内容之一。巩固“135”社区党建工作成效,及时总结推广“党建联盟”等经验做法,推进区内外资源下沉助力社区治理。

2.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自治作用。一是健全居民自治机制。全面推广台江区“五事”工作法,让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有抓手、有载体,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二是完善民意征集办理机制。建立健全街道(镇)、社区、居民楼(组)三级分层议事平台。规范“两代表、一委员”社区联系点建设,明晰事项任务和工作机制,推动代表委员下沉社区,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协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三是深入推进普法和法律服务进社区。推进“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工作,为社区自治管理提供法律意见。完善依法建章立制,深入推行社区干部民主选举制度、民主议事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居民公约、财务公开及财务监督制度、居民民主评议干部制度等。

    3.拓展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创新“四联”机制,发挥联动效用。一是信息联通。社区门户网站覆盖全市各社区,各区各街道依托其建立信息收集、反馈、调处工作链。二是组织联建。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平台,通过政府购买提供非行政化的社区服务,并服务、孵化和管理社区社会组织。三是服务联办。组织社区党员、专业社工、志愿者、邻里等,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健全社工与志愿者服务联动模式。四是问题联治。以区域化党建为引领,依托社区居委会,针对社区居民的“急难愁”问题,统筹社工、心理咨询、医护等各类专业队伍,运用专业方法,联动治理,综合解决。

(二)强化协同服务机制,提升社区治理整体效能

1.强化社区减负增效。一是严格执行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开展社区减负专项行动,集中整治牌子多、台账多等问题。需要社区协助的工作事项,须经区委、区政府同意,并应当为其提供经费和必要工作条件。对已列入《社区工作准入指导目录》的工作任务,应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依标准给予社区工作经费、人员和技术条件保障,并自觉接受社区评议。二是规范社区考核评比活动。建立统一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重点突出社区居民群众满意度,以有效评估下沉事项的必要性。全面清理规范社区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取消对社区工作的“一票否决”事项。三是改进和规范村(居)委会出具证明工作。落实省民政厅等六部门2020年8月发布的《不应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事项清单(第一批)》。

2.继续强化街道治理职能。一是厘清政府与街道的权责边界。总结提升街镇政府权责清单试点工作经验,研究编制我市街镇政府权责清单,引导街道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加强党的建设和社会治理等主责主业上来。二是优化街道机构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整合形成一个党建服务中心、“基层党建”“营商环境”“公共管理”4个办公室,并根据需要增设1-2个工作机构的“1+4+N”模式。三是赋权能面赋予街道党工委规划参与权、综合管理权,对区域内事关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的建议权,特别是对区直部门派出机构人员的人事考核权和征得同意权。

    3.进一步优化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一是科学划分社会治理网格。以社区为基础网格,统筹整合综治、环保、市场监督等12个部门管理网格的划分,编制全市统一网格,实现网格边界、网格员、网格职责、网格管理的统一。二是合理配置网格员。按照“一格一员、一格多员”要求,整合12个部门原有网格员,在全市建立一支专职网格员队伍,实行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统一保障、统一考核。三是明确网格职责清单。全面梳理12个部门需要网格员承接的职责,制定专职网格员采集基础信息、发现搜集报告问题隐患、排查劝调一般矛盾纠纷和宣传发动群众等职责清单。四是构建高效运行的呼叫、处置机制。总结鼓楼区“一线呼叫、一线报到、一线处置”经验,形成事项收集、社区呼叫、街道、市直区直部门响应、公众评价、监督考核等问题处置闭环,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并在全市推广。

    (三)强化保障措施,夯实社区治理工作基础

1.加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注重社区党组织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全面推行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居委会主任“一肩挑”。加大从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中招录(聘)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选拔街道干部力度。二是加强社区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运用与高校合作办班等培训基地和资源,开展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全员轮训。借鉴上海、杭州等城市社区工作先进经验,试点打造“全能社工”(即打破条线、一专多能、全岗都通,实现“条线社工”向“全能社工”转型)。三是提高社区工作者综合待遇。建立社区工作者管理制度,完善社区工作者薪酬待遇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为社区工作者购买健康商业保险。四是拓宽社区工作人员来源渠道。社区工作者队伍出现空缺岗位,优先招用高校毕业生。鼓励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在职(离退休)党员、业主委员会成员、物业工作人员、社区民警、“两代表一委员”、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社会知名人士、群团组织负责人等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工作。

2.落实社区运行经费保障。继续加大社区办公经费投入,完善公共财政投入和慈善捐赠、居民自筹、低偿服务等多种经费保障机制。按“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对社区承担的常规性工作,由业务部门拨付经费给社区,实行专款专用。市、区财政加大向困难群众较多、外来人口较多、无物业、基础设施薄弱等社区倾斜支持的力度。健全社区购买服务的财政补助机制,在严格项目经费管理、落实专项经费专款专用、规范使用流程、强化监督管理的基础上,确保项目持续稳定推进。

3.改善社区办公服务条件。持续推动将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按照每百户居民拥有综合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30平方米的标准,以新建、改造、购买、项目配套和整合共享等形式,逐步实现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场所面积全达标。逐步将警务室等纳入社区办公场所,予以同等保障、同址办公。继续按照办公场所最小化、服务场所最大化原则,以打造党群服务中心、服务站为抓手,通过全市统一风格要素和工作流程,推进社区场所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水、电、燃气等价格按照当地居民使用价格标准收取或予以部分减免。对现有部分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零星分散不利社区办公、部分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租金过高、水电燃气未能按照居民使用价格标准享受优惠等具体问题,建议专题研究解决。

 

v 福州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主要职责是:(一)研究福州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战略及相关问题。(..
联系电话:0591-83370105
传真:0591-83362017
0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