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月华:精准发力 推进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
字号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同时将民族事务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就如何推动民族工作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提出了新要求。

新时代推进民族事务治理,要紧紧把握四点:

第一,占领“制高点”,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要把民族工作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进程相统一,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民族事务治理的根本出发点,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精准施策,确保“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面对民族工作中存在的创新不够、合力不足等问题,要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着力构建党政齐抓共管、民族事务部门综合协调、各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治理格局,形成联动调处、协同管理、跨域合作的工作协同机制,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现代化。

要大力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的信息化、专业化、法治化、科学化水平,以应对新形势下民族工作“进城”“上网”“下海”等新特点。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采集、分析、处理等动态管理能力;加强民族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提升服务与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完善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全民法治素养。在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的过程中,不断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第二,聚焦“着力点”,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式和载体;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努力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水平;切实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使命感,不断增强服务民族工作大局的能力和水平;依法妥善处理好涉及民族因素的问题,切实保障各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坚决依法打击极少数蓄意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的犯罪分子;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阐释,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强化“五个认同”;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三,把握“关键点”,满足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的新要求。我国进入了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日益显现出地域广泛性、民族多样性、向城市流动的常态化特征,做好城市民族工作越来越重要。在城市治理中要集中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实现民族工作与城市化进程的对接,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

要切实把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民族事务治理的重要原则。以促进各族人民的发展为中心,加大民生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进得来、留得住、有发展”为原则,积极探索和总结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经验和模式,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相关服务,促进其更好融入城市。要实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出地和流入地之间无缝对接,构建全国民族工作“一盘棋”的合作机制,形成民族事务治理的强大合力。

要创新社区治理,积极构建多民族互嵌式社区。促进民族工作与基层党建融合,加强联勤联动,搭建服务平台,不断拓展基层民族工作网络;积极构建复合型治理主体,整合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等多种力量,调动少数民族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完善相关政策,推动建立互嵌式社会结构;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第四,找准“切入点”,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打好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民族地区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乡村振兴的短板,民族事务治理要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有效衔接,以改善民生促进民族团结,以民族团结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要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民族事务治理的奋斗目标。积极落实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实施健康扶贫,落实社会保障兜底政策,大力改善各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与弘扬的力度,激发民族乡村的发展活力和各民族群众的内生动力;聚焦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对民族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有层次的开发,加强文化形象和文化品牌塑造,延伸“旅游+”“互联网+”等产业链条,推进民族地区产业升级;结合各民族传统的生态智慧,普及先进的生态农业与环保农业技术,按照生态宜居的要求,建设美丽乡村。

发展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要把教育扶贫与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相结合,在优化资源配置、推进教育均等化、提升教育质量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民族教育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丰富办学类型和学制,开办农民夜校,广泛开展基础性教育培训和技术培训,增加相应的课程安排及实践活动。大力推进民族地区教育均等化,通过提高待遇、加强服务等措施,吸引高水平教育人才到民族地区工作,加大定向委培师范生力度,推行志愿支教计划,让更多学生接受高等教育。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发表时间:2020年3月31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