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特:建造电子对撞机,可能是最好的产业政策
字号

最近在科学界和经济学界有两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一个是“中国应不应该建造(大型)电子对撞机”,一个是“中国需不需要产业政策”或者“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产业政策”。作为同时关心科技和经济的人,我觉得这两个话题可以联系起来,而且我个人想给出的一个答案就是“建造电子对撞机”这样的大型基础科研投入,恰恰可以作为中国未来最好的产业政策方向。

以我的了解,反对建造电子对撞机的理由大概主要有两个,一是电子对撞机需要高昂的投入,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把钱投入到扶贫等项目可能更好;二是以产生诺贝尔奖这样的科研成果来说,物理学不需要花这么多的钱但也有潜力的领域很多,建造电子对撞机并不是产生前沿研究成果的必要条件;而且中国相关的人才储备可能并不能跟上使用电子对撞机的需要,建成对撞机也不是产生重大成果或者诺奖的充分条件。

对于这两种担忧,我的想法是:对于第一个担忧,中国的确是发展中国家,需要救助的人和扶持的地方的确很多,但如果以同样的逻辑来讲,美国也有大量的贫困人口和设施条件差的街区,我们是不是就可以以此来要求美国关闭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或者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把省下来的钱发给贫困人口?我想尽管大家的答案肯定不一样,但以百分之百肯定的口气说“是”的人恐怕不是多数。大家通常都能理解,这种基础学科的科研投入并不是简单的消费,而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投资。虽然和任何投资和消费一样,它会消耗社会资源,并不可避免地挤出其他支出,但当它将来产生收益的时候,全社会的成员,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通常都会从中受益。

对于第二点,我同意如果目标只是为了获得诺奖,那么建设电子对撞机的预期投入产出比可能并不高。但我想很多科学家和经济学家都承认,科研对于社会的贡献并不是简单的一个个诺贝尔奖金牌。除了荣耀,我能想到的回报就有以下几种:

首先,对于目前国内大家普遍关心的“产业升级”这个词,想必大家都同意:占领未来世界的产业链制高点对于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极其重要,而要想占领产业链的制高点,占领基础科研的制高点可能是最好的策略。从这个角度看,诺贝尔奖往往是奖励第一个作出科学发现和发明的人,但科学带动的产业却既奖励先行者,也奖励每一个勤勉的跟随者。而且从某种意义来说,科技对于工业和商业的“溢出”往往并不出现在它的最尖端,而是出现在它变成常规知识和技术的过程中。举个例子来说,当中国开始研究原子物理,或者制造原子弹的时候,爱因斯坦和其他原子物理的先驱可能已经获得诺奖多时了,但这不妨碍中国的各项事业依然需要原子物理的研究,和相关的工业化技术。事实上,中国在发展初期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对原子物理的投入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获得了非常明显的回报:如果没有原子物理研究和工业化,中国就不可能在今天讨论把核电技术出口到英国去,取得商业利益。

其次,即使中国目前缺乏能够在短时间内利用电子对撞机发表国际领先研究,并获得诺奖的人,但这没关系,因为建造大型科研设备的工程本身就会通过“干中学”效应培养相关的顶级科学家,专业工程师和一线科技产业工人。这种人力资本的提高在长期也会显现出充分的回报,而这些回报加在一起,可能比一个诺贝尔奖要大得多。这就好比中国在之前计算机潮流到来前后造了很多超级计算机,当时有些人批评,这些计算机并不能产生世界前沿的成果,而且当时中国的科研和工业可能根本用不上这么多的计算能力。但是转眼间,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和海量计算和储存的需要,以谷歌为代表的世界一流的互联网公司现在都在寻求超级计算机对自己业务的支持。而中国在制造超级计算机的过程中积累的知识,技术,工业窍门和人才也通过多种方式为中国的互联网产业作出了贡献,并帮助中国互联网产业取得了世界瞩目的领先地位。

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我想从“情怀”的角度说一点:我在欧洲的时候,会遇到一些很有科研热情的年轻人,和说我他们要研究高能物理,因为世界最大最好的电子对撞机CERN就在欧洲。我能看到他们在讲这句话的时候,眼睛里闪烁出来的由衷的自豪,和灿烂的梦想。我也记得美剧《生活大爆炸》里,主人公谢尔顿作为傲视一切的人,谈到自己可以去参观CERN的时候脸上洋溢的孩子般的天真和入迷。建造一个不太容易获得的科学仪器或者研究基地,让自己国家或地区的孩子可以容易地进入某一个激动人心的行业,这种对年轻人的激励对于经济能产生多大的产出,是我难于计算的。但“为了孩子们的梦想”,这本身不是一个美好并值得投入的社会目标吗?

综上,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于重大基础科学项目的投入是一项很好的产业政策,即使它本身并不立竿见影地带来诺奖和商业收入,但它产生的对于产业链的带动和相关人力资本的训练会在长期大大推动生产力的提高。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由于她的经济体量大,产业门类多且创新可能多,基础科学的外溢性会更明显。美国几次国家主导的大型科研项目对随后的高科技产业的促进效应就摆在那里。因此,投资电子对撞机这样的基础科研项目,可能正是目前最好的产业政策。

来源:财新网,2016年9月29日,http://opinion.caixin.com/2016-09-29/100993277.html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