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耀:着力建设“两大一高”新西部
字号

曹文炼:谢谢范恒山同志,刚才我们论坛的成员,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同志,对今天的会议主题作了非常简明、全面的发言。

下面我主持第一阶段的发言,每位专家有10分钟的时间。第一位发言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工业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员陈耀同志,请陈耀发言。

陈耀:谢谢主持人。

从上个世纪末起始,西部大开发已经整整20年了,这20年来不论从统计数据来看还是从民众的实际感受来看,西部大开发确实带来了非常大的变化,表现最突出的是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及民生事业、特色产业和城乡发展等方面,西部经济总量占全国的份额也从开发初期的17%提升到了20%以上。西部大开发也产生了很大溢出效应,这20年通过大量材料设备物资采购、工程施工建设以及技术人才引用等等外溢,其实对其他地区的经济包括中部、东部、东北地区的经济,也都形成了较大的拉动作用。

新的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还要有一个环节,这就是20年来,西部大开发有哪些历史经验值得总结?我们说西部开发进行了1.0版、2.0版,现在到了3.0版,这些经验哪些是在第三个10年应当坚持下去的,有哪些是我们需要不断地去完善,去深化的?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学术界应该需要做的工作,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明确未来10年西部大开发新的使命,进而形成新格局的方向,这是我的一个想法。

西部大开发的经验,应该说这20年有很多可以去总结。从我们学术研究这样一个角度,我粗略地概括了四个大的方面,不一定正确,供大家批评。

第一方面,我们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名义上说的是“大开发”,但是它的初衷应该还是“再造山川秀美”。大家都知道,西部大开发的号角是1999年5月在陕西西安吹响的,当时提出来的目标就是要再造山川秀美的大西北。所以20年来,西部开发实际上始终把生态环境建设摆在了突出的位置,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应该说是高度契合的。西部的生态环境建设主要包括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和石漠化治理等一系列的工程。应该说西部大开发抓生态建设也是符合区域经济学的逻辑。因为保护生态环境,实质是保护生产力,通过西部生态的改善,特别是这些年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和西南地区的石漠化得到有效的遏制,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奠定了非常好的发展条件。

第二方面,就是国家和政府的力量始终是在为西部地区打基础、造环境,培育内生增长动力,审慎地区分出政府与市场作用的这种边界。我觉得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在解决地区差距问题上迈出的一个重大的步伐,我们并非一切都是以政府来对不发达地区做投资、搞产业、建项目,发展经济还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政府主要是在为西部打造发展的基础条件,尤其是头10年,主要是搞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营造好的发展环境,培育西部发展的内生动力,尤其重视推进西部落后地区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这不仅体现了在对落后地区实施发展援助上的政府责任,也是我国国家区域政策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第三方面,在推进西部开发的政策工具上,除了运用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性金融支持等国际通行做法之外,我们还实行了“对口帮扶、对口援助”这一特殊工具,不仅中央政府对西部地区发展加大支持,而且还组织东部发达省份对西部贫困落后省区“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帮扶,这是促进西部落后地区发展一个有效的政策工具,也是我们中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一个体现。西部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1%,占全国总人口的28%,特别是全国贫困县和贫困人口绝大部分分布在广袤的西部地区,要使这些地区脱贫并和全国一道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发挥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发动一些发达的地区实行对口帮扶,这不仅表现在西部脱贫攻坚和经济发展上,在西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的抗灾和灾后重建上,也都体现得非常充分。当然,今后在运用对口支援这方面政策工具还需要规范和完善,避免一些滥用情况的发生,避免给发达地区带来过多的负担。

第四方面,我们始终把“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分工合作,分类指导”,作为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基本政策导向和工作原则。遵循了经济学关于比较优势的理论和资源空间配置的规律,避免了地区间无序的同质竞争。西部开发这些年也出台了很多政策文件和规划,其中非常注重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重视培育发展各地的特色优势产业,强调差异化分工和跨地区合作,强调根据西部不同类型地区的特点,细分政策单元,进行分类指导。这些做法符合我国的国情特点,也符合经济学规律。

以上这些历史经验需要在未来十年的西部开发中继续坚持和完善,那么,新时代的西部大开发要继往开来,新时代也赋予西部开发新的使命。去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会议时,审议通过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三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抓好大保护,更加注重抓好大开放,更加注重推动高质量发展。我认为,这三个“更加注重”就是未来西部开发要承担的新的使命和任务。我把它们概括为“两大一高”,在未来的10年,我们要按照这个新使命的要求,来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的格局。

这里所说的新格局其实包括很多方面,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要形成“大保护”的新格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各个地区发展都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西部地区地处我国大江大河的上游,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富集区,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大保护上要形成新的格局,其中重要的是抓好长江上游、黄河上游、三江源等地区的生态保护、水资源保护,长江经济带和黄河生态带都要把大保护放在首位,这既是新时代西部开发的使命,也是建设美丽西部的重要任务。

第二,要在“大开放”上形成新格局。未来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区位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过去对外开放的末梢,变为开放的前沿,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我国西南、西北、东北地区成为向西开放的战略前沿,这为西部地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开放促开发,以开放促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所以,西部大开发要在大开放上做好做实这篇大文章。新时代要重点加强西部大开放的通道建设、平台建设、口岸建设,加强西部的开放主体培育和开放产业培育,以及营商环境建设。现在国家已经在重点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并布局了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跨境合作区、边境合作区等开放载体和平台,赋予一系列先行先试和倾斜性政策。现在对西部来说,大开放最难的还是开放的主体和产业培育,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文章去做,要努力在西部建立起面向国际市场的现代开放型产业体系和外向企业主体。

第三,要在中心城市引领和城市群带动上形成新的格局。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大,而绝大部分是山地、沙漠、河流,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功能,新时代西部开发不能分散投资、分散用力,一定要把发展聚焦在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要形成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的新格局。中央在文件里特别强调了,要提升和发挥国家和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这里的国家中心城市其实就是三个,即重庆、成都、西安,西部其他省会城市都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群重点包括成渝双城经济圈、关中平原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兰西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滇中和黔中城市群等。

最后,要在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形成新格局。主要包括采用现代新技术改造提升西部地区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特别是加快资源型产业和加工型产业转型升级,抓住国家发展“新基建”的机遇,加快培育以数字经济为重点的新经济动能,大力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减少对资源性产业的依赖。

来源:微信号“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https://mp.weixin.qq.com/s/RmK1loNYoc9AiXe8Vg9XSw 发表时间:2020年7月15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