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娜:加码经济复苏之战 西部大开发再升级
字号

西部大开发二十年后再升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日前发布,提出强化举措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回望西部大开发二十载历程,一幅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徐徐展开:从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到经济翻番式增长,从内陆边陲之地到对外开放前沿,从脱贫攻坚连啃“硬骨头”到生态环境持续优化。随着内生动力的不断增强,广袤的西部大地开始承载更多的经济增长希望。

论势

二十年后西部大开发再升温,迎来全球视野下的战略升级版,成为各界关注的“超级风口”。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日前发布,强化举措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这份万余字的重磅《指导意见》,被业界视作西部大开发的升级版和增强版,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西部12个省区市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沿着这一“路线图”,西部地区有望进入快速增长通道,加速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劲引擎。

持续加码:升级版谋划新格局

一直以来,开发西部地区的努力从未停止过,每次重提西部大开发,都被赋予重要期许。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强势推出《指导意见》,意味着地域辽阔、资源富集、发展阶段相对滞后的西部地区成了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战略纵深和回旋余地。

“非常时期,区域补短板正当时。”光大证券认为,推动西部大开发有助于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除重庆外,西部其余11个省区人均GDP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开发空间较大,区域协同发展有望成为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

经过20年的发展蓄积,西部地区以往的经济大开发如今也已转变为全面大开发。

《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到2020年,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营商环境、开放环境、创新环境明显改善,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通达程度、人民生活水平与东部地区大体相当,努力实现不同类型地区互补发展、东西双向开放协同并进、民族边疆地区繁荣安全稳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仔细梳理《指导意见》发现,其不仅从多个方面诠释了西部大开发的新格局,也为接下来继续往前推进带来了诸多政策红利。

比如,考虑西部地区普遍财力较为薄弱的实际,《指导意见》提出,加大地方政府债券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将中央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纳入地方政府财政承受能力计算范畴;依法合规探索建立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领域融资风险分担机制;加强对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项目的用地保障等。

四川省发改委实施西部大开发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西部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我们将迎来西部大开发3.0版。”

今非昔比:加速赶超东部地区

浓墨绘就满眼春。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二十年来成效斐然,12个省区市GDP总量从1999年的1.54万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0.52万亿元,占当年全国GDP的比重也从17.51%上升到20.82%,对全国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根据国家统计局、地方统计局的历年数据进行梳理与分析发现,西部大开发二十年间,从GDP总量看,四川、陕西、重庆、内蒙古、贵州这5个省区市在全国的排位有所上升,比如四川由第10位上升至第6位;广西、甘肃分别下滑了2个位次和1个位次;云南、新疆、宁夏、青海、西藏这4个省区则未发生“位移”。除广西、甘肃外,其余西部10个省区市GDP总量增长都在10倍以上,尤其是贵州、陕西和西藏这3个省份的经济增长超过了15倍,其中贵州增长了18.39倍,成为腾飞的标杆。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认为,这段时间西部地区以追赶为主要目标,通过自身的高速经济发展已经使得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有所缓解。从其发展进程来说,现在也正面临一个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的理念和实践转变。

不少人认为,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西部发展,西部地区发展近年来也表现亮眼,尤其是近十年来西部地区GDP增速持续领跑全国,但是当前距离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差距仍然较大。

从《指导意见》来看,要想到2035年实现与东部地区大体相当,在未来的十五年里,西部地区必须保持远超东部地区的GDP增速。

针对西北地区发展弱于西南地区的不平衡,《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强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合作互动,促进成渝、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发展,打造引领西部地区开放开发的核心引擎。推动北部湾、兰州—西宁、呼包鄂榆、宁夏沿黄、黔中、滇中、天山北坡等城市群互动发展。

蓄力开放:拓展战略回旋空间

超级风口之下,谁又将拔得头筹?

这份长达万字的《指导意见》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开放是最大的机遇。下一个十年、二十年,积极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对西部地区发展至关重要。

这意味着,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谁先将开放作为发展的重要内涵并强力推进,谁就有可能获得更多开放红利,在新一轮大开发中站上潮头。

受多重因素影响,当前西部地区开放程度依然不够高,对外贸易额、利用外资额、对外投资额分别占全国的7%、10%、8%,表明西部地区对外开放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对此,《指导意见》要求借助“一带一路”建设,加大开放力度,通过支持重庆、四川、陕西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开发开放枢纽等措施,提升开放环境;要求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逐步向规则制度型转变,改善营商环境;同时强化开放大通道建设,尤其是加强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建设等……将西部地区打造成为向西向南的开放前沿,西部大开发不仅是在培育区域发展的新动能,也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空间。

不同时期的西部发展都离不开政策驱动。比如,《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在西部地区建设无水港”,这对内陆省份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加强开放竞争力的机会,四川已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事实上,今年以来,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间的交流合作日趋频繁。

比如,自今年初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来,川渝两地合作交流愈加密切。比如,重庆两江新区与四川天府新区近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探索内陆开放新模式、推进交通互联互通、推进产业联动发展等方面深入合作。

重整行装再出发,期待西部大开发的下一个十年、二十年。

观城

西三角:引领西部的强中心

图略

“西三角”近日迎来高光时刻。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发布,更为强大的“西三角”呼之欲出,重庆、四川、陕西收获多重利好后,西部“龙头”之位更为稳固。

“支持重庆、四川、陕西发挥综合优势,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开发开放枢纽”“鼓励重庆、成都、西安等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促进成渝、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发展,打造引领西部地区开放开发的核心引擎”“支持川渝、川滇黔、渝黔等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毗邻地区建立健全协同开放发展机制”……《指导意见》对重庆、四川、陕西着墨颇多,这3个省市将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担当“引领者”。

从西部大开发实施20年的经济数据看,重庆、四川、陕西这3个省市组成的“西三角”已撑起西部地区“半壁江山”,成为未来西部大开发的中坚力量。2019年,四川、陕西以及重庆分别以4.66万亿元、2.57万亿元、2.36万亿元位列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前三。

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开发开放枢纽,四川早有布局。目前,四川正在构建的“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就是其具体行动之一,尤其是应国家战略而生的成都东部新区。

近日,四川同意设立成都东部新区,定位为国家向西向南开放新门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平台、成德眉资同城化新支撑、新经济发展新引擎、彰显公园城市理念新家园。成都东部新区的设立,有利于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打造四川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支点。

毗邻的重庆,选择西扩。重庆近日将原来只有9个区的主城区,增加涪陵、长寿、江津、合川等12个区,加上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三个功能区,共同组成新的“主城都市区”。

重庆表示,只有做大做强主城都市区,强化其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核心带动功能,才能发挥好对全市的龙头带动作用,强力带动“两群”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结构科学、集约高效、功能互补的区域空间格局,努力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

再将视角移到陕西。在西部大开发的语境下,陕西一度被重庆和成都盖住了锋芒。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陕西省区位、交通等优势不断凸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陕西表示,要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加快建设“一带一路”交通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产能合作中心、科技教育中心、国际文化旅游中心、丝绸之路金融中心等“五大中心”,着力构建陆空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从长三角、珠三角发展实践来看,未来,唯有扶持龙头,做大做强城市群,使其真正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支撑点”,才能带动西部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为“三核”担当,重庆、四川、陕西更应相向而行,在产业、交通、政策、人才、城市等多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机制,在西部大开发新时代下,快速成长为“强中心”,引领西部实现高质量发展。

来源:微信号“中国经济时报”,https://mp.weixin.qq.com/s/54CGgSuLe_RQyWToN6Nkcw 发表时间:2020年5月22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