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天津京剧院首次利用网络现场直播,将经典大戏《杨家将》奉献给观众。别有一番魅力的“云观剧”体验,收获了广泛好评,演出当晚直播间浏览总量突破两万人次。新颖的形式、不俗的成绩,令这场演出的领衔主演、初次与戏迷“相约云端”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乃彭感受颇深。
今年以来,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各文艺院团纷纷转换思路,把剧场从线下搬到线上。这次尝试新事物,杨乃彭深感新形式为非遗传承带来的助推作用:“现在网络发达、手机普及,观众可以随时随地、不受限制观看京剧,那么‘云剧场’的受众面就比在剧场演出要大得多,影响力肯定也更广泛,由此也更利于非遗传播与传承。”
网络演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也有人认为,没有了剧场里的直接互动和反馈,想要抓住观众并不容易。对此,杨乃彭直言演员要从自身出发,换位思考这个问题。
“过去没有电视,想看戏就得进剧场,后来有了广播、电视、手机,在家也可以看戏。演员要适应这种云剧场的发展方向和观众需求。我平常也会通过电视看京剧,但有时看完挺失望,觉得演员没把自己行当最尖端的艺术特色反映给观众。演出不精彩,观众自然就会换台。演员想通过屏幕让观众坐住了看,就要凭艺术上的真本事。云剧场更考验演员,看似舞台下没有观众,实则有成千上万的观众在看,所以演员更要重视,力争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出来。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准,才能拢住观众,其他都是客观因素。”
如今短视频十分盛行,有青年京剧演员把舞台绝活或精彩片段拍摄成小视频上传网络。这种“掐尖儿”式的、碎片化的内容成为“爆款”,而完整的成本大戏却鲜有人问津,这就难免让人对“用短视频推广京剧”打一个问号。对此,75岁的杨乃彭并不保守,他觉得,把容易引起观众兴趣的亮点放在网络上展示,对普及京剧、抓住观众都有好处。跟初学者要说通俗易懂的话,跟研究学者要说深刻的话。对从未接触过或刚接触京剧的人来说,“片面的美”也是在展示京剧的美。所以,可以用一些兴趣点,把观众吸引到京剧文化宝库中来,再让大家慢慢体会它的深厚魅力。
无论利用何种推广手段,对传承者而言,扎实的艺术功底一定是必备的硬件。作为当下杨派传人中的领军人物,杨乃彭对艺术流派学习、传承有着独到见解。他认为,学流派不能是一成不变的模仿秀,而是一个过渡的过程。初学流派时是亦步亦趋,要用描红的方法,越像越好、越准越好,但不能停留在这里。每个人的艺术条件都有差异,如果总是在追求跟杨宝森先生唱得一样不一样、拐一个弯还是两个弯,无异于削足适履。在描红打下良好基础之后,要进一步把自身的优势展现出来。学流派,一定抓住本质最深刻的精神,因为内里的神态、神韵、魂最能代表一个流派。
来源:中工网,http://culture.workercn.cn/32872/202006/17/200617103002677.shtml 发表时间:2020年6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