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贵:运用辩证思维奏响新时代爱国主义乐章
字号

在庚子之年的抗疫“大考”中,爱国主义精神“高分交卷”。爱国主义精神所展现的硬核战斗力、强大号召力、深厚感染力奏响了新时代爱国主义乐章的最强音。在此背景下,围绕“爱国主义与中国青年的责任担当”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研讨,有助于在思维碰撞中进一步彰显爱国主义精神的新时代光芒。

在此次对话中,几位青年学者的精彩观点可圈可点,具言之,主要体现在:其一在认识爱国主义“为何物”的对话中遵循了理论逻辑。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历史的,在不同国家有不同内涵,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形态,构成了属于“自己”的身份标识和“我们”的族群归属。在我国,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是爱国主义的基石,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是爱国主义的鲜明特质,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是爱国主义的胸怀。其二在把握爱国主义“有何用”的交流中彰显了价值逻辑。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不断丰富的精神基因,是中华儿女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不竭动力,是亿万国人心之所系、情之所归的坚定信仰,是中国人民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坚实底气。愈是关键时刻,爱国主义就愈发能彰显出强大的凝聚力,帮助中华民族渡过难关。其三在解决爱国主义“如何用”的讨论中践行了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是谱写爱国主义精神的排头兵,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青年是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力军,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新兴媒介是传播爱国主义精神的新平台,是扩大爱国主义精神影响力的新路径;国际社会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新阵地,有助于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除此之外,要奏响爱国主义的新时代乐章,还需注意协调好各个“音符”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一,要承古开今,把握好“古”与“今”的辩证法。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既要牢记初心、不忘本,又要勇于拓新、开新篇。“承古”,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的“红色基因”,凸显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性。一方面,在学习“四史”中感悟爱国主义精神。要引导广大青年从百年党史中感受中国共产党由弱到强的伟大奋斗,从新中国史中感受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蜕变,从改革开放史中感受中国人民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从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感受社会主义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伟大跃升;另一方面,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延续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凝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通过文学作品和传统节日等载体得以弘扬,成为青年一代奋力前行的精神灯塔,从而增强青年的民族自豪感。

“开今”,就是要聆听新时代声音,紧跟新时代步伐,彰显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性。从内容上看,要牢牢抓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鲜明主题,在全国上下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年群体“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做新时代爱国主义最坚定的守护者和弘扬者;从形式上看,要最大程度发挥“媒体融合”的传播优势。例如在此次抗疫斗争中,官方媒体和普通民众均借助于网络平台传达对抗疫必胜的信心,表达对祖国的热爱,这些都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最“接地气”的展现。

第二,要“刚柔相济”,把握好“刚”与“柔”的辩证法。爱国主义教育的“刚”与“柔”互相补充,方能使爱国主义教育发挥出最大效能。“刚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进行爱国主义精神的科学灌输。其一,科学灌输具有鲜明的引导性。灌输的引导性并非方法论意义上的“思想填鸭”,而是灌输原则的刚性要求。具体到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其二,科学灌输具有鲜明的自觉性。教育主体自觉地将爱国主义思想灌输给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受教育者,帮助具有自发性的青年群体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其三,科学灌输具有鲜明的主导性。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决杜绝历史虚无主义,坚持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

“柔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使民众在“日常经常平常”中接受爱国主义熏陶,在“落细落小落实”中体会爱国主义真谛。一是要注重宣传时间的契合性。充分利用重大历史节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二是要强调教育形式的亲民性。让爱国主义不再是枯燥无味的理论字眼,而是灵动鲜活的身边典型,教育方式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刻板说教,而是思想交流的平台。三是增强社会环境的协调性。爱国主义的宣传场域需要多方主体、多重渠道相互整合与协调,是家庭、学校、社会的齐心协力,是国家导向、社会舆情、法律法规的有机统一。

第三,要“融情入理”,把握好“情”与“理”的辩证法。爱国主义教育是以情动人、以理化人的教育活动,是“情感”与“理性”的交融。要做到“融情”,一是教育主体要“言传身教”。作为教育主体,必须要有一颗拳拳爱国之心,真情实感形成共情;要有一颗勇于担当之心,身体力行报效祖国,用真诚、真心、真情来感化教育对象。二是话语表达要“动之以情”。爱国主义教育要用循循善诱代替刻板说教,用通俗易懂代替曲高和寡,用更加务实的话语理念、更加亲民的话语风格、更加灵活的话语形式让爱国主义教育变得“有血有肉”。三是教育方式要“融情于景”。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为了给教育对象打造真实的情感体验,可以采用实地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强化仪式感等方式,使抽象的爱国主义理论变得具象起来。

爱国是基于情感基础上的理性行为,要做到“入理”,首先要以理动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因此教育工作者除了爱国情怀之外,还应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其次要以理服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引导民众“理性表达爱国情感”,用海纳百川的心态打破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最后要以理育人。这里的“理”指的是遵循知、情、意、行四个关键环节,从解决爱国主义教育的认知问题出发,到厚植爱国情怀,再到坚定理想信念,最终实现报国之行,达成爱国主义教育的知信行合一。

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年,我们要把握和处理好爱国主义教育“古”与“今”、“刚”与“柔”、“情”与“理”的辩证关系,让爱国情成为精神指引,让强国志铸为坚定信念,让报国行化为自觉行动,齐奏新时代爱国主义乐章!

来源:光明网,https://news.gmw.cn/2020-07/20/content_34007515.htm 发表时间:2020年8月21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