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大学生态教育的四个方面
字号

面对全球生态环境形势的日益严峻,加强大学生生态教育势在必行。通过塑造生态理念、培养生态情感、提升生态践行能力及养成生态行为习惯,可以切实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生态教育。

第一,以优化课堂生态教学为基础,塑造科学生态理念。发挥思政课优势。思政课作为高校公共必修课,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形势,高校应将生态教育引入课堂中,借助思政课平台进行大学生生态教育,塑造其科学生态理念。

融入专业课教学。大学生生态教育不仅要借助高校思政课这个主阵地,而且需要在专业课教学中全方位融入。要善于发掘不同学科专业课与生态教育的契合点,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多角度、多层面、多渠道渗透生态知识,合理阐释人与自然的联系,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理念。例如,在哲学课上,可以重点融入生态哲学以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详细解读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在管理课上,可以引导学生在管理中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成为一名具有生态智慧的新时代管理者。总之,根据专业课特点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渗透生态道德知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

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在思政课与专业课中讲授生态知识可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但是未能满足对生态问题兴趣比较浓厚的学生的需求。因此,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可以使学生更系统、更深刻地学习生态理论知识,对于培养具有较高层次生态素养的人才大有裨益。具备条件的高校,可以开设《生态学基础》《生态美学》《生态伦理学》等相关课程,满足不同类型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聘请国内外知名生态学专家学者传授生态知识,开阔学生们的眼界。通过全方位、多渠道的生态教育,学生们能够更扎实地学习、掌握生态知识,理清对大自然的权与责,树立科学的生态理念。

第二,以营造校园生态文化为平台,增强生态文明情感。营造环境优美、生态友好的校园物质文化氛围。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内容。大学生在高校校园中学习、生活的时间较长,校园环境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颇为深远,因此需要创造环境优美、生态友好的文化场域。优良的校园环境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生态意识,使学生在享受优美环境的同时对生态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和反省,从而激励他们在生活中做积极的生态文明践行者。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完善校园生态文化物质层面的建设,从校园的整体布局、建筑构造等方面着手将生态元素与之进行多维度融合,使生态文化以多种形式展现在校园的物质环境中,使学生在接受优美环境熏陶的同时养成环保意识与责任意识。

营造道德高尚、生态健康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校园精神文化体现的是校园文化中最高层次、最核心的内容,而学校的生态文化作为校园精神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更能体现一个学校的底蕴与内涵。学校可以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学校的校风、班风、学风等建设中,让生态文明元素贯穿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始终,使生态文明主旋律在校内得到大力弘扬。此外,学校还可以运用校园广播、报刊、公众号等媒介,传播相关生态文明知识,构建道德高尚、生态健康的舆论导向,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和课余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生态文明知识的浸润,增强学生们的生态文明情感。

第三,以开展生态实践活动为支撑,提升生态践行能力。开展校内生态实践活动。一是开展评比活动。通过生态知识竞赛、生态文明寝室评比等活动将生态环保知识潜移默化地融入其中,更好地在学生中宣传低碳生活、绿色消费理念,使学生能够将生态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开展社团活动。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教育要充分利用学生社团这一重要的平台。社团生态实践活动是对课堂生态知识教育的补充与拓展,可以将理论与实践高度契合,并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例如,高校生态社团可以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环保技能培训、开展绿色消费签名等活动,让更多大学生在社团生态实践活动中获得锻炼,提升保护环境的实践能力。

开展校外生态实践活动。为进一步开阔大学生的视野,提升其生态实践的能力,开展校外生态实践活动同样不容忽视。一是建立实践基地。条件允许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生态文明基地,为大学生了解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提供条件。二是开展社会调查。高校可以倡导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生态环境调研活动。例如,高校可以鼓励学生深入乡村、社区、工厂企业、建筑工地等进行调研,并针对其生态保护实施状况撰写调研报告,以使学生在这种亲身经历中增强生态责任和践行能力。

第四,以强化生态制度保障为关键,养成生态文明行为习惯。高校应制定体系完善、条理清晰的校园生态文明规章制度。学校制定校园生态文明规章制度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意见反馈给学校相关部门,由相关部门进行专项收集与整合,并就意见进行筛选与合理采纳。这样,可以使制度规定回应学生关切,让学生们依据校园生态文明规定进行严格的自我规范与调整,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

要完善与校园生态相关的奖惩指标体系及监督体系。由相关专家对校园内的生态行为和指标体系进行调研与赋分,使相关行为都能被包含于其中。同时,奖惩指标体系要贯彻奖惩严明的原则。在体系制定完毕后,学生们的行为能够按照指标体系中的分类及具体数值进行评估,优者受奖,违者必惩。此外,还要加强校园生态文明监督体系的建设,充分发挥监督体系的隐性约束作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要形成多维监督网络。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生态责任感,促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gd/gd_rwhd/gd_ktsb_1651/202006/t20200624_5147099.shtml 发表时间:2020年6月24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