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婷:“一带一路”:国际舆论反应初探及应对建议
字号

2013年,随着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上任,周边外交成为中国外交全局部署中的一大亮点。 “丝绸之路经济带”(以下简称“一带”)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以下简称“一路”)是新形势下中国推进周边合作的全新倡议,在整体和周边外交新布局中具有总体性引领作用。

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引起沿线国家、域内外大国及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应积极关注相关国家官方、政策研究及学术界、企业界、媒体等主体对倡议的反映,有针对性地摸索对外传播的重点。中国建设“一带一路”尚在起步阶段,国际舆论的反应也处于初步阶段,客观上也提供了对外增信释疑、扩大与相关方良性互动的契机。

一、国际舆论反映初探

(一)域外大国:美国

长期以来,美国不仅是中国运筹大国外交的主要对象,也是塑造中国周边环境最重要的外部因素之一,在战略、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维度深刻影响亚太及欧亚地区。尽管美国并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但是在倡议所涉及的东南亚、南亚、中亚及俄罗斯、中东等地长期以来拥有重要的战略及外交投入。官方层面,美国常务副国务卿伯恩斯指出美主导“新丝绸之路”倡议与“一带”在重振中亚地区“全球商业、观念及文化”中心地位上可开展合作[1]。在政策研究、学术界和舆论界,美对两项倡议的评价较为复杂[2]。

在提出“一带一路”的意图上,美方认为:第一,中国追求陆权和海权的再平衡,在战略空间上实现向西拓展,即陆上西进至亚欧大陆,海上扩展至印度洋。第二,旨在抗衡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美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以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中美关系愈发呈现冲突和零和博弈的性质。“一带一路”是中国在美国主导力缺乏、区域合作机制化程度较低的中亚、南亚、中东及其他地区推行一体化战略,避免进一步激化在东亚与美国的竞争和对抗。中国意在以经济合作为先行力扩大自身影响力,逐步带动政治和安全领域的协作。此外,还有一种激进的观点认为,中国的目的在于与美进行陆海战略空间的权力分享。第三,中俄首脑互访、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显著加强、天然气协定签订等双边重大往来表明,中国通过联合俄罗斯振兴欧亚地缘板块,加强自身主导下的地区机制(提振亚信会议和亚太经合组织等),打造“去美国化”的地区及全球秩序。第四,受中国“走出去”利益推动,“一路一带”对中国扩大能源资源来源地、拓展新的运输通道具有重要意义,从陆海两个方向满足快速增长的能源资源进口需求及急迫的通道安全需求。

在“一带一路”实施的前景上,美方认为,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并存。在“一带”上,尽管中国拥有资金优势,然而恐怖主义将构成威胁沿线安全的主要因素,能否处理中俄关系也将影响建设前景。在“一路”上,中国可以利用好海外华人的影响力增强与东南亚的友好关系,然而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日益强势的立场也会加强东南亚国家的不安。

在“一带一路”的影响上,美方认为,“一带一路”可能削弱美国、俄罗斯及其他地区大国在相应地区的影响力,此外,美国不应仅重视东亚地区,也有必要将西亚地区提升至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应对策略上,美国应该重新思考自身的中亚政策以抗衡中国的影响力,此外还应阻止中俄走近,把握对欧亚地区的主导权。此外,美方也承认,当前,美国在中亚及南亚的主要威胁来自于恐怖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体,中国对美国在中亚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区的利益并不构成重大威胁,因此中国并非美制定地区政策、军事战略及态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二)“一带”沿线重点国家及地区:俄罗斯、中亚、中东、欧洲

俄官方通过2014年《中俄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3]对“一带”表明了支持。俄政策界也阐明俄是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共建“一带一路”对中俄之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并强调“一带”的提出有助于促进上合组织框架内的多边经济合作,推动中亚地区各国的经济合作,进而防范域外政治势力的干扰。中亚五国及蒙古的领导人及主要官员近期通过双边访问、官方文件等肯定了“一带”建设对本国及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均表达了响应和参与“一带”具体项目合作的积极姿态[4]。东欧国家对“一带”热情较高,白俄罗斯和乌克兰领导人和官员均表示本国处在欧亚交通要道的关键位置,愿在交通等领域积极共建“一带”进程。2014年中国-海合会战略对话期间,海合会轮值国主席表示各成员国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法国、意大利、波兰、西班牙等国官员和媒体表示,“一带”不仅是经济机遇,也符合各方长远安全利益,欧洲不应错过。

对“一带”的质疑之声依然存在[5]:一是质疑中国深层战略意图,认为中俄在政治、经济、能源等领域利益存在分歧和竞争,中国影响力提升将削弱俄的影响力;二是“一带”倡议挑战俄罗斯主导的欧亚联盟倡议,中俄在中亚的利益可能发生碰撞,中亚国家不得在合作领域、地缘影响力等方面选边战队;三是“一带一路”面临众多阻碍,前景尚待观察,其挑战主要包括新疆问题、恐怖主义和极端势力、南海争端、阿富汗问题、中亚国家内部政治动荡等。

(三)“一路”沿线重点地区:东南亚及南亚国家

2014年8月东亚合作系列外长会期间,东盟各国外长表示中国提出的“2+7”合作倡议显示了推动东盟—中国关系的诚意和决心,泰国外交部常务次长表示东盟各国愿打造东盟—中国未来关系新的“钻石十年”,推进东盟—中国关系自贸区升级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谈判,深化互联互通建设,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支持并愿积极参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筹建[6]。拉贾•莫汉等印度战略界学者认为[7],尽管印度“一带一路”存在许多保留,但印度无法阻止邻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与中国合作,更不应阻挠中国在该地区发起的丝绸之路倡议,而是应该积极参与并影响这一行动计划。此外,一部分印度舆论从竞争角度解读“一带一路”,并称莫迪政府最近提出了利用印度“历史、文化和地理优势与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计划竞争”的Mausam计划,规划了一个“印度主导的海洋世界”,包括东非和阿拉伯半岛,经过伊朗覆盖整个南亚,向东则通过马六甲海峡和泰国延伸到整个东南亚地区。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和南亚期间,作为印度洋沿岸重要岛国,马尔代夫和斯里兰卡均表示希望积极加入“一路”建设。

一部分舆论对“一路”的评价依然复杂[8]:一是南海局势紧张将成为中国—东盟共建“一路”的重大障碍,以菲律宾为代表的东盟国家仍心存疑虑,并认为南海争端加剧对中国的不信任、削弱其加入“一路”的意愿;二是“一路”可能平衡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的影响力;三是相关合作项目(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等)仍缺乏详细具体方案,相关信息不透明;四是中国提出南海海上合作和共同开发的实质性进展不大;五是一些国家担忧中国力量进入印度洋,认为“一路”将影响印度洋海上安全形势。

二、对外传播的建议:“对谁说”及“说什么”

总体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态度较为积极,舆论环境有利于两项倡议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意图、政策手段、前景及影响在沿线及域外国家引起热烈讨论,相关舆论既有积极和期待的一面,也有消极和疑虑的一面。应该正视的是,国际舆论对“一带一路”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读。因此,有必要针对相关国家官方、政策研究及学术界、企业界、媒体等主体开展对外传播,对“一带一路”进行更为全面、准确和务实的宣介,及时纠正误解、减少疑虑,创造积极的国际舆论氛围。

(一)针对周边及沿线国家:避免将倡议战略化和地缘政治化,强调和平共赢性质

部分国际舆论将“一带一路”解读为中国向周边及欧亚大陆推行的具有扩张性质的地缘政治战略,曲解和误读倡议的目的和意图。正如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张业遂所阐述,“一带一路”是合作倡议,中国没有特别的地缘战略意图,无意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不会干涉别国内政[9]。随着周边外交的推进,针对沿线特别是周边国家,我对外传播中应避免使用“战略”、“地缘政治”等硬性词汇,而应更多使用“倡议”、“经济合作”等软性词汇。针对相关误读和疑虑,宜积极主动确立对外传播中的话语主导权,避免部分舆论将倡议政治化、战略化甚至军事化,并应主动突出“一带一路”的和平共赢性质,及其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继承性和一致性。

(二)针对域内外大国(美俄印欧等):强调倡议的合作性和非排他性

在“一带一路”沿线,各主要大国也提出了一系列地区合作倡议,包括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多边经济合作、亚洲银行牵头的中亚区域经济合作计划、欧洲—中亚交通与能源倡议等。部分国际舆论将“一带”与欧亚地区的其它多边经济合作倡议对立起来,夸大中国与俄罗斯、美国、欧洲、印度等国的利益冲突,认为“一带”对其他相关倡议产生排斥、挤压和替代效应。

针对美俄印欧等域内外大国,应主动强调倡议的合作性、开放性、非排他性和互利共赢性,淡化零和博弈和对抗色彩:一是阐述“一带一路”建设基于自愿,不强求以双边或多边条约为基础,不预设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目标;二是主动寻求与美俄印欧的利益契合点和合作面,同时也不回避分歧和竞争面,积极开展对话,形成良性互动的氛围;三是对“一带一路”与其他倡议及机制的合作应呈开放性姿态,中国欢迎现有倡议和机制发挥多边合作的延展效应。

针对联合国、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和地区组织,应积极营造“一带一路”建设中多方参与的氛围,探索与相关组织框架下现有倡议、项目等开展合作的可能性和方式。

(三)针对相关国家及其民众:在具体地区和领域探索和夯实互利平等共赢合作的基础

一是针对域内外大国做好增信释疑工作。美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具有广泛影响力,应强调中美在倡议所涉及的东南亚、中亚、中东等地在反对恐怖主义和极端势力、阿富汗问题、能源通道安全及供给稳定、互联互通等领域拥有巨大的合作潜力。针对俄罗斯,应强调中俄在中亚合作的协调性和非竞争性,并欢迎俄参与“一带”建设的务实合作项目。针对印度,宜从中印同为重要的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金砖国家成员及互为重要邻国的现实出发,阐明双方在区域经济融合、互联互通、能源资源消费及进口等领域的利益交汇点。

二是充分考虑沿线国家特别是中小国家的利益和诉求,以平等互利的姿态开展合作,充分倾听和考虑相关国家内部企业、社会及民众的利益和诉求。宜提升与相关国家非能源资源领域合作的比重,多开展涉及民生、教育、文化等领域惠及普通民众、提升中国软实力的合作项目,以实际行动降低“中国威胁论”、“中国掠夺论”等论调的舆论基础。

三是与沿线存在争端的国家妥善处理好影响“一带一路”建设的敏感问题。以南海争端为例,推动南海合作共赢是增强我与东盟国家相互信任、降低“一路”建设障碍的必经之路。应在中国-东盟“2+7”合作框架、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框架下坐实相关合作项目和倡议,为扩大与东盟国家特别是南海争端国的利益交汇点夯实基础。

来源:国研院,2015年3月25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