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涛、周军:发展智慧农业需处理好四组重要关系
字号
智慧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一种未来形态,是服务于农村发展现实需求的产业新业态。为了使传统农业农村发展满足智慧农业对于先进技术、高端设施、丰富资源等发展条件的迫切需求,需要从人才队伍打造、运行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技术集成创新等几方面进行提升改造。

智慧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显著差别在于其为农业增加了更具现代性表征的“智慧”内涵。智慧农业不再是以往为人熟知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看天吃饭”的农业形态,而是一种现代化产业新业态和未来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常态。然而由此衍生出来的现象是,当前适合于传统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设施和现实条件,无法承接智慧农业对先进技术、高端设施、丰富资源等发展条件的迫切需求。因而,需要从人才队伍打造、运行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技术集成创新等多方面对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农民生活的基本面进行彻底改造。

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改造是发展智慧农业的必然选择,也是必须扎实推进的重点任务。但不可忽视的是,智慧农业是服务于农村发展现实需求的新业态,也是农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的途径和理想工具。因此,在强调智慧农业及其对传统农业的替代价值时,切莫忘记其“为人民服务”的发展宗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特质,只有这样,才能在推动智慧农业从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过程中避免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

智慧农业的发展需要高层次人才,亦需要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性

智慧农业对知识更新、技术创新、数据驱动有着极高要求。因而,它需要全社会为其培养和输送高层次、专业化、复合型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以保证其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对人才资源的客观需求。此时,人们往往会忽视农民群众本身的主体性。事实上,智慧农业不仅离不开处于实操位置上、更清楚自身实际需求的农民,而且更需要积极发挥农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以真正形成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实践之间的智慧互动。

在智慧农业的理论与实践之间,需要通过体现这种智慧互动的用户友好界面,进而实现二者的良好沟通和成功转化。因此,可以科学合理设计用户界面,使农民能够稍加培训即可上手使用,并经过较短时间实操训练,便可轻松熟练掌握,让高科技后台与农民群众以用户友好界面为中介实现良性互动。

在考虑农民群众知识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存在局限的同时,还要注意到他们强大的学习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娴熟的操作技巧。智慧农业不能只强调吸引高层次人才队伍充实到农业农村中去,而更需要让广大农民群众获得技术的赋能,享受技术进步带来的真正实惠。

智慧农业的实现要求大量资本投入,亦要兼顾小农的现代化融入

在赋予传统农业以“智慧”的过程中,智慧农业不仅是科技创新的试验场,更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3S等信息技术应用和设施设备投用,因而除了公共投入之外,发展智慧农业还需要农业经营主体的大量资本投入,才可能完整实现技术创新、智能设备、高效设施等农业活动的一体联动。由此,重现了有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个追问:脆弱的小农能支撑得起农村现代化体系吗?

事实上,脆弱的小农缺乏足够资本投入到智慧农业实践中,因此,必须依托资金量充足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来承担智慧农业的发展任务。面对资本约束条件的限制,脆弱的小农要么融入或转变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么放弃分享智慧农业发展成果的想法。这就直接或间接地将小农与传统农业紧紧捆绑在一起,并排除在智慧农业发展之外,不仅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总体工作方针相违背,更从另一个层面说明,智慧农业的实现过程是不完全的,其适应性受到实现路径的局限。

因而,如何有效促进小农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也是智慧农业不可忽视并需重点突破的重要议题。在制度安排上,应倾向性考虑:一是在适度规模经营中使小农组织化,使其有序联合起来共同参与到智慧农业发展中;二是增加对智慧农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的公共投入和建设,让小农搭上智慧农业发展的快车,以有限资金或生产要素投入获得智慧农业发展成果的延伸性覆盖;三是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当地特色优势的智慧农业,提升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引导社会资本流向智慧农业领域,形成内外共同发力支持小农融入智慧农业的良好局面。

智慧农业从经济发达地区试点,亦要瞄准脱贫攻坚的主阵地

智慧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前沿,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而当前,我们对于智慧农业的认知和理解更多地处在理论设想和试点实验阶段。回看智慧农业的早期发展,它更多地发生在东部经济发达省份,这些地区智慧农业的成功实施以及取得的良好经济效益,对于其他地区乃至整个国家农业农村的未来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但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对智慧农业的积极推动而言,经济欠发达地区则更加迫切需要通过发展智慧农业来优化升级农业产业结构、产品附加值、经济效益等,急需通过技术赋能更好地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升级。

智慧农业不应成为有着良好科技基础和设施基础的经济发达地区的专属,也不应主观认为智慧农业在经济发达地区更容易成功。恰恰相反,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迫切需求会使智慧农业有更多的发展空间,更能突出其促进农业产业现代化的独特技术性优势。从国际经验来看,以色列节水智慧农业、荷兰高效设施农业、德国智能机械农业、日本精致农业等智慧农业模式,往往都是由于其农业受制于某些生产要素制约条件,从而利用科技创新突破才取得极大成功的。

因此,推动智慧农业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应切实回应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求、促进其经济社会发展“质”的跃升、满足贫困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是衡量智慧农业真正价值的实践标准。

农业的“智慧”既是科技创新的机器智慧,亦是农民群众的实践智慧

智慧农业不仅是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技术为创新引领的现代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应用,更是一套完整的智慧集成系统。智慧农业的“智慧”应当是科技引领农业农村发展场景下的机器智慧与农民群众的实践智慧的统一。从当前智慧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局限来看,人机合作的智慧农业才是当前乃至未来农业现代化的最佳解决方案。在农业农村现代化领域,人机合作的智慧集成系统将成为智慧农业发展的资源调度中心和供给侧资源调度员,它能够将人的实践与机器的软硬件匹配起来,虚实融合、相互支持,对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等所拥有的各类资源进行安全、高效、敏捷地分配和控制。

在智慧农业实践场景中,不仅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扮演着重要角色,被技术赋能的农民群众也将扮演更加关键的角色。因为他们的实践场景已从过去的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升级为生产要素与信息技术创新相融合的智慧集成系统,农业生产经营环境也转换成由人、机、环境智能交互而成的复杂巨系统。因而,在治理体系的制度安排上,服务于智慧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指导原则、政策支持、行动策略、实现路径等都要根据知识更新、技术创新、数据驱动的实践场景转化尽早做出构想、及早做好准备。

来源:人民论坛,http://www.rmlt.com.cn/2020/0601/582154.shtml 发表时间:2020年6月28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