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春:新常态也会亮点纷呈
字号

机遇冲着有准备的头脑。新常态也会亮点纷呈,既可以出现在新兴产业中,也可以落在不同区域内。

常态已经成为热词。这是近阶段经济学家讨论最多、最热烈的话题之一,也是各行各业研究“十三五”规划纲要时必须要考虑的前提。许多文章对中国经济新常态做了深入分析和解读,但也有文章弥漫着“减速”、“阵痛”等气息。这不是适应新常态的“平常心”,我们不能对未来的发展丧失信心。

笔者认为,只要抓住机遇,新常态也会亮点纷呈,因为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还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把握经济新常态的规律和本质,培育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亮点和特色,调整发展战略和政策,是每一个地方管理者的任务;提出新常态下的政策建议,则是每一个研究者应做的功课。

树立信心,把握规律与趋势

新常态的四个基本特征,习近平同志的讲话和各类文章中均已经强调,也得到了全国上下的逐步理解和普遍认同:一是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从低级、失衡为主转向高级和优化;三是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四是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201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中国消费、投资、出口和国际收支、产能和产业组织方式等9个方面,对新常态做出全面深刻分析。有关新常态的若干相关概念,仍需进一步明晰。

关于增长速度。GDP增长速度是中国用来评价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将由高速降到次高速或中速,即经济增长速度会降下来。但是,中国经济规模仍将扩大,GDP年均增长的绝对数量也会越来越大。须知,GDP并不是每个国家采用的经济发展评价指标,如发达国家主要采用GNP来评价。从某种程度上说,GNP更能反映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和财富水平。如果以GNP评价,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会更大一些,即中国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国家迈进还有一段路要走,这既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中国的增长潜力之所在。

关于结构优化。中国的产业、需求、投资、城乡等方面的结构需要优化升级,以满足民生需求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主要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进入新世纪以来,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是重化工业。中国产业结构偏重,比较利益较低;收入结构和分配结构不甚合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差距较大;内外贸结构失衡等,这些均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另外的角度看,中国到了从重视发展的数量到重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时候。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化解产能过剩风险、缩小发展差距,成为经济调控的目标和方向,中央政府近年来的调控措施已经产生成效,出现了结构优化趋势。进一步提升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打造“中国效益”,提升竞争力,既是发展趋势,也是新常态下的发展重点。

关于地区发展。地区发展的差异也是发展的潜力。在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一路一带”“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核心是打破过去那种“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实现区域平衡和协调发展。在区域发展战略中,既有扩大开放的内涵,如“一路一带”向东连接东北亚、东南亚、澳洲,向西连接中亚、中东、欧洲;沿路沿带地区可以发展成为未来中国的重要增长极、重要的对外开放窗口;也有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如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改变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现状的需要,也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东方不亮西方亮”,可以用来描述区域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差异:“追赶”仍是中国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增长动力;过去如此,未来仍将如此。

关于民生改善。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居民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经历了从“吃饱穿暖”到住得上好房子、出行更便利等方向的升级;还会向有一个更好的生活质量、能上好的学校、能有好的医疗条件、能有好的生活环境等方面转变。满足民生需求的变化和升级,也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潜力所在。

抓住机遇,培育新常态下的特色和亮点

201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中国新常态下的“一个中心、八个更加注重”思路。这一思路,需要各级领导在指导经济发展的实践中付诸实施。

机遇冲着有准备的头脑。只要抓住机遇,发现机会,新常态也会亮点纷呈。未来发展的异彩纷呈,既可以出现在新兴产业中,也可以落在不同区域内。

1.一些领域和行业会出现蓬勃生机。自2012年中国GDP增度放缓以来,国际化的互联网公司发展最为耀眼。电子商务、网上支付、B2B网上交易、云计算等冲击并改变着传统业态,无线应用、手机操作和互联网电视等领域的变化日新月异,不论何时何地的消费者均可以在全球化的互联网平台上购物,释放消费潜力。在2014年11月20日在浙江乌镇召开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马凯副总理指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4家企业进入全球互联网公司十强,就是此类行业发展迅疾的最好说明。

文化产业发展相当快疾。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以资本为纽带,以整合资源、突出主业、做大做强为重点,国有文化企业实力和控制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一批总资产和总收入超过或接近百亿元的大型文化企业。文化企业上市45家,其中国有或国有控股31家;这些上市企业成为A股市场的一支新兴力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电影票房296.39亿元,同比增长36.15%;其中国产片票房161.55亿元,占总票房的54.51%。这一增长速度是在西方增长放缓或下滑的情况下取得的,更显得来之不易。从2005年至今,中国电影票房一直保持在20%到30%的年增长率。

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亮点多多。近年来,中国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投资和产业规模均居于世界前列。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行业整体回暖的趋势下,光伏发电发展很快,风电发展脚步铿锵有力。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有关资料,2014年中国新增并网风电装机1452万千瓦,新增光伏发电装机1058万千瓦,新增核电装机549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占能源的比例已经超过核电。此外,页岩气产量达到12亿立方米,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量171亿立方米。长远来看,国家以大力推进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机制创新、以及能源国际合作为主线的能源革命,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相关的技术及其产业化会成为亮点。

节能环保,被视为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也催生了相应产业和业态。中国的节能环保产业包括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三个方面。第四次全国环保产业调查结果显示,到2012年,环保产业从业单位23万家,从业人员319万以上。按调查数据推算,从2004年到2012年,中国环保产业年均增长超过20%,主要得益于国家节能环保措施的落实。按照相关规划,“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5年产业规模将达到4.5万亿元。在政策继续加压和灰霾频发的背景下,环保概念板块受到A股市场关注和股民追捧。随着“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环保措施的出台和实施,相关环保产业仍将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

此外,高新技术产业、新材料、海洋产业、金融业、养老服务业等,也会迅速发展。如果说移动互联网改变了许多行业的业态,3D打印、智能化等将重塑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2.区域发展呈现新特色。近阶段,“一路一带”“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成为区域发展的重中之重,这也体现了三中全会确定的“一张图管到底”精神。生态功能区规划,明确了哪儿该建城居住,哪儿该发展农业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哪儿该保护生态环境给我们子孙留下足够的资源和发展空间。2013年,中央城镇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施的“两横三纵”战略:即由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江淮城市群、武汉城市圈、成渝城市群等构成的沿江主线和沿陇海铁路(也称丝绸之路经济带)主线构成的“两横”;由沿海主线,北京到广州、北京到哈尔滨主线和包头到西安、成都、昆明主线构成的“三纵”;战略的核心是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错位竞争关系,形成包含超大型城市到中小城市、小城镇等不同规模的城市体系,提升整体竞争力。

3.城镇及基础设施建设仍将是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大量进城农民的市民化,将带来巨大消费需求。推进城镇化,可以为群众的就业率、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等创造条件。改革开放之初,“要想富先修路”,是全国各地都能看到听到的口号。这也说明了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性。中国以往投资的重点领域之一是城镇及基础设施建设,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如此。从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水、电、燃气、热力、路、通信、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处置设施,商贸、金融等生产性服务设施,到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都要大量的投资;也是发展潜力最大的地方。

总之,中国经济在转型中迈入新常态,如果能适应新常态,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中国的经济发展会展现亮点纷呈的画面。

适应常态,调整战略与政策

产业的发展、区域的协调、城镇化的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等方面,也应适应增长减速、增长动力转化等的变化趋势。适应新常态,需要加大改革力度,破除阻碍发展的藩篱,激发经济主体的活力;只有抓住机遇,创新体制机制,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培育新常态下的发展亮点和特色,形成新的发展模式,才能在跨越各种“陷阱”的进程中迈向新常态。

1.加大改革力度。改革的目的是破除藩篱,释放市场主体的潜力,激发经济增长的活力。当前,中国需要改革的领域众多。对此,201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要加快行政审批、投资、价格、垄断行业、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资本市场、民营银行准入、对外投资等领域改革;强调推进国企改革要奔着问题去,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效率为中心,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土地产权和户籍改革则是推进城镇化的重点。必须通过改革,让被已有认知和行为惯性束缚的内生动力和潜力真正释放出来。

2.拓展财政收入来源,调整投资方向和政策导向。在中国财政收入由高速增长向中低速增长的转变中,应拓展税收来源,将开征不动产税纳入议事日程。在公共财政投资方向上,应将改善民生、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生态文明建设、技术创新等作为方向和重点。出口退税不能作为经济发展的调节杠杆,而应按国际惯例给予出口产品零税率,并作为普惠政策加以实施,以保持中国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中国众多自贸区的试点,正在探索这种政策;在一些先行先试地区取得经验后,应加大推广应用范围。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的机制,逐步实施融居住登记和就业、社保、租房、教育、计生等多种服务和管理功能于一体的居住证制度,实现进城农民工在子女就学、社会保障、技能培训、公共卫生、养老等方面的公平和待遇均等。

3.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应更好地利用PPP机制,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开展市场交易,利用资本市场募集更多的资金、吸引社会资金进入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建立全国范围统一公平、覆盖主要污染物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为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如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注重改善民生,不解决好影响居民生活的重大问题,难以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应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4.完善社会治理结构,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治理体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领域的制度建设。应抓住关键问题,推进社会治理模式的全面变革:从主要依靠政府走向全社会共同参与;从依靠行政手段为主走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从以“管”为主走向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结合;从治标为主走向源头治理、标本兼治。中国仍处于矛盾凸显期和风险高发期,应控制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以保障社会稳定。改革收入一次分配制度,形成合理有序、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尽管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已实现“全覆盖”,但多种医保、养老模式并存,缴费标准不同,待遇差别较大。应加快实现基础养老金的全国统筹和并轨,并建立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等指标挂钩的正常增长机制。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2015年第2期 发表时间:2015年5月14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