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铖:在深化改革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字号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指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在深化改革中,补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可以为接续推进减贫工作和乡村振兴夯实基础,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一步。

补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关乎“收官之战”的全局,关乎接续推进减贫工作的根基,关乎当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心。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门研究“三农”工作时指出,脱贫质量怎么样、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明年的“三农”工作成效。收官之战突出的短板主要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取得脱贫攻坚战胜利,巩固扶贫成果,必须从补短板上获得战略支援和战术接应;接续推进减贫工作,必须从补短板上夯实根基。乡村振兴战略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当前的重点也在于补短板,为下一步即将全面深化的农村各项改革、各个面向的治理重构,以及探索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经济发展新路筑牢基石。

强化主体责任 做到精准把控

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全面领导作用和“五级书记”主体责任。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实“两个维护”,打一场“精准之仗”。从本地实际出发,精准制定补短板的任务表、时间表。一方面,既不“偷工减料”,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各项任务,也要切忌“好大喜功”,始终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不将现代化的任务混入其中,盲目加码、负重前行。另一方面,要分轻重,有主次地将水、电、路、通信等最基础的公共设施,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等农民最关切的民生之事摆在优先安排的位置,突出普惠性、保基本、可持续。同时,树立“一盘棋”宏观战略思维,剔除“一刀切”“一张表管全域”“表来表去”等形式主义。

落实县乡书记主要精力抓补短板要求,及时调整县乡党委政府工作重心,坚持以服务求发展、以服务促维稳的工作思路。以此为基础,将以经济增长、综治维稳为中心调整为以服务为中心,补基础设施欠账、民生短板。同时,地方政府应集各方力量,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在加大财政投入与预算投资倾斜、为农服务人才培养与下乡队伍建设,以及融资、信贷、税收、补贴、建设用地指标等各方面,及时出台有力保障政策。通过上述安排,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达标建设和公共服务城乡水平均等化、标准统一化和制度一体化。

加速县乡治理变革与制度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靠深化改革。”精准扶贫以来,针对补短板摸索出了一系列有效治理手段,如“驻村帮扶工作队”“两不愁三保障工作机制”等,取得突出实效。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扶贫工作重心转向解决相对贫困,扶贫工作方式将由集中作战调整为常态推进。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适应并迅速推进这种转型,特别是已经全面脱贫的地区和那些未被纳入“贫困”范畴但同样有短板的地区。补短板须转化精准扶贫非常规治理机制,深化常态化治理体制改革。将“驻村帮扶工作队”“两不愁三保障工作机制”等非常规治理机制融入常态化的治理体系之中,实现精准扶贫时期与乡村振兴新时期的乡村治理体制与制度无缝桥接、接续衔接。深化“党建+补短板”的创新引领,在党建中实践深化改革的耦合路径。

以服务为中心,打造县乡大治理格局。构建起县乡服务联动网络治理体系与治理制度,构建平台化、一站式互通快速反应治理机制、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党员干部下村蹲村机制与制度,形成县乡大抓补短板的工作潮。推动人、财、物等资源随同社会治理重心向乡镇和村级下沉。大力开展“服务型乡镇、村庄创建”工作,将乡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打造成最有力的“为农服务中枢”,将乡镇和村级党员干部打造成为农户服务的“特战队”。

除此之外,地方政府也应校准“考核指挥棒”,优化监督考核规章制度;暂且降低以GDP为代表的经济考核指标和权重,释放一定的综治维稳考核弹性,增强补短板的考核牵引力。在有效发挥监督约束作用同时,增强县乡以服务为核心的治理自由裁量权、自主创造力。

推进市场化与社会化的体系转型与重构

在补短板的关键时期,须进一步破除市场与社会主体进入补短板各领域和各环节的门槛,鼓励和吸引市场与社会主体积极主动承接政府的服务供给职能。具体而言,既要进一步增强政府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等纯公共服务属性强的各领域和各环节的主体责任,更要显著增强市场与社会主体在基础设施建管护、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以及生态环境治理等准公共服务属性强的各领域和各环节的主体参与度。只有如此,才能构建政府、市场与社会主体网络共治、互助协同的多元化治理格局,使政府从无所不包的行为主体回归本位,成为理所应当的监督、服务主体。在此基础上,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管护体系和公共服务供需体系的市场化与社会化转型,推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向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转型的进程。

探索内生型与可持续性的补短板路径

聚焦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享有者——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他们不能是看客,不应是补短板的客体、受众,而应是融客体与主体于一身的共同体。其目标在于转变主客位置,使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从被动的服务客体转变为主动的服务供给主体,激发乡村强劲的内生动力。具体而言,要鼓励、引导、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依靠自身,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谋求内生型与可持续性的自我补短板法子与路子;用村集体经济发展红利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福利;发挥政策和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力,大力支持和扶持以专业合作组织为代表的职业农民群体从事与补短板相关的服务经营性产业;探索加强面向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公共服务购买体制机制。与此同时,用好“奖励催化剂”,积极开展“内生型与可持续性的补短板评比和创建活动”“群众性的邻里互助服务评比和创建活动”,形成不等靠要、自谋自生的发展势头。

总而言之,补短板需要政府、市场、社会与广大农民齐心协力、众拾薪柴。各级各地党委政府须率先作为,在深化改革中打开突破口,破除体制机制沉疴,激发强劲动力,探寻因地制宜的路径。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s://mp.weixin.qq.com/s/q9hNiJYYZFWpnPivC9w8Xg 发表时间:2020年5月20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