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淑萍:破融资“慢难贵”困境 解企业资金之渴
字号

资金短缺问题正让不少中小微企业“喘不过气”。为中小微企业纾困,李克强总理在近日主持召开的专家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要继续直接面向市场主体发展需求,支持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克服困难、增强发展能力。

应对现金流短缺、预防资金链断裂……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众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微企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破解融资慢、融资难、融资贵三大难题,解决企业“资金之渴”成为燃眉之急。

企业融资满意度提升 融资难仍未有效解决

自去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使得百业受创,中小微企业首当其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中小企业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马淑萍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微企业发展,为改善中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应对疫情期间对中小微企业的冲击,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在贯彻落实政策同时,大胆探索新方法。总体上,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比大幅提高,企业对融资的满意度在提升。但结构性矛盾突出,小微企业融资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除北京、上海、深圳等少数经济发达城市外,多数城市的中小微企业融资环境改善慢,两极分化加重。政策性银行和担保发挥撬动市场的作用小,有的担保机构的风险容忍度比银行更低。

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以信息技术和群落效应破解融资困境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由来已久,其中,金融机构和中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是主要原因。

马淑萍认为,从长远看,加快全国信用体系建设是解决融资信息不对称最有效办法。但目前全国信用信息还没有完全实现共享,影响了进一步扩大融资服务对象的范围。在她看来,上海、杭州等城市建立了地方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搭建了银企对接平台,利用政府税务、海关等信息,提供信用融资,实施效果较好,可以加大经验推广力度。另外,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扩大融资服务对象,降低融资风险。

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增强企业抗御风险能力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如何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马淑萍认为,一是加强政策性金融和担保的作用。提高财政支持力度,做好融资“兜底”工作,撬动更多的融资机构为“不符合条件”且急需贷款的小微企业服务;二是支持中小银行服务地方经济,优先向中小银行提供政策性担保融资,对中小银行实行差异化监管,支持上市提高融资能力;三是支持为中小实体企业提供中长期贷款;四是鼓励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专业化咨询服务,帮助企业改善治理结构,提升企业透明度。

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在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环境,增强其抗御风险能力方面,马淑萍建议,要加强金融调控政策的稳定性,避免任意抽贷、断贷;扩大直接融资渠道,允许有条件企业发企业债。此外,严格依法处理政府及大企业拖欠款行为,可以帮助企业维持资金正常运转,减少不必要的融资和成本。

来源:国研中心,https://www.drc.gov.cn/DocView.aspx?chnid=379&leafid=1338&docid=2902552 发表时间:2021年1月27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