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登新、魏际刚:紧抓全球产业链重组机遇迈上中高端
字号

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考察制造业、国有企业,再次传递出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强烈信号。而在此前,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六保”,强调要保持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促进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达产。

疫情会改变各个国家在产业链上的地位

“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一季度数据来看,受疫情影响最大的就是制造业,而制造业中相当多的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由于既受本国国内疫情冲击,又受欧美等外围国疫情影响,订单取消、产业链断供,导致制造业尤其是外向型加工业损失严重。”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湖北省中小企业研究中心原主任董登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应该看到,疫情不仅对国内产业链造成了影响,随着疫情在全球的不断升级,各国之间交通运输、人口流动等管制愈发严格,日趋融合的全球产业链也将因此受到挑战。

“当前,我国中低端产业链较为完整,而高端制造业存在薄弱环节、短板。但是也要看到,我国中低端供应链效率、供应链管理能力不足。而高端制造业需要‘链主’,我国明显缺乏‘链主’企业,这样就会受制于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魏际刚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魏际刚看来,疫情不会改变产业链之间的联系,但它会改变不同国家在产业链上的地位或同一国家产业链的空间分布。疫情就像龙卷风,对全球产业链分工是一次冲击,使全球产业链分工发生变化。目前,我国已经复工复产,从这一角度来说会增加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份量。

如何在疫情中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魏际刚认为,应该从企业、政府、国际三个维度来看待,在这三个维度都要发力。

企业层面,要改变原有的商业模式,该“瘦身”的地方一定要“瘦身”。要精准定位自身。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新的生态系统、开发新产品、寻找新的市场等。

政府层面,要出台一揽子刺激方案,从财政、税收、社保等领域发力,推动改革开放创新。

国际方面,要加强国际协调,共同应对疫情。

要格外警惕将产业链政治化的倾向

4月9日,美国的白宫国家经济会议主席库德洛呼吁,所有在中国的美国企业都撤离,日本政府近日也宣布“改革供应链”项目,专门列出了243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58亿元),用于资助日本制造商将产线撤出中国,以实现生产基地的多元化,避免过于依赖中国。

对此,董登新认为,一些国家对中国完整产业链的独有优势感到尴尬,疫情期间更是如此,再工业化思潮泛起是必然。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战略调整和选择,这很正常。目前全球的产业链分工是过去几十年来形成的,所谓的‘去中国化’是完全不现实的。例如原料药方面,美国从基础化工、原料供应、成本等都不如中国有优势。”魏际刚表示。

近日,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产业转型顾问委员会主席黄奇帆在题目为“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下全球产业链如何重构”的演讲中表示,产业链集群的竞争不能是靠行政权力“强扭的瓜”,而是应该由跨国公司、龙头企业和零部件企业自然选择市场资源配置而形成的,政府应该为此做好开明的配套服务。

“从2018年开始,就有国家不断将产业链供应链政治化,疫情发生以来,这种声音更是不绝于耳,完全不顾市场驱动、用户驱动与商业逻辑,时不时以断供、封锁、回归等选择性脱钩方式来遏制中国产业发展,要格外警惕这种将产业链供应链政治化的动向。”魏际刚表示。

“历史表明,国际分工、产业链布局是互利共赢的结果,这是大的趋势,产业链布局是劳工优势等若干基础夯实出来的,不是一句话就能够召回的。”董登新强调。

在魏际刚看来,中国的影响会不断增大,未来世界全球化仍会继续,这是大势。但也要看到,逆全球化、对抗性的国家政策也在增加。

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也发表观点认为,疫情后全球产业链会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一定要警惕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

“中国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使产品品质更高、价格更合适,难以替代,这是21世纪成功的法则。”魏际刚强调。

新经济大有可为

面对疫情,我国经济展现出巨大韧性,应对疫情催生并推动了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新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就业结构发生了很大“位移”,新经济正在成为创造新就业岗位的“发动机”。

“在疫情的倒逼之下,涌现出了一些新业态,例如线上办公、线上教育持续火爆、企业直播带动企业走出困境等。”董登新表示。

疫情给一些原本存在但不温不火的新产业提供了拓展应用场景和深化产品应用的机遇,新业态有了更多试验场,从而迎来发展壮大。

以“宅经济”为例,在“宅经济”助推下,不只是远程办公站上风口,在线问诊、远程医疗成为需求爆发点,阿里健康今年以来在线义诊访问用户超280万;在线教育、数字娱乐空间广阔,喜马拉雅一季度营收增32%……数字经济释放可观势能。

当前,数字经济成为就业“稳定器”和“倍增器”,疫情期间,更要利用好数字经济这一新动能。《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9年)》显示,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岗位为1.91亿个,占当年总就业人数的24.6%,同比增长11.5%,显著高于同期全国总就业规模增速。

在魏际刚看来,要学会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对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实现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借助“新基建”大力发展新经济,包括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产业等。

“同时,要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使得中西部地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使得产业层面、区域层面、要素层面更加优化。”魏际刚进一步强调。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发表时间:2020年4月27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