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利平:中国与东盟合作内生动力强劲
字号

东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是东盟与对话伙伴关系中最富内涵、最具活力的一组关系。在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背景下,中国与东盟贸易逆势增长,并且中国对东盟投资增量资金大幅度上升。为何中国与东盟合作具有如此强大的内生动力?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今年上半年中国对东盟进出口总值逆势增长5.6%,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4.7%,东盟超过欧盟,首次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为515亿美元,同比下降0.7%,但对东盟投资达62.3亿美元,同比大增53.1%。取得这些亮丽的成绩单的背后,可能与下面几个因素密不可分。

首先,制度释放的红利。2002年11月,双方签订《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2004年11月,中国-东盟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规定自2005年7月起,除2004年已实施降税的早期收获产品和少量敏感产品外,双方将对其他约7000个税目的产品实施降税。2007年1月,双方又签署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2009年8月,中国和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90%的商品实施零关税。2019年10月全面生效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在原产地规则、贸易通关协定、服务贸易、投资领域等方面都大大地降低了门槛,进一步释放了自贸区实施的红利,也有力促进了双边农产品贸易发展,为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投资的双增长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其次,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惯性。2002年,启动自贸区建设伊始,双边贸易额仅为548亿美元,到2019年,双边贸易额已高达6415亿美元,17年间增长近11倍。双向投资从2002年的累计301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累计2369.1亿美元,增长近7倍。高速增长的双边贸易、投资进一步加快了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使得中国与东盟合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不断刷新双边贸易、投资的纪录。这种合作方式已变成高速增长的惯性。

再次,地缘因素的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山水相连,友好交往历史超过2000年。和平稳定的边境环境给双方合作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障。近年来与中国贸易、投资增速较快的东盟国家,大多数为与我国陆地接壤的国家,比如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其中边境贸易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同时,与东盟国家陆海相望的沿边省份,在同东盟国家贸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比如广东、福建、山东、广西、云南等。

最后是重塑产业链、供应链的动力。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本地区的产业链、供应链过细、过长,造成了成本高、断链风险高。随着2020年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即将签署,提前布局,重塑产业链、供应链结构,稳定既有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进一步加大在东盟国家的投资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最近中国和柬埔寨完成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双方就“一带一路”倡议合作、货物贸易、原产地规则、海关程序和贸易便利化、技术性贸易壁垒、卫生与植物卫生、服务贸易、投资合作、经济技术合作、电子商务等领域达成了协议,将进一步重塑区域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推动地区的经济复苏。

我们也应该看到,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美“脱钩论”甚嚣尘上。美国极少数政客在南海问题“破例”选边站,试图挑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一些欧美企业试图将在中国的制造工厂转移到东盟等国家,甚至个别欧美国家给予本国企业高额补贴,鼓励这些企业撤离中国。部分欧美企业则是迫于政府的压力,被迫撤离中国,把正常的商业活动政治化了。实践证明,过于政治化的商业动作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最终很可能是事与愿违。在疫情和中美博弈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和东盟的融合进一步升级,重构产业链和供应链,使其更高效更优质,这不仅符合中国和东盟各国自身的利益,同时也使得美国所谓的“脱钩中国论”失去了意义。

总的说来,中国与东盟贸易、投资逆势双增长的事实表明,中国不仅是一个开放的市场,而且是一个可以赚钱大有可为的市场;与中国“脱钩”,不仅会丧失在中国的巨大发展机会,而且反而使得中国获得更多的合作伙伴。这也再次证明,零和博弈有害无益,只有合作共赢才是正途。

来源:《环球时报》评论集,https://opinion.huanqiu.com/article/3z9UY1Ir8Ah 发表时间:2020年7月22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