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树洁:强化重庆中心城市作用,推动成渝经济圈发展
字号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双城记”、“经济圈”方兴未艾。目前,成渝两地正按照中央部署,积极开展互动、互助、互建、互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幕徐徐开启。

新结构经济学作为研究经济发展、转型和运行的理论,主张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采用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以一个经济体在每一个时点给定、随着时间可变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为切入点,来研究决定此经济体生产力水平的产业和技术以及交易费用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等经济结构及其变迁的决定因素和影响。那么,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如何更好地加快推进? 

近日,在“新结构经济学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专题讲座”上,重庆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江北嘴财经智库专家姚树洁以“强化重庆中心城市作用,推动成渝经济圈发展”为主题发表了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我今天先讲成渝经济圈的历史使命,再讲如何强化重庆中心城市作用,并提出如何推进成渝经济圈发展的建议。

就成渝经济圈的历史使命而言,我几十年来一直研究中国经济增长问题。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沿海和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东部地区内部各个地方的增长比较均衡,西部和中部里面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也比较均衡,但是东、中、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却不断增大,形成了所谓三大区域各自发展的“俱乐部”现象。因为东部的快速发展无法拉动内陆地区同步增长,这是因为东部的经济增长中心离内陆地区太远,而内陆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又缺乏自己的经济增长中心所致。

经过过去二十多年的发展,全国已经形成二十几个城市板块。其中,最重要的城市板块就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内陆地区到目前为止还找不到一个像前面三大经济增长极同样体量并对全国有巨大辐射作用的经济增长极。

重庆市1997年成为直辖市,以及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行,目的就是在内陆地区培养自己的经济增长极。经过二十二年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和“互联网+”的建设,内陆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些经济规模比较大,并对周围地区产生强大辐射能力的城市集群。不过,成渝城市群比任何其它内陆城市群的经济和人口规模都大,也是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的连接点,西部贸易新通道的中心枢纽。因此,成渝城市群,最有可能建设成为我国的第四经济增长极,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一个巨大的菱形结构,辐射带动90%以上的人口,实现我国长期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

成渝往南走就是贵州,贵州非常想与成渝产生密切联动,例如,“渝贵川”高铁环线已经建成通车。同时,兰州、西宁可以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成渝打成一片。这说明什么?说明如果经济增长极做大做强了,就能够拉动整个西部的全面发展,这是今年中央财经委员会定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内涵,是中央赋予成渝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历史使命。

更具体一点,成渝经济圈发展的历史使命,就是使全国各个地区都能实现均衡增长,从均衡增长中,挖掘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尤其是现在面对内外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新冠肺炎和中美关系紧张,中国需要靠“内生增长”拉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现在讨论成渝经济增长极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国家战略意义。

三年前,我在上海复旦大学开会讲“第四增长极”概念。当时讲了半个小时,证明为什么第四增长极必然是成渝城市群。主要观点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量大、土地面积广、人口规模大、区位优势突出、现代交通和网络发展使昔日山水阻隔所造成的瓶颈被打破,特别是成渝、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刚好形成一个巨大的菱形结构,能够覆盖和拉动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和人口。如果这个“菱形”发展好了,中国发展就好了。

当然,讲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做而且必须做好的事情。

我在这里想再次强调三个概念:“内生增长”、“马阵跨阱”、“板链拉动”。

“内生增长”是指在比较高水平的开放情况下,怎样通过技术进步及技术推广维持中国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的态势。

“马阵跨阱”指的是把中国所有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比作一匹匹骏马,让它们放开奔跑,快马拉慢马,慢马追快马,形成气势磅礴的马阵,共同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魔咒,共同跑出中国速度,跑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之势。

目前,大多数“快马”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快马很少。因此,我们必须在内陆地区培育一大批快马。这些快马一是体量要大,二是要跑得快。这些快马还必须形成集群,在集群内拉动周边地区实现趋同发展。另外,集群与集群之间还要联动,发达的集群,像沿海三大集群要拉动相对比较落后的内陆集群。

我刚完成一篇高铁的文章,正准备发表在China & World Economy(中国和世界经济),讲的就是“马阵跨阱”的理论和实证检验。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仅证明高铁能够拉动0.59%的经济增长率,还证明了城市的“比邻”效应可以解释城市经济增长的20%以上,同时,高铁促进经济增长中心对周围地区经济溢出的作用是随着物理距离的增加而衰减的。换句话说,如果城市集群内部的经济增长加快一个百分点,周边城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增长0.2个百分点以上。因此,我先提出一个迫切的政策建议:要建设好成渝经济圈,先把重庆、成都通往北京、上海、广州的高铁建设好,使重庆和成都通往沿海三大经济增长中心的时间压缩至6个小时之内。我的第二个政策建议是:成渝经济圈内部交通网络系统必须是顺畅和高效的。例如,在重庆一个小时之内可以通达主城都市圈任何一个区。

重庆通过22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九大中心城市之一。重庆又处在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连接点上,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支点。强化重庆的中心城市作用,是成渝经济圈建设的关键步骤。

那么,如何强化重庆的中心城市作用呢?

首先是都市区建设。都市区发展,一是要有长期的规划;二是要走高端路线,包括高技术、高资本、高人才、低污染;三是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移动通信网络、智能化网络建设。

很多人害怕虹吸,实际上在城市化发展的初期和中期,一定离不开“虹吸”。我们不应该怕虹吸,能够有虹吸,是城市发展的好事,是基本规律。把边缘地区、落后地区的人口,吸引进来才能产生城市的规模经济效应。当城市发展到一定水平,就必然从“虹吸”,走向“溢出”,走向“牵引”,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

成渝经济圈发展,必须立足“两中心”、“两地”的国家宏观定位,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两中心”就是经济中心、科创中心。“两地”是指开放高地、生活宜居之地。经济中心说白了就是大体量,任何经济中心都必须要体量大,这是经济增长极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成渝经济城市群要成为国家级经济增长极,还必须满足其他条件。科创中心建设,不仅是充分条件之一,也是成渝城市群弯道超车的必然路径。

开放高地和生活宜居之地,也是充分条件的内容。“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成就了重庆和成都的对外开放。新冠肺炎疫情,这些通道发挥了“逆势增长”的巨大优势,展现成渝城市群西部开放高地的关键作用。但是,比起沿海城市,开放还不是成渝的优势。成渝能够“赶超”东部经济增长中心的关键点,就是“生活宜居之地”建设。

重庆有山有水,以前山水是发展的障碍,现在山水却变成重庆的特有优势。为什么呢?因为桥梁、隧道技术突破及迅猛发展,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运输、互联网,使山水阻隔的瓶颈被打破了。现在,能够生活在山下水边,享受好空气,享受青山绿水,有比宽松的生活空间,比较便宜的房价,都是重庆可以赶超北上广深,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的天然优势。所以,重庆必须打好“宜居之地”这张牌,这是其他城市集群所没有的巨大优势。

强化重庆中心城市作用,除了发展好主城区,还要发展好渝东南、渝东北城镇群。首先,要做好人口发展规划,应该有50%以上的人口从渝东南、渝东北转移到主城就业、定居,然后释放出更多的土地,让那边留下来的人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两个群跟主城区的交流是三个小时到达,如果超过三个小时,也想办法争取三个小时内到达。

最后一个问题,如何推进成渝经济圈建设?必须认识到,只有重庆,或只有成都,都不可能建设成为一个对西部、对全国有巨大辐射拉动能力的经济增长极。增长极发展,要有很大的经济、人口、技术创新规模。粤港澳大湾区,有广州、深圳、香港;长江三角洲有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宁波、无锡等一批GDP万亿级的城市群;京津冀有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成渝经济区,只有重庆和成都,其它城市的经济及人口体量都非常小,如果成渝不形成合力,并推动周边城市发展,就不可能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成渝经济增长极建设,挑战和机遇并存。川渝两省市,去年GDP总量7.1万亿人民币,全国排名第三。但是,双城以外的城市副中心不强,没有超过四千亿GDP体量的城市。另外一个挑战,就是成渝的合作和竞争并存。这个问题,有很多观点,我不展开。

成渝经济圈最重要的发展举措是什么呢?首先,要从现在开始相向发展,成都向东,重庆向西。现在成都的东部新城发展,已经迈出了第一步,重庆正在努力打造高新区、重庆大学城科技园区,这也是重要的一步。有观点认为在成渝中间搞一个双城合作试验区,我认为两边政府可以认真考虑。成渝经济走廊6万平方公里,长度300公里,南北宽度200公里。里面的回旋余地很大,覆盖的人口和地域发展空间很大,这应该成为成渝经济圈重要的发展走廊。但是,这也不等于周围不发展,成渝还必须努力在走廊之外打造规模比较大的副中心城镇集群。

其次,成渝应该营造一个互利共赢、协调发展布局。重庆和四川省市级的联动机制已经形成,川东的几个城市,渝西的几个区,都已经在摩拳擦掌,怕在成渝经济建设中落伍。所以,地方政府很积极,这个很好。

再次,成渝经济圈发展,要以科技来推动。科技非常重要,我们不能仅仅简单的重复以前来料加工的低端产业,既要做到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大量的劳动力,也要在关键领域、特色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在高等教育和科技方面,重庆、成都单打独斗,比不过西安,也比不过武汉。但是,成渝加起来就立马超过武汉、西安。如果成渝两地的高校、科技力量有效融合起来,我们就有巨大的合力。所以我们有很强的理由打造科技高地。为了打造科技高地、经济高地,必须有制度创新,破除制度藩篱。社保、医保、教育、住房、户籍等,两地可以同城化。重庆成都已经成立了20所高校联盟,教授可以互换。换句话说,我可以到四川大学去工作,理论上可以这样,但是,实际上还很难。怎样落实到地,有待继续努力。

在城市群建设和规划方面,成渝要有一个层次分明的城市群发展规划。我们不能仅仅把眼睛盯住在成渝主城,我们应该在成渝主城以外300公里范围内,甚至更长的范围内,也要建立相对集中的城镇群,大量吸引农村劳动力,也要有相当规模的工业和服务业,缩小这些城镇群与主城区的经济发展差异。从而形成成渝城市群的“板链拉动”格局。“板”就是城市或城镇集群,“链”就是交通基础设施、“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内部的“板链拉动”,是实现成渝城市圈内部趋同增长的“微观”地理空间布局,与成渝、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所形成的“宏观”地理“板链拉动”全国性大格局相映照,相得益彰。

来源:微信号“重庆大学MBA中心”,https://mp.weixin.qq.com/s/bUpNx0WchRE2CStzmDxyFg 发表时间:2020年6月11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