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振林: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自然资本核算
字号

自然资本核算是一种度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工具。自然资本理念广泛传播的客观原因是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及生态环境危机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巨大冲击。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自然资本提出和盛行以来,经济学家将自然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型,探讨自然资本稀缺和耗竭条件下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并通过社会资本的有效组织,扩展人类的选择机会和能力,达到既满足当代人需要也不损害后代人需要,使得我们留给后代的自然资本、人造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四种资本的总和不少于当代拥有资本的总和。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考虑自然资本变迁

自然资本是国民财富的一种新分类,具体指在现在和未来可以为人类提供持续物质流和服务流的自然资源环境存量。自然资本的价值包括自然环境提供的物质产品价值和无形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两部分,价值量大小与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稀缺性、国土空间规划和开发利用程度有关。自然资本是与人造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同等重要的第四大生产要素,并亟待纳入经济社会总供给函数,共同支撑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自然资本是创造人造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基础,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一命题密切相关。

自然资本理念倡导发展自然资本主义,认为必须从人类统治自然、征服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协调发展,并强调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南进行革命式变革,珍惜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讲求与自然资本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提高自然资源生产率,把生态保护与经济利益统一到一个核算体系下,形成全社会资源环境有限、有价、有偿使用的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利益导向机制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和约束机制,强化对自然资本再投资,以恢复、维系和扩大地球生态系统,确保提供更多的生态服务和更充裕的物质资源。

自然资本的独特属性是能同时产生多种惠益

自然资本不仅具有一般资本保值增值的价值属性,还具有自然生态的使用价值属性。自然资本经营目的是使其能够获得最大化的增殖,这既要遵循市场供求规律,也要遵循自然发展和生态阈值规律。自然资本更多的是具有自然属性,依靠自恢复能力就会自动升值,这种特性要求对自然资本进行持续整治修复和补偿。

自然资本的阶段性和条件性。自然生态环境在所有社会阶段都存在,唯有自然资源具备了稀缺性、带来收益以及产权明晰后,才出现了自然资源资产。闲置或不参与循环和周转的资产只能是资产,只有能为所有者带来未来收入流的自然资源资产才能顺利转变为自然资本。自然资源转变为自然资本需要一些前提条件,如有用性和产权明晰等。

自然资本权益社会化属性。自然资本是通过自然因素和人为投资而形成的独特资本,表现为生态功能、环境功能与资源价值,权益归属应该是全社会而不仅仅是所在地,尤其是生态服务价值,这就导致自然资本利用的影响、成本补偿和收益分配超出了地理属性的范围,使其产权界定、核算范围和方式及结果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将自然资本核算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自然资本核算具体包括五项内容:清查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存量,包括自然资本要素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以及权属信息;统计核算自然资本存量所创造的物质流和服务流,包括供给、支持、调节和文化四类产出流量;实物量定价,将自然资本的效益从实物量转为价值量,便于在同一维度上比较权衡自然资本和人造、人力资本;评估调查维护修复自然资本服务的全成本;预测评价自然资本未来的收益和成本,构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考察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GDP是对一国或地区总体社会经济运行表现进行的概括性衡量,仅能涵盖一个经济体新创造的人造资本,而忽略了自然资本、人力和社会资本的动态变化,没有反映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全部社会成本和经济增长的效率、效益、质量,也未能完全反映自然生态系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福祉和社会财富的总积累以及社会福利的变化水平。因此,经济核算体系应当纳入自然资本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而自然资本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的成本也当从经济增长的绩效指标中扣减。

国际上逐渐将自然资本引入决策和发展战略

国际上,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其主要是在GDP核算体系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和污染损失成本,通过建立详细的经济核算类别,刻画经济活动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并基于不同空间尺度使用自然资本方法、经济价值评估、创新投资、自然资本核算等途径考量自然资本对人类和经济发展的价值,以期真实衡量经济发展效益和国民经济福利。

联合国统计署于1989年、1993年、2003年和2013年先后发布并修订了《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SEEA)》,为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总量、自然资源和污染账户提供了基本框架。2010年,世界银行发起了“财富核算和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全球伙伴关系项目,倡导将自然资本价值纳入主流的发展规划以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联合国统计司等也主张把自然资本核算和生态系统服务估价嵌入以数据为基础的决策和政策制定进程,对国家和地方政策制定发挥影响。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自然资本核算序列,自然资本核算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决策的主流工具,最大的挑战是各国建设实施SEEA的能力和水平,以及如何向决策者展示其惠益。

我国自然资本核算的现状和挑战

当下,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运输结构偏公路的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接近和达到自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上限、环境风险累积高发的局面也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目前,我国生态环境退化成本为2.9万亿元,环境退化成本增速为3.2%,近年来有所放缓。其中,大气环境退化成本和水环境退化成本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大气环境退化成本为1.3万亿元,占总成本的44.8%;水环境退化成本为0.9万亿元,占总成本的31%;固废侵占土地退化成本和污染事故造成的损失分别为445.1亿元和117.8亿元,分别占总成本的1.5%和0.4%。我国生态破坏损失的价值量为6905.5亿元。其中,森林、草地、湿地生态系统破坏的价值量分别为1098.8亿元、1214.6亿元、4592.1亿元。从结构上看,湿地经济损失较大,其次是森林和草地。

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推进自然资本核算工作,但由于缺乏适合国情和管理实际的自然资本核算方法与标准,共识度较低,相关研究和实践仍存在较大争议。核算对象与边界设定、主要指标体系确定、方法与参数选取以及生态系统服务的非市场定价方式均未形成统一标准,也影响自然资本核算结果的及时性、准确性与可比性。我国目前尚未全面系统掌握自然资本的底数信息,生态服务流量等数据的可得性较差,能够公开使用查询的数据比较有限,部分数据的收集和发布形式不够规范,缺少权威性的数据公布和储存平台,制约了自然资本核算的基础研究与管理实践,也降低了核算结果的可信度。同时,自然资本货币化度量方法不一致,目前在自然资本的货币化核算中,市场价格难以直接衡量自然资本的价值变化,尤其是生态系统服务大多数不能通过市场定价,也无法完全体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性。忽视自然资本真正价值,在决策中造成的后果就是过度消费、生态系统服务退化、增大非线性变化风险、加剧贫困和对自然资本投资不足。

将自然资本纳入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管理

随着自然资本的耗竭,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将由人造资本转向自然资本。自然资本由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和社会文化系统构成,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资源,但自然资源是自然资本的基础性要素。因此,在体现自然资源价值的基础上明确其资本属性,技术进步从节约人造资本转向节约自然资本并逐步实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引导形成对自然资源增殖的投资理性。

夯实基础性研究。对自然资本变化驱动力、可持续决策支撑、绿色发展、能源与温室气体、健康与环境、生物多样性价值、海洋环境、生态系统服务等关系人类发展与福祉的重大自然资本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高数据统计基础和科研能力,促进自然资本研究项目与计划的开展,为决策者提供信息、方法和成本—效益、投资组合、博弈论、政策评价、伦理—文化规则等系列分析工具。

推进自然资本立法。立法中应明确自然资本观念,构建符合生态经济理性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增殖投资的产权动力结构,通过在自然资源权利体系中引入物权制度,以自然资本的稳定增殖和满足市场机制功能发挥为目标,考虑自然资源的价值和资本属性,引导形成以资本运作为基础的行为激励与约束机制,有效解决自然资本利益归属的确认和保护问题。

强化自然资本投资。财政资金投入变为自然资本投资,形成自然资本产权制度、自然资本投资主体制度、自然资本投资程序制度、自然资本投资管制制度和相关配套制度,不断提高其生产效率和通过投资扩大供给能力。

开展自然资本核算。自然资本核算包括宏观核算体系和微观核算体系。宏观核算是在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自然资产分类的基础上通过SEEA核算,对自然资产和生态环境进行估价,以自然资本增减直接调整GDP数值。微观核算是建立企业自然资本账户,以资产负债表格式记录资产和负债来反映自然资本产权关系,重点对资源资产进行资本化核算和产权变现补偿。

制定中长期战略规划与计划。从整体性与全局性出发,制定与自然资本承载力相适应的中长期战略规划与计划,重新评估经济发展的规模、效率与公平问题,重视土地、能源矿产、森林湿地和淡水等重要原材料的资源生产率和自然资本的规模,注重自然资本的社会占用均衡和在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合理分配。

构建基础信息支撑与管理平台。建立跨学科的科技攻关机制和跨部门的工作平台,对自然资本监测方法,自然资本分区域、分类别评价与核算及其结果,需要投资的优先领域与区域,自然资本存在的风险、成本与效益等基础信息进行统一登记与管理,对相关组织与机构负责使用的自然资本数量与质量进行登记,为自然资本相关决策与投资等提供服务。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发表时间:2020年7月14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