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王桂新教授研究小组:长三角人口返迁与区域疫情防控风险
字号

重点疫情地区的人口返迁将对长三角地区的疫情防控带来怎样的区域风险?从长三角外部人口返迁看,湖北省人口返迁对长三角地区的疫情防控凸显“面”的挑战,安徽省、河南省人口返迁对长三角地区的疫情防控同时存在“点”和“面”的双重影响,其中上海面临的主要风险来自于安徽省和河南省的重点疫情城市,以及与苏州之间超紧密联系。从长三角内部人口返迁看,上海的防控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江苏的中心城市面临疫情风险较大,而浙江除中心城市以外的较小城市同样面临较大风险。本文针对节后人口返迁的可能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应加强上海、苏州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联防联控,有序引导安徽、河南人口返迁,统一安排湖北未确诊人口返迁,以及江苏省的防控重点在主要城市而浙江省的防控重点需对各级城市全面加强。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人口流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春节以后即面临大规模的人口返工、返学大潮,这将给疫情防控工作和恢复经济活动带来巨大挑战。本文利用百度迁徙数据和人口流动统计数据,考察长三角地区外部返迁和内部返迁的区域分布特征,分析外部返迁和内部返迁对区域疫情防控风险的影响。本文研究的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常州、杭州、湖州、嘉兴、南京、南通、宁波、绍兴、苏州、台州、泰州、无锡、扬州、镇江、舟山等16城市。

01、长三角地区区外人口返迁与区域疫情防控

根据2020年1月10日-2020年1月24日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人口流出态势,可以大致判断春节后长三角地区的返迁特征。利用百度迁徙数据,选择长三角16城市在2020年1月10日-2020年1月24日期间流出至其他地级市人数占其流出总人数比重的前100位样本,计算以下3个指标:“平均迁出比重”为长三角各市迁出至其他省比重的平均值,数值越大说明返迁强度越高;“联系数”为各省样本个数的加总,数值越大说明该省人口返迁至长三角的流出范围和流入范围越大;“影响范围指数”为各省“联系数”除以该省城市(地级市)个数,表示该省人口返迁对长三角地区影响范围的大小,数值越大说明影响范围越大,结果如表1所示。由此可以看出:

1.湖北省人口返迁对长三角地区的疫情防控将形成“面”的挑战。

湖北省与长三角地区之间的联系数为121,约等于安徽省(249)和河南省(192)联系数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二,影响范围指数仅低于安徽省、河南省和江西省(其他直辖市除外),但平均迁出比重为2.18%,仅为安徽省(15.20%)的五分之一,河南省(6.15%)的三分之一。在全部湖北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的联系中,恩施州和黄冈市对台州市的返迁影响最大,分别占台州市整体返迁人口的2.27%和1%,其他点对点联系强度均小于1%。这意味着节后湖北省至长三角地区返迁人口的来源地和目的地均十分广泛,且强度不高,未来湖北人口返迁将主要从“面”上对长三角地区整体的疫情防控工作带来挑战。尽管武汉等城市在春节前已封城,但作为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源地,已有迹象在封城之后仍有人继续流出,所以对其影响决不可等闲视之。

表略

2.安徽、河南两省人口返迁对长三角地区的疫情防控将可能形成“点”和“面”的双重影响。

安徽省的三个指标均远高于其他各省,河南省两个表示影响范围的指数均在各省中位列第二,平均迁出比重位列第三,说明两省与长三角之间存在广泛且频繁的人口流动联系,其中安徽省重点疫情地区阜阳市将有大规模的人口返迁长三角的14个城市,占这些城市返迁人口的比例均超过1%(仅泰州、扬州低于1%),流向舟山市的人口占舟山返迁人口的比例将达到8%以上,而河南省重点疫情地区信阳市也将有大规模返迁人口流向长三角上海、苏州、无锡、杭州、湖州、嘉兴等6个城市,占这些城市返迁人口的比例均超过1%。

3.浙南地区人口返迁主要造成“点”的挑战,苏北地区人口返迁形成的风险较小。

浙江省其他城市流出的返迁人口将对长三角地区部分城市带来较大风险,重点疫情地区温州市将有大规模的返迁人口流向长三角16城市中的7座浙江城市,占这些城市返迁人口的比例均超过1%,其中流向舟山市的返迁人口占全市返迁人口的比例达到2%以上。江苏省其他城市(主要为苏北城市)与长三角16城市的联系主要集中在江苏省内部,联系强度较高,平均迁出比重9.64%位列第二,但江苏省各市发病数量较少,疫情控制情况较好,因此返迁形成的风险较小。

4.上海人口返迁的风险点主要来自安徽省和河南省重点疫情城市,与苏州的超紧密联系亦可能造成较大的潜在风险。

上海春节后的返迁人口主要来自泛长三角地区,其中安徽省的阜阳市、合肥市和蚌埠市都是重点疫情地区,返迁至上海人口较多(占上海返迁人口的比例分别为2.38%、2.02%和1.05%),因此可能造成较大的风险,疫情较为严重且返迁人口比例较高的还有河南省的信阳市(1.34%)。除此重点疫情城市可能造成较大的风险以外,上海与苏州的超紧密联系也可能造成较大的潜在风险,苏州返迁至上海的人口占上海总返迁人口的9%以上,远高于其他城市,而苏州同样是中国人口流入的主要目的地,加之两城之间已有较多的通勤人口,所以一旦苏州疫情快速恶化,上海也难免受到较强的连锁性影响。

02、长三角地区内部人口返迁与区域疫情防控

长三角地区城市之间的人口流迁分布格局,是由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诸多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已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因此,利用2015年1%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长三角地区内城市间流动人口流迁分布格局,可大致分析和把握春节后长三角地区内部人口返迁的区域特征及其对区域疫情防控影响的风险点。图1所示为长三角16城市间的人口流迁分布格局及各城市确诊情况,其中箭头线表示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颜色表示确诊人数。人口流迁箭头线的计算方法为:首先计算长三角城市群内全部(16)城市间人口迁移流的均值,若两个城市间的迁移总量大于该均值时,视作两地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若某一迁移流与其逆向流的比值处于0.5~2之间,视为两个城市间为双向联系;反之,则视为单向联系。

1.长三角地区内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分布呈现以上海为中心、江苏部和浙江部内部各自密切联系的格局,上海的疫情防控风险高、责任大。

整体而言,上海是连接长三角地区南(浙江部)、北(江苏部)区域的中心,大部分江苏城市均存在向上海集中的人口流动,浙江城市中杭州和台州将有较大规模的人口流向上海,而江苏城市与浙江城市之间规模较大的迁移流仅有台州至苏州。因此,上海作为人口流迁的最主要目的地,面临的疫情防控风险及挑战最大。同时,由于人口流迁存在双向性规律,上海的疫情防控工作将同时影响整个长三角地区。目前上海的发病人数居长三角之首,人口持续返迁将可能使上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数量进一步增加。

图1 长三角16城市人口流迁分布格局和病毒感染确诊人数分布(略)

2.江苏部疫情风险将主要向南京、苏州等中心城市集聚,而浙江部疫情风险可能由中心城市向非中心城市扩散。

长三角地区江苏部城市间迁移人口主要流向南京、苏州、无锡和常州,浙江城市间迁移流向相对较为分散,杭州市是主要的迁移目的地,但杭州至嘉兴、杭州至绍兴以及杭州至宁波同样也存在较大的流迁规模,而杭州、宁波和台州的发病数量均较高。这意味着春节后两个地区人口返迁对疫情防控影响的风险点有所不同,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和常州面临疫情防控挑战较大,而浙江各级城市的疫情防控都面临较大挑战。

03、几点建议

1.重点加强上海市的防控工作,特别加强上海市与苏州市的联防工作,对重点疫情城市返迁人口仔细排查。上海市作为全国和长三角地区人口流迁的中心,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上海与长三角其他城市内部之间、特别是苏州市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加强上海市的防控工作对全国和长三角意义重大,而这其中的一个关键点在于上海市与苏州市的合作共治。

2.长三角各城市应加强信息共享,构建一体化联防联治机制,鼓励隔离互认。

区外重点疫情地区与长三角地区存在较为广泛的联系,同时长三角城市内部联系也十分紧密,所以长三角地区一定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对来自重点疫情城市的人口开展共同防控,共享其人口返迁信息,建立工作地城市对其他城市的报警机制。同时,为促进经济活动快速恢复,可以在联防联治的基础上,逐步开放对城市间私驾出行、市际公交出行人员的隔离时间和有效性的互认互勉机制,真正实现防控一体化。

3.加强安徽省与河南省的防控工作,同时有序引导人口返迁。

安徽省各市与河南省与长三角地区同时存在“面”和“点”的紧密联系,因此安徽省与河南省防控工作对长三角来说意义重大,不仅关系到长三角地区的疫情发展,也关系到长三角地区经济活动的恢复,因此在加强两省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也要有序引导两省的人口返迁,做到疫情薄弱地区到严重地区的分批次返迁的安排工作。

4.进一步推迟湖北省人口的全面返迁,逐步安排未确诊人口的统一返迁。

目前,仍需严格控制湖北流动人口的返迁。随着疫情的逐步缓解,基于湖北省与长三角地区的联系广而不密,人口全面返迁的对于整个长三角地区都会造成影响,但不会集中作用于某一地区,可以考虑逐步安排未确诊人口的统一返迁,监控并保障未确诊人口的返迁行程,如采用定点集合、统一输送的方式将返迁人口转移至长三角地区。

5.江苏省应重点加强中心城市的防控工作,浙江省防控工作则需全面加强对各级城市的全面防控。

从人口流迁角度看,江苏省与浙江省面临的挑战不同,因此疫情防控工作的侧重点也会有所区别,江苏省的中心城市是未来防控的重点,与之相比,浙江省工作重点更为分散。目前浙江的疫情防控形势已十分严峻,多点分散的区域特点使其防控工作更加困难,因此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联防联控。

来源:微信号清华城镇化智库,https://mp.weixin.qq.com/s/ONQBoT5ulrh0hj6p7Z9fFA 发表时间:2020年3月17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