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成: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实施产业链安全战略——上半年产业发展形势分析与展望
字号

对于当前的产业发展形势,用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一句话形容再合适不过——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上半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继续呈现积极变化,复工复产深入推进,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较快增长,以“数字化”为基础的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发展,产业资产投资降幅明显收窄。同时也要看到,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多,国内经济稳定运行仍面临较多风险挑战,复工复产速度进入瓶颈期,产业链安全进入加速凸显期,外部需求进入持续萎缩期。

下一步,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实施产业链安全国家战略,提高我国应对全球供应链风险的能力。

上半年产业发展呈现积极变化

(一)复工复产深入推进

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继续向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抽样调查中,有68.4%的企业达到正常生产水平的八成以上;招银理财望眼科技夜光指数显示,5月工业开工指数自2月的69.21快速提升至73.39,复工指数7月15日达到91.98。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到7月15日全国中小企业的复工率达到93%;制造业景气程度持续稳中向好,连续4个月位于荣枯线上。服务业和建筑业生产活动积极恢复,尤其是在逆周期政策调节发力等因素推动下,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高位。其中,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航空运输业、邮政业、电信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软件信息服务、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保险业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55.0%及以上。6月发电量增速继续回升至6.5%,印证6月工业增加值增速、PMI生产指数双双回升。

(二)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较快增长

装备制造业显著回升。二季度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而一季度为下降14.0%,回升幅度最大,且增速高于上年同期4.2个百分点;6月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较上月继续加快0.2个百分点,拉动工业生产增长3.2个百分点。其中,汽车行业受环保标准切换、购车补贴、基建加快推进等政策性因素影响,叠加消费市场恢复,6月份生产继续加快至13.4%;电子行业受订单转移到国内以及需求增加影响,增速升至12.6%;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仪器仪表等行业均保持6.6%—9.6%的较快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二季度增加值同比增长9.8%,而一季度为下降3.8%,为增速最高的行业板块,与上年同期水平基本持平;6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0%,较上月继续加快1.1个百分点。新兴产品继续高速增长,6月份,3D打印设备、集成电路圆片、智能手表同比增长1-5倍,半导体分立器件、高性能化学纤维、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服务机器人等增长32.9%—81.9%。

(三)以“数字化”为基础的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发展

超长假期及远距离办公迫使在线教育、网络娱乐、生鲜电商、远程办公、线上申报、线上复诊、线上面试、线上招商、线上签约、线上金融等国民级互联网产品增多,应用频率及用户数量急速上升,数字经济持续升温,“直播带货”等异常火热,助力网上零售加快发展。全国网上零售额51501亿元,同比增长7.3%,一季度为下降0.8%。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3481亿元,增长14.3%,比一季度加快8.4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2%,比一季度提高1.6个百分点。

(四)产业投资降幅明显收窄

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3.1%,降幅比1-5月份、1-4月份、一季度和1-2月份分别收窄3.2、7.2、13.0和21.4个百分点,呈逐月收窄态势。分产业看,上半年,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8%,增速比1-5月份加快3.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下降8.3%,降幅收窄3.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0%,降幅收窄2.9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6.3%,增速比1–5月份加快4.4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5.8%,其中,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3.6%、8.2%、5.0%、4.7%。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7.2%,其中,电子商务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研发设计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2.0%、21.8%、9.4%、4.7%、4.5%。

下半年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

(一)复工复产速度进入瓶颈期

当前,虽然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尚未完全消灭,社交距离对于消费需求和习惯的影响仍然存在。前期疫情会通过减少投资以及失业等路径对总需求产生永久性冲击,而无论是企业投资意愿还是居民消费意愿,在经历重大外部冲击后变得更加谨慎,需求能否有效提振的根本前提仍然在于有效疫苗得到广泛运用、疫情完全得到控制,短期内,国内外经济可能很难恢复到疫情前的增长路径。从经济运行数据看,上半年城镇和农村居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下降2.0%和1.0%,对消费形成明显制约复工指数增速越来越慢,部分行业复苏压力依然较大,纺织、服装服饰、木材加工等制造业PMI、文化体育娱乐和居民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持续位于临界点以下。

(二)外部需求进入弱势复苏期

二季度我国出口韧性超出市场预期,出口同比增速0.1%,较一季度的-13.3%大幅回升。由于海外疫情尚未见顶,美国疫情二次暴发,短期内对防疫及医疗物资的需求仍有较高需求,防疫物资的出口短期内可能会维持较高增速。此外,海外主要国家重启经济,需求恢复快于预期,防疫物资以外的其他商品出口有望缓慢恢复。长期来看,随着防疫物资需求的下降,出口将重新面临下行压力。目前美国疫情二次暴发,多州面临重新封锁的风险,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疫情尚未确认拐点,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仍将长期存在,进而对国际贸易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产业链安全进入加速凸显期

当前,以华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正在经历美国更为严厉的技术限制和抑制措施,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保障能力,成为关乎我国制造业产业链安全稳定的大事。事实上,由于部分关键工业品依赖进口、且进口来源地相对集中,我国产业链安全性已经在短期内面临相当大的隐患。汽车及零件、医药制品、金属加工机床进口中有30%—50%集中来源于欧盟,日本也是我国汽车及其零件(23%)和金属加工机床(34%)的主要进口来源地之一;电子加工产业链的中间品进口,则主要来自东盟(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零件、二极管的主要代工产地)、韩国(液晶显示板、集成电路)、中国台湾(集成电路)等地区。

下半年促进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当前,无论是短期外需或将集中走弱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抑或是中长期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都指向只有充分挖掘我国庞大内需空间、促进居民消费潜力释放、拉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才能在短期抵御风险的同时提升中长期经济发展韧性和质量。一是要强化竞争和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要坚决打破地方政府出于保护本地利益而建构的各类行政壁垒,破除制约市场竞争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逐步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强大国内市场。二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健全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收入分配制度创新和改革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三是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战略,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把支持线上线下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作为经济转型和促进改革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更有效地发挥数字化创新对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的带动作用。

(二)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投资一头连着需求、一头连着供给。投资的带动性强、关联度高,不仅是消费的重要变量,也是供给的重要内容,对于稳定经济运行和激发内生动力、促进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是积极、有序推动重大项目复工开工,提高项目建设效率。二是围绕产业领域发展前沿和新经济方向谋项目。聚焦强龙头、补链条、创品牌,大力谋划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转型升级项目;聚焦新冠肺炎疫情催生的“宅经济”、在线教育、无人零售、智能配送、智慧医疗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谋划一批新经济项目。三是持续完善营商环境,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四是多措并举扩大项目资金来源,做好资金与项目的匹配工作,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加强重大工程项目与财政性建设资金、银行贷款、社会资本等匹配,解决资金供给困难。

(三)实施产业链安全国家战略,提高我国应对全球供应链风险的能力

要改变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中被动挨打的局面,需要增强产业链安全能力,实施供应链安全国家战略。一是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做好产业链安全防范的顶层设计,从制度、组织、机制上做好总体安排。对现有政策和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针对紧急重要的问题制定具体对策并形成总体战略,同时要通过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建立定期评估机制和应对体系。二是积极参与全球供应链治理,推动供应链安全国际合作,共建跨区域甚至全球性的弹性供应链,形成多渠道、多层次供应链安全体系,协同应对供应链中断风险。三是培育一批跨国经营的供应链核心企业,加强对核心技术、重要原材料、关键资源、全球市场和营销网络的掌控,提升我国参与全球供应链的主动权。四是进一步加强沿海地区与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国内价值链建设,鼓励形成更多的国内经济循环和联系,适度替代全球价值链弱化的负面效应,发挥国内经济的韧性和超大规模市场的调节作用。

来源:微信号:中国发展观察,https://mp.weixin.qq.com/s/ORk5OjHRKgMzhY9ZxmRGXQ 发表时间:2020年8月24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