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为山:“文化造血”提高农民生活品质
字号

扶贫的长效机制,根本问题是解决“人”的问题。所谓“人”的问题,是让他们能创造劳动价值,生活得有品质,有尊严地从贫困人变为创造者。

首先是提高贫困人口素质。扶贫攻坚重在“扶”,要在脱贫致富中“立”得起来。这需要通过高质量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提高贫困人口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站、农村书屋、工作坊的作用。一句话,用文化武装他们。

目前全国已有大部分县制定了文化站服务清单,还有大量村统筹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站,基本畅通了优质文化资源输送到乡村的渠道。但还需根据不同乡村的发展特点,以及不同年龄层次群众的文化需求,特别是针对留守儿童、农村老人进行“精准扶贫”。

农村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应更加“接地气”“聚人气”。如抗疫期间,各地农村文化站依托线上平台,用当地方言土话,编成各类文艺节目,开展疫情防控知识普及和健康养生知识推广等工作,让老年人听得懂、记得住。因此要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留住乡土人才,农村书屋应通过调研了解老人儿童喜爱的读物。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站,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弥补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问题;同时,通过网络对贫困地区青年上有关技术、技能的课,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让贫困青年成为有志青年、有能青年、有为青年。

其次,要尊重乡土特色,激发文化发展活力。贫困地区往往交通闭塞,但文化却有特色,保持其原始性与原创性,对特色旅游和乡村文创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要对民居风貌、农业景观、乡土文化进行保护,避免“凭空捏造”“千村一面”。要在历史文脉与地理特色上深度打磨与塑造,让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促进经济发展。

福建省松溪县以其民间版画名扬全国,全县有版画爱好者3000余人,2000年被原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版画艺术之乡”。2018年,中国美术馆为松溪版画开展展览、研究、推广相关工作,扶植其版画产业创新发展,以文化产业滋养文化自信,创造经济效益带动地方发展。又如,浙江省霞山村成立“开化县霞山乡村振兴美术馆”,以美化育成为艺术振兴乡村的一个范例。

最后,高度重视持续“文化造血”功能。提高文化的转化率、利用率,推动文化产业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强对贫困地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支持传统工艺项目优秀代表性传承人、工艺大师到贫困地区开展活动,探索设立非遗扶贫就业点,搭建贫困地区传统工艺产品设计、展示和销售等一系列平台。各地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旅游景点、媒体平台可设立非遗扶贫窗口或专栏,利用线上线下优势帮助传承人生产、销售、传播手工艺品,增强当地“文化造血”功能。

中国美术馆在云贵川等地对20余个少数民族的民间美术传承人进行实地考察,抢救性地收藏、展示优秀民间美术作品,完成100万字调研报告,为国家和地区制定相关少数民族文化扶贫政策提供重要依据。中国美术馆举办重庆市荣昌区传统陶瓷技艺与当代陶瓷研讨会,推动已逐步退化的传统品牌,帮助他们打造特色陶瓷产业基地,成为文化精准扶贫的范例。最近将为贵州黔东南州地区举办民族画展,将过去仅支持钱变成支持项目。

来源: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culture/gd/202007/20/t20200720_35359877.shtml 发表时间:2020年7月20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